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结构中白蚁防治技术的优化与实践

作者

赵明路

明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 239400

引言

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非常关键,而白蚁的存在给建筑结构带来了极大危险,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对白蚁防治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优化白蚁防治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建筑结构,也可以降低经济损失和环境危害。所以深入研究建筑结构中白蚁防治技术的优化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白蚁危害与建筑结构防护需求研究

1.1 白蚁对建筑结构的危害特性

白蚁有着特别的生物习性,它们以木头之类的含有纤维素的物质为食,靠分泌蚁酸之类的东西蛀蚀木头,这种蛀蚀行为是从里向外展开的,慢慢毁坏木头的结构完整度,削减它的承重能力,而且白蚁还会对混凝土结构里的胶结材料造成破坏,进而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稳定程度。不同建筑部位,白蚁表现出不同的受害特征,地基作为建筑的基础部分,如果遭受到白蚁侵害,就会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进而使得整个建筑变得不稳定,墙体部分,白蚁蛀蚀之后,墙体的保温和隔音效果会变差,严重的状况下,墙体会出现裂缝,甚至倒塌,门窗,梁柱这些木构件是白蚁侵害的重点部位,被蛀蚀过的木构件强度会大大减弱,很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按照危害程度,把白蚁危害划分成不同等级,轻度危害也许只是局部的小范围蛀蚀,给建筑结构安全带来的影响不大,中度危害会致使一些构件的承载能力大幅下滑,要赶快加以修理,重度危害会给建筑结构带来严重的毁坏,存有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维修费用也比较高,从长远来看,白蚁危害不但会影响到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而且还会加大维修和加固的花费,严重的时候甚至会使建筑提前报废。

1.2 白蚁防治中建筑结构防护的技术要求

防治技术的长久性是建筑结构防护的关键需求之一,白蚁防治要有耐久性,能在一段时间里一直起作用,抵御环境因素的干扰,像雨水,温度改变之类的东西,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保证建筑结构在长时间使用期间不会被白蚁侵害。防治技术对于建筑材料的兼容性也不能忽略,采用的防治方法和材料不能对建筑材料造成腐蚀,不能影响建筑结构的强度和性能,例如化学防治药剂不能对混凝土、钢材等材料产生有害反应,避免降低建筑的使用寿命。环境友好性以及施工可行性也是关键要求,防治技术应该尽可能地使用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和方法,以此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施工过程要简单易行,方便操作和管理,这样才能提升防治效率,削减施工费用。

2 白蚁防治技术优化路径探索

2.1 传统防治技术的局限性优化

化学屏障法是传统的白蚁防治方法之一,要改善它的不足,就要改良药剂种类,选高效,低毒,持效期久的药剂,提升药剂的渗透力和扩散能力,让药剂能在土壤或者木材里形成有效的防护屏障,改良施药工艺,保证药剂均匀散布,提升防治效果。物理屏障法主要靠物理材料阻挡白蚁入侵,对材料加以升级,采用具备良好阻隔作用的新型材料,高强度塑料板,金属网之类,而且要标准化施工工艺,保证物理屏障的安装质量,杜绝出现缝隙和漏洞,从而提升屏障的防护效能。监测 - 控制技术就是监测白蚁活动情况,然后及时采取控制手段去防治白蚁,提升传感器的精确度,就能更精准地察觉到白蚁的活动迹象,改良反应速度,在察觉到白蚁活动之后就能尽快采取手段加以控制,从而缩减白蚁给建筑结构造成的危害。

2.2 新型防治技术的研发应用方向

生物防治技术属于环保又可持续的白蚁防治手段,把白蚁的天敌,一些昆虫和鸟类引入进来,依靠生物之间的捕食联系来约束白蚁种群的数量,研制微生物制剂,利用微生物对白蚁的致病性,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引发化学污染。纳米材料以及智能材料被应用到白蚁防治中来,纳米硅阻隔层具有高硬度,低孔隙率等特性,可以阻止白蚁入侵,自修复材料能够在被白蚁蛀蚀之后自动修补损害,从而增长材料的使用寿命。数字化技术融合是白蚁防治的发展趋势。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建筑结构实施实时检测,采用传感器来获取白蚁活动数据,用大数据分析创建预警模型,从而对白蚁危害发生的时机提前进行预估,提供给防治人员参考。

3 防治技术的综合优化与实施框架策略

3.1 多技术协同优化组合模式

化学-物理-生物技术之间存在可以相互协同的地方,化学手段能够迅速有效地杀死白蚁,物理手段可以防止白蚁入侵,而生物手段可以从根本上遏制白蚁种群,合理地将上述三种技术组合使用起来,减轻各自单一技术的依存度,进而提升防治成效。分区域、 分阶段的动态防治方案设计是根据建筑结构特点和白蚁危害情况来制定的,对地基等重点部位采取化学屏障法重点防治,对木构件等易受侵害部位采取生物防治技术预防控制,同时根据白蚁活动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分阶段实施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3.2 技术实施标准体系及效果评估研究

防治技术标准化体系的创建是保障防治质量的重点工作,确定材料选择标准,选用的药剂和材料需满足环保、安全且高效的要求,规范施工流程,制定施工操作规程,保障施工质量,制定验收指标,对防治效果进行全面评估,保证防治效果达到预期。效果评估方法要兼顾长期监测数据指标和经济性 - 安全性综合评价,依靠长时间监测白蚁活动状况和建筑结构变动,评判防治效果是否持久,从经济角度剖析防治花费和效益,从安全角度考量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做到防治效果的科学评判。

3.3 技术改进同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相结合

白蚁防治技术的改良需融入到建筑全生命周期经营之中,涵盖规划,设计,施工,经营以及拆除阶段,在规划阶段,要联系建筑选址,结构类型以及周围生态环境状况,土壤湿度,植被分布等,评判白蚁潜在危险级别,制订专门的防治预案,设计环节也要预留防治接口,预先安排好监测传感器放置之处,改良木构件防护节点设计,保证后续技术可行。施工阶段是技术落地关键期,要严格依照标准化流程操作,化学屏障法需把控药剂渗透深浅及均匀程度,物理屏障法需保证材料拼接没有漏洞,生物防治要同步创建天敌栖息地,还要利用数字化监测设备随时记载施工数据,给后续运维给予参照依据,运维阶段依靠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动态剖析白蚁活动走向,针对高危区立即执行分层响应,像局部加大监测强度或者靶向施药,防止危害蔓延。另外,拆除阶段还要考虑建筑残余材料的白蚁残留风险,防止造成污染转移,对于可以再利用的材料比如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木材要再次检测,做到“ 预防-治理-循环” ,这样既能提高防治效率,又能减少全周期成本,促使白蚁防治从“ 被动应对” 变为“ 主动防控” 。

结语

建筑结构中的白蚁防治技术改良与应用属于一个庞大工程,从白蚁危害特点和建筑防护需求出发,探究传统及新型防治技术改良途径,给出多种技术协同组合模式及其执行框架,有益于提升白蚁防治成效与效率,以后还要继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并开展相关研究,持续完善防治技术体系,给保障建筑结构安全给予更多支撑。

参考文献

[1]于保庭,章凯婴,韦益健,等.浅谈我国古建筑白蚁危害及防治现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22,28(06):566-569.

[2]吴涌飚.刍议房屋建筑白蚁防治工程施工安全管理[J].产业创新研究,2020,(1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