融合美学与数学的中职立体几何教学实践研究
马丽芳
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字:融合美学 立体几何 中职 教学模型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当前中职立体几何教学普遍面临学生兴趣缺失与理解困难的双重挑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因三维空间感知与二维观察的矛盾陷入认知困境,导致几何概念难以内化。这种困境不仅源于几何抽象性与直观性之间的张力,更与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知识传授方式密切相关。项目式学习通过引入真实项目情境,如基于 BIM 技术的铁路线路标准化族数据库开发,使学生在解决轨道结构病害分析等实际问题中深化知识应用,有效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1.2 研究意义
教学设计中融入美学元素展现出独特价值。例如,在舞蹈专业立体几何教学中,通过“大单元”理念整合几何形体与艺术表现,不仅提升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更促进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审美素养的协同发展。信息化工具的引入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维度,3D 仿真动画与数字建模技术的应用使抽象几何概念具象化,显著提升了教学直观性与学生参与度。本文研究聚焦项目式学习与美学融合策略的整合实践,旨在探索既能激发学习兴趣、突破认知障碍,又能促进数学素养与审美能力协同发展的教学范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进展
项目式学习及美学与数学融合的教育研究在国外取得了显著进展。研究者普遍关注项目式学习在数学教育中的实践路径,强调其通过真实情境设计和协作探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例如,通过构建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项目框架,学生在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化数学认知,还能培养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关于美学元素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已有研究指出,数学中的对称性、简洁性与和谐性等美学特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深化,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实践路径。中职教育领域对项目式学习的应用尤为关注,研究者尝试将其融入立体几何教学,通过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几何建模项目,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例如,在“黄金分割数”教学中,教师通过建筑、艺术等领域的实例展示数学美学的直观表现,使学生在理解几何原理的同时感受数学的对称美与比例美。此外,高职数学教育领域提出的“数艺”融合策略,尝试将函数图像、几何图形等数学元素与艺术设计相结合,通过可视化手段展现数学的美学价值,这种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3.1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及案例研究法,系统梳理项目式学习与美学融合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实际教学项目收集数据。研究团队设计了包含情境创设、任务实施、成果展示等环节的教学项目框架,通过 AR 技术与纸质教材的深度融合策略,将几何模型可视化与美学元素有机结合,使抽象概念具象化。研究数据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作品分析、测试成绩对比及访谈记录等多维度收集,并运用教育统计学方法进行量化与质性分析,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可信度。
3.2 研究创新点
研究的创新点之一在于将项目式学习引入中职立体几何教学,突破传统讲授模式。借鉴 AR 技术教材开发策略,设计多感官参与的教学项目,例如通过几何模型的艺术化重构激发学生审美感知。这种模式既符合现代发展教育理念,又解决了职业技能与学科知识脱节的困境。教学项目以真实职业场景为驱动,如建筑模型设计、机械零件测绘等,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掌握立体几何知识,实现了“做中学”与“学中用”的有机统一。
四、相关理论
4.1 项目式学习理论
项目式学习理论强调通过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过程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其核心在于将学习任务转化为具体的项目,通过持续性的探究活动促使学习者在协作与反思中完成目标设定、方案设计、实践操作及成果展示等环节。该理论具有显著的实践导向性特征,注重将抽象概念与现实需求相结合,从而增强学习的参与度与迁移效果。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建筑空间结构优化”“几何图案美学设计”等项目,引导学生运用空间想象力与数学建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4.2 美学教育理论
美学教育作为美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通过审美活动培养个体对美的感知、理解与创造能力。在数学领域,美学教育并非外在附加的装饰,而是学科本质的内在要求。数学与美学自古以来便存在深刻的关联,古希腊数学家将几何学视为通向美的阶梯,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美”则强调事物内在秩序的和谐统一。将美学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能。研究表明,数学美学思想的应用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学习兴趣,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对象的形式美感与内在规律的统一。
4.3 立体几何教学理论
立体几何教学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当前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需兼顾数学逻辑性与工程应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认知与几何建模能力。在内容设计上,应以几何元素、空间图形关系及立体几何性质为核心框架,同时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动态几何软件构建三维模型,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空间变换关系。
五、研究结果
5.1 教学效果分析
本研究通过实验教学与对照教学的对比分析,发现融合美学与数学的立体几何教学模式在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美学素养培育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知识掌握层面,实验班级的平均成绩较对照班级提升 23.6% ,且知识留存率经学期末测试验证达到 82% ,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 68% 。在技能提升维度,实验教学通过引入三维建模软件操作、几何模型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显著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数据显示, 87% 的实验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立体图形的正投影绘制,较传统教学模式提高41 个百分点。
5.2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
本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指导中职学生完成几何艺术灯饰设计项目,共收集到 42 份完整作品,涵盖几何体组合、曲面造型、光影装置等不同类型。作品设计普遍体现出数学原理与艺术表达的深度融合,其中18 件作品采用多面体组合结构,14 件运用曲面建模技术,10 件探索几何图案的光影效果。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展现出对立体几何知识的创造性运用,例如将正十二面体与黄金分割比例结合,构建出具有古典韵味的球形灯饰。美学表现方面,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85% 的作品实现主色调与辅助色的黄金比例分配。
5.3 对比方法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比实验法对传统讲授式教学与项目式学习在中职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在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在知识掌握层面,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系统化的知识框架构建和习题训练,使学生能够较为扎实地掌握立体几何的基础概念与计算公式。然而,项目式学习则展现出更强的实践导向,实验组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测试中的平均得分较对照组高出 21.3% ,且在复杂几何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等综合应用题上的正确率提升显著。
六、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融合美学与数学的中职立体几何教学实践,系统验证了项目式学习在提升教学实效性方面的显著价值,并揭示了美学要素与数学逻辑结合对学习者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框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知识建构效率。通过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立体几何项目任务,学生在三维空间想象、几何图形拆解与重构等核心能力方面表现出明显提升。
6.2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其一,扩大研究范围,选取不同区域、不同专业方向的中职学校开展纵向追踪研究,构建适用于多样化职业教育场景的教学模型。其二,深化学科融合内涵,将几何对称性、拓扑变换等数学原理与工业设计、建筑装饰等专业领域结合,开发具有专业针对性的项目化课程模块。其三,构建多维评价指标,引入动态评估工具,通过学习日志、作品分析、专家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全面评估学生审美感知力与数学建模能力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M].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20.
[2] 夏雪梅 .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18.
[3] 朱迪狄欧 . 贝聿铭全集 [M].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12.
[4] 郭华 . 项目式教学在中国:教育实践与理论建构 [J]. 教育学报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