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器视觉技术在电线电缆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王显儒

安徽宇测技术有限公司

引言

电线电缆作为电力传输和通信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及通信信号的准确传输。在电线电缆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材料质量、生产工艺以及设备精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各种缺陷和问题。因此,对电线电缆进行全面、准确的检测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1 机器视觉技术概述

1.1 机器视觉技术的基本原理

机器视觉技术是一门涉及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图像采集设备(如相机、镜头等)获取被检测物体的图像,然后将图像信号传输到图像处理系统中。图像处理系统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图像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分析和识别等操作,最终根据预设的判断标准输出检测结果。

1.2 机器视觉技术的特点

机器视觉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工业检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方式,无需与被检测物体直接接触,这不仅避免了接触可能造成的物体损伤,还使其特别适用于高温、高压、有毒等恶劣环境下的检测作业。该技术具有突出的高精度和高效率特性,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物体图像信息,并通过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实现微米级的高精度测量分析,显著提升了检测效率。在自动化集成方面表现卓越,可无缝对接生产线,实现自动检测、分类和筛选功能,大幅减少人工干预和劳动强度。此外,机器视觉系统展现出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通过灵活调整图像处理算法和检测参数,能够满足不同材质、规格产品的多样化检测需求,这种高度的通用性和灵活性使其成为现代智能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2 电线电缆检测的重要性及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2.1 电线电缆检测的重要性

电线电缆作为现代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质量检测具有极其重要的工程意义。从技术层面分析,电线电缆的质量缺陷可能引发多种潜在风险:导体电阻超标会导致电能损耗增加,绝缘性能不足可能造成漏电或击穿,护套材料缺陷则会降低机械防护和环境适应能力。在电力传输领域,电缆的电气参数直接关系到电网运行的安全裕度;在数据通信方面,传输介质的物理特性决定了信号完整性和抗干扰能力。质量检测需要覆盖导体、绝缘层、屏蔽结构和护套等多层结构,涉及电气性能、机械性能和材料特性等综合指标。随着柔性输电技术和高频通信的发展,对电线电缆的检测要求正朝着更高精度、更广频段的方向演进。现代检测技术不仅要验证产品的出厂质量,更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监控体系,通过科学的检测方法和完善的评价标准,确保电线电缆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保持性能稳定。从工程管理角度看,建立严格的检测流程和质量追溯机制,是保障关键基础设施可靠运行的必要技术手段。

2.2 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检测方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人工目视检查高度依赖检测人员的经验和视力,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难以保证,且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长时间工作还易引发疲劳,进一步降低检测质量。而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等简单机械测量工具,虽然能实现一定精度的尺寸测量,但对电线电缆表面微小缺陷、标识清晰度等复杂特征的检测效果有限。此外,机械测量需要人工操作,测量速度慢且存在误差,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对高效、高精度检测的需求。

3 机器视觉技术在电线电缆检测中的应用

3.1 外观缺陷检测

机器视觉技术在电线电缆外观缺陷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高效识别表面划伤、凹陷、鼓包、裂纹及杂质等缺陷。系统通过图像采集设备获取高分辨率表面图像,并利用图像处理算法对缺陷进行分析和定位。预处理阶段对原始图像进行灰度化、滤波和增强等操作,优化图像质量,提高后续分析的准确性。特征提取采用边缘检测、阈值分割等方法,精准分离缺陷区域与正常背景,确保检测精度。基于预设的判定标准,系统对检测结果进行分类与统计,并输出最终报告,实现自动化、高精度的在线检测。相较于传统人工检测,该技术大幅提升了检测效率和可靠性,同时减少人为误差,适用于高精度工业质检需求。

3.2 尺寸测量

机器视觉技术在电线电缆尺寸测量领域展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该系统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三维几何参数的非接触式精密测量,通过高分辨率工业相机配合专业光学系统采集物体表面形貌数据。在算法层面,基于亚像素边缘检测技术可实现轮廓特征的纳米级定位精度,结合空间标定算法将图像坐标系映射到物理坐标系,确保测量结果的绝对准确性。针对不同材质的电缆表面,系统采用自适应曝光控制和多光谱成像技术,有效克服金属反光、橡胶透光等复杂光学特性带来的测量干扰。测量过程中,深度学习算法可自动识别不同截面的几何特征,包括圆形、扇形等特殊结构的精确尺寸计算。系统集成在线校准功能,通过标准量具自动修正环境温度、振动等因素引起的系统误差,保证长期测量稳定性。在数据处理环节,采用多帧平均和时序滤波算法消除运动模糊和随机噪声的影响。测量结果可实时上传至MES 系统,实现工艺参数的闭环控制。整套方案支持测量程序的快速切换,能够适应不同规格产品的柔性化生产需求,为电线电缆制造提供全方位的尺寸质量保障。

3.3 标识识别

机器视觉在电线电缆标识识别领域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其核心在于创新的光学成像与智能算法的高度融合。系统采用多角度环形光源配合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确保在不同表面材质(如 PVC、橡胶、金属等)上都能获取清晰可辨的标识图像。在图像预处理阶段,通过自适应阈值分割和形态学处理技术有效解决油墨扩散、表面反光等复杂成像问题。深度学习技术被引入字符识别环节,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构建的特征提取器能够准确识别各种字体、变形字符及部分遮挡的文字信息。系统还集成了语义分析模块,通过行业知识库自动校验识别的型号规格是否符合标准命名规则,大幅提升识别结果的可靠性。为应对产线高速运动带来的图像模糊问题,系统采用全局快门相机配合运动补偿算法,保证动态采集的图像质量。数据库接口支持与MES、ERP 等系统的实时数据交互,实现产品信息的全生命周期追溯。针对特殊应用场景,系统提供多语言识别能力,包括中文、英文、数字及行业特殊符号的混合识别。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新一代标识识别系统已具备自我优化能力,能通过持续学习不断提升在复杂工业环境下的识别准确率。

结束语

机器视觉技术在电线电缆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提高检测的精度、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保障电线电缆的产品质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视觉技术在电线电缆检测中的应用将不断深入和完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深度学习技术以及智能化检测系统的集成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曲红鹏,吕轩,肖鑫.机器视觉技术在电线电缆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质量监管,2024,(08):86-87.

[2]吴伟,查姿伊,刘晔,等.基于机器视觉的电缆局部绝缘材料老化缺陷检测研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24,43(06):156-160.

[3]魏希来.基于机器视觉的线缆收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东北大学,2021.

[4]胡立锦,杨永全.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电缆结构参数检测系统研究[J].四川电力技术,2020,43(06):16-20.

[5]沈尹扩.基于机器视觉检测技术的电缆导体截面积测量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