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路径探析

作者

格桑卓嘎

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发展已从单一的经济建设转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度协同推进。农村群众文化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民俗传统与价值观念,是凝聚乡村共识、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重要纽带。因此,厘清农村群众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逻辑,探索科学有效的融合路径,不仅能推动农村群众文化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活力,实现乡村“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双重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农村群众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的基础与现存问题

(一)二者融合的基础条件

农村群众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具备坚实的基础条件。从价值层面来看,二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导向,均以满足农村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农村群众文化的育人功能、凝聚功能可直接服务于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目标。从实践层面而言,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群众文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人才培育等政策,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融合过程中的现存问题

农村群众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一方面,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其他领域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多局限于“文化活动开展”的单一层面,未能与乡村产业、生态、治理等领域深度联动,例如乡村民俗文化资源未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文化活动与乡村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工作衔接薄弱,导致文化资源的综合效益难以发挥。另一方面,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受城市化进程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文化人才短缺,群众文化活动多依赖政府主导,村民主动参与度低,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难以适应新时代村民的文化需求,也无法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三)融合的制约因素

二者融合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从制度层面来看,缺乏统筹协调的融合机制,农村群众文化管理多隶属于文化部门,而乡村振兴涉及农业、民政、文旅等多个部门,部门间职责划分模糊,缺乏常态化的沟通协作机制,导致文化政策与乡村振兴其他政策难以协同发力。从资源层面而言,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且资金使用分散,难以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项目;同时,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如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存在布局不合理、设施陈旧、利用率低等问题,无法为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提供硬件支撑。

二、农村群众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推动资源整合,构建“文化+”融合模式

以资源整合为核心,构建“文化 +”多元融合模式,实现农村群众文化与乡村振兴各领域的深度衔接。推动“文化 + 产业”融合,挖掘乡村传统民俗、非遗技艺、农耕文化等资源,将其融入乡村特色种植、乡村旅游、手工艺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具有文化辨识度的乡村产业品牌,既延伸文化产业链,又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文化内涵。推动“文化 + 生态”融合,以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生态文化宣传、绿色生活倡导等活动,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村规民约、民俗活动中,引导村民自觉参与乡村环境整治,实现“文化育人”与“生态塑形”的协同推进。

(二)完善机制建设,强化融合保障

通过完善机制建设,为二者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成立由政府牵头、文化、农业、文旅等多部门参与的统筹协调小组,明确各部门在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中的职责,制定统一的融合发展规划,定期开展工作对接,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工作合力。健全文化人才培育与引进机制,一方面,加强对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通过举办文化技能培训班、邀请专家指导等方式,提升乡村文化骨干的组织能力与创作水平;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返乡青年、专业文化工作者等投身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充实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为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创新载体形式,激发融合活力

创新农村群众文化载体形式,增强其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活力与吸引力。在内容创新上,立足乡村实际与村民需求,开发具有时代特色与乡土气息的文化内容,如围绕乡村振兴中的先进典型、感人故事创作戏曲、短视频等作品,将政策宣传、技能培训融入文化活动,使文化活动既“接地气”又“有意义”。在形式创新上,借助数字化技术拓展文化传播与参与渠道,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等形式开展线上文化活动,搭建乡村文化数字展厅,展示乡村文化资源与振兴成果。

三、融合发展的保障措施与未来展望

(一)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

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是推动二者持续融合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应结合区域乡村实际,制定针对性的融合发展政策,明确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与作用,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评价体系,倒逼各部门重视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工作。同时,细化配套政策,如针对“文化 + 产业”融合项目给予税收减免、信贷支持,针对文化人才制定落户、就业补贴等政策,为融合发展提供具体的政策支持。

(二)注重村民主体地位的发挥

发挥村民的主体地位,是确保融合发展可持续的关键。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过程中,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村民议事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听取村民对文化活动内容、融合项目的意见与建议,让村民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鼓励村民成立文化自治组织,如乡村文化合作社、非遗保护协会等,由村民自主策划、组织文化活动,管理文化设施,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三)未来发展展望

展望未来,农村群众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将朝着更加深度化、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文化赋能”将成为乡村发展的核心议题,农村群众文化与乡村产业、生态、治理的融合将更加紧密,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 + 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乡村文化产业将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乡村文化资源将通过数字平台实现跨区域共享,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关注乡村、参与乡村建设。

结束语

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是实现乡村“精神富足”与“物质富裕”协同推进的重要路径。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文化与乡村振兴各领域的协同联动,让农村群众文化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灵魂”与“引擎”,推动乡村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留乡土韵味、传承文化根脉,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参考文献

[1] 薛 艳 丽 . 群 众 文 化“ 点 燃” 乡 村 烟 火 [J]. 文 化 产业 ,2025,(05):58-60.

[2] 郑强 . 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困境与突破路径分析 [J]. 喜剧世界 ( 下半月 ),2025,(01):30-32.

[3] 王梓 . 农村群众文化发展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J]. 村委主任 ,2024,(04):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