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规律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政治认同培育实践探究
韩培丽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政策与理论依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青少年政治认同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政治认同列为核心素养之首,强调其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从学术视角看,政治社会化理论(Easton & Dennis, 1969)指出,青少年时期是政治态度形成的关键期,其心理发展阶段与政治认同的建构存在内在耦合性;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 1977)则揭示,个体通过观察、模仿与强化形成对政治体系的认知与情感归属,这一过程深受心理发展水平制约。
(二)现实需求与研究价值
教育部《2023 年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初中生政治认同达标率较2018 年提升 12.3% ,但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深度不足、社会实践参与意愿偏低等问题仍较突出。初中阶段作为“心理断乳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情感调节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处于快速发展但尚未成熟的状态,传统单向灌输式教育难以适应其心理需求。
本探究的价值在于:理论层面,构建“心理发展-政治认同”的转化机制,丰富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理论;实践层面,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策略,解决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的现实困境,最终助力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认同。
二、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及其对政治认同的影响
初中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形式运算阶段初期,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的同一性-角色混乱冲突期,其心理特征对政治认同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认知特征:经验性抽象思维与政治认知的深化需求
初中生已能进行初步抽象思维,但仍依赖具体经验支撑,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抽象政治概念的理解易停留在表面。同时,其批判性思维萌芽,开始质疑权威观点,但缺乏系统分析能力,易受网络碎片化信息误导。这一特征要求政治认同教育需搭建“具象-抽象-具象”的认知桥梁,避免概念化说教。
(二)情感特征:波动性情感体验与政治情感的培育规律
初中生情感具有两极性,既易被国家成就激发自豪感,也易因社会问题产生困惑。同时,其归属感需求从家庭转向同伴群体,对政治情感的表达存在内隐化倾向,不愿公开表达爱国情怀。这要求教育需通过情境体验激活积极情感,同时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社会矛盾。
(三)意志特征:可塑性意志品质与政治信念的坚定性培养
初中生的目标计划性、行为坚持性显著提升,但易受外界干扰而动摇。在政治认同层面,表现为对政治价值的认同缺乏稳定性,如认同“依法治国”但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倾向于走捷径,如在赶时间时闯红灯。这需要通过阶梯式活动强化其意志品质,促进政治信念的内化。
(四)行为特征:模仿性社会行为与政治参与的实践需求
初中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增强,渴望通过实际行动证明自身价值,但行为易受同伴影响和情绪驱动。其政治参与多表现为被动服从,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这要求教育需设计符合其能力的活动,将政治认同转化为具体行为。
三、基于心理发展规律的政治认同培育策略
(一)课程内容结构化:搭建符合认知规律的“政治知识图谱”
1. 核心圈
聚焦教材主干知识,确保政治认知的准确性。如国家机构职能的逻辑梳理要实现从名称记忆到运行理解。 针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需结合其四大职权设计具体案例: 立法权:以全国人大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例,展示“征集社会意见—人大常委会审议—表决通过”的立法流程,让学生理解“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决定权:以全国人大批准“十四五”规划为例,对比规划中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内容与地方政府的具体落实措施,说明决定权如何体现国家发展方向;监督权: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国务院“双减”政策落实情况为例,解析权力监督如何确保国家机关依法履职。针对国家机构间的关系可设计“模拟国家机构会议”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人大代表、政府官员、法官等角色,在模拟互动中理解:我国国家机构是在党的领导下分工协作,共同服务于人民。总之,核心圈的教学关键是要构建“准确认知—逻辑关联—价值认同”的阶梯,让学生明白:我国的政治制度不是抽象的“概念集合”,而是通过宪法确立、由国家机构践行、最终服务于人民的“活的体系”。这种基于准确性的认知,是政治认同从“知”到“信”的基础。
2. 紧密圈
核心知识的理解需要紧密联结时事热点,如 2025 年全国两会提出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通过纳米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两大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构建“技术突破—制度保障—价值认同”的认知链条。呈现纳米机器人在狭窄血管模型中实现尿激酶精准递送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成本与公平”议题:假设纳米机器人癌症治疗费用高达百万,是否应纳入医保?对比我国全民医保覆盖 95% 人口的制度优势,引导学生理解科技为民不仅是技术突破,更需通过社会主义制度保障普惠性。还可以展示 DeepSeek 案例,联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解析“国有资本战略投资 + 民营企业市场化运营”的混合所有制创新模式,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对 DeepSeek 的注资使其算力提升 50 倍、中国科学院与 DeepSeek 共建的蛋白质数据库已向全球开放 30% 数据等,这种“开放共享”的科研生态正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体现。通过上述拓展,学生既能学习科技成就又能理解其背后的制度支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最终形成“技术成就—制度优势—价值认同”的认知闭环。
3. 拓展圈
引入跨学科视角,如结合生物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引入“塞罕坝精神”案例:对比20 世纪60 年代塞罕坝荒漠与如今百万亩林海的卫星遥感图,分析三代建设者在党的领导下,如何通过“全国一盘棋”的资源调配实现生态逆转。再联系道德与法治课“建设美丽中国”,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只有社会主义制度能支撑如此规模的长期生态工程?通过“生态治理—制度保障—人民利益”的逻辑链条,让学生理解“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仅体现在重大工程,更体现在关乎民生的长远规划中。跨学科案例的核心在于:不直接灌输政治理论,而是让学生在熟悉的学科知识中“发现”政治逻辑,最终形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信其所以然”的政治认同闭环。
(二)教学方法情境化:激活情感体验的沉浸式学习
1. 议题式教学
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争议性议题,如在“权利与义务”的议题式教学中,选取初中生高频接触的真实场景:某班李同学将抓拍的王同学打瞌睡的糗事发布到短视频平台,配文“特困生”日常,获赞千余,导致王同学被调侃“睡神”,产生厌学情绪。以此为核心设计“模拟听证会”,让学生在角色代入中深化对“权利与义务”的理解。辩论焦点可设置三层递进:
“抓拍同学视频是否算侵权?”“平台该为这类视频承担多少责任?”“这类行为该如何监管?”最后总结:李同学有拍视频、发动态的权利,但需以不侵犯王同学隐私权为前提;平台有提供传播渠道的权利,也有审核义务;政府监管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障每个人的权利都能正常行使。这种“具体案例—法律依据—生活反思”的链条,让“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从教材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准则。
2. 多媒体情境创设
在国家利益主题教学中,播放剪辑后的《祁发宝团长与战友们的戍边日常》片段:零下 30 摄氏度的加勒万河谷,战士们顶着风雪巡逻,睫毛上结着冰碴却步伐坚定;冲突瞬间,祁发宝张开双臂挡在战友身前,喊出“宁洒热血,不失寸土”。启动沉浸式角色讨论:给学生发放“边防战士任务卡”,设置情境:“巡逻时发现3 名可疑人员靠近边境线,携带不明设备”
“战友突发高原反应,通讯信号中断”“家人发来信息说母亲生病,而你正在执行三个月的封山任务”。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维护国家安全是公民的法定义务”“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等知识,分析“此时该优先报告还是直接询问”“如何平衡对家人的牵挂与戍边责任”等问题。这样的思考正是将“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护边”的体现;也是体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价值逻辑。多媒体情境的核心是用技术打破“课堂与现实”的边界:让学生走进政策落地的现场,搭建起“情感体验到理性认知”的桥梁,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对国家安全的理性认知,最终使政治认同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感知”。
3. 价值观澄清活动
针对初中生情感内隐化、不轻易外露真实想法的特点,价值观澄清活动要弱化说教感,以游戏激活表达欲。如设计“价值拼图”活动,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四个核心词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场景,引导学生在排序,形成清晰的价值逻辑。具体操作可分三步:
第一步,独立拼图,给每位学生发放印有四个关键词的卡片,要求结合校园生活、网络空间、社会新闻三个维度自主排序,并在卡片背面写下具体理由。
第二步,小组拼图,以小组为单位分享排序逻辑后,将本组共识性排序贴在黑板上并标注争议点。
第三步,价值串联。各组分享后,教师用“生活链条”串联四个价值:“班级座位轮换制(平等、公正),需要大家遵守约定(法治)才能实现;课间自主安排活动的自由(自由),不能以影响他人学习(平等)为代价”等。
最终引导学生:这些价值并非“非此即彼”的排序,而是相互支撑的价值网络—公正是基础,平等是目标,法治是保障,自由是内核,共同构成了社会有序运行的基石。这种从个人经验到群体共识再到系统认知的过程,既尊重了初中生重体验、轻说教的心理特点,又让他们在自主表达中跳出模糊的价值感受,形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政治价值认知。
(三)教师素养专业化:打造“政治-心理-教学”三维能力
1. 政治素养奠基
教师政治素养的奠基要紧扣“理论扎根—实践转化”的路径,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避免学用脱节。可通过“专题研学 + 案例研讨”深化认知: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原文解析,对比我国芯片产业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突破”的历程:2018 年某核心芯片国产化率不足 5% ,受制于海外技术封锁;2025 年通过“新型举国体制”集中攻关,某国产7 纳米芯片量产,使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摆脱“卡脖子”困境。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芯片自主研发关乎国家利益?”“哪怕花十年时间,也要啃下芯片这块硬骨头”“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自主研发出芯片谁受益?”等议题,引导学生明白芯片关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让学生理解“科技自立自强既是国家战略,也是民生福祉”,从而将“大思政”的“国之大者”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生活逻辑。这种“理论学习—案例解析—教学重构”的闭环,使教师的政治素养真正成为点亮学生政治认同的火种。
2. 心理教育能力提升
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提升,需依托系统化的心理健康培训,将共情倾听、情绪疏导等技巧转化为回应学生困惑的实操能力。当学生接触负面新闻产生认知偏差时,要先接住情绪,再引导认知,在心理支持中渗透政治认同教育。如当学生提及“景区宰客,政府监管不力”时,先采用共情回应接纳学生情绪,消除对立感。然后进入事实澄清,呈现多维信息: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数据说明“2024 年全国旅游投诉处理率达 98.7%,较 2019 年提升 23%”;景区涉事商家已被吊销营业执照;文旅启动“百日整治”的具体措施等。再结合教材“建设法治中国”知识,分析“宰客是少数商家违法,而政府的快速处理正体现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法治原则”。最后在价值引导阶段,让学生梳理“景区宰客→游客投诉→监管介入→制度完善”的链条,发现每次负面事件的解决,都会推动相关法规升级。如该事件后国家文旅部新增“景区价格透明化”强制规定等。最后顺势引导:“社会问题就像生病,发现问题不是否定整个身体,而是通过治疗让它更健康。国家治理也是如此,监管漏洞会被不断修补,这正是中国制度自我完善的生命力。”这样的处理将负面感受转化为对问题解决机制和制度优越性的理性认知,使政治认同在心理疏导中自然生长。
四、结论与展望
本探究通过系统分析初中生心理发展特征,构建了“认知结构化、教学情境化、教师专业化”的政治认同教育体系,将抽象的政治认同转化为符合初中生心理规律的教育实践,解决了传统教育中内容与认知脱节、情感与行为割裂的问题。
初中生政治认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始终遵循心理规律与政治逻辑的统一,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学生成长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22
2. 吕佳育 田国秀《融入时政资源 培育政治认同 ---- 以共享发展主题“脱贫攻坚中国奇迹”为例》,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3
3. 彭惠先《基于时事政治材料整合运用的中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探究》,教育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