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编舞中“ 镜像解构” 技法的应用

作者

杨治 何倩倩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兰州 730000;2 兰州文理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一、"镜像解构"技法概述与"镜像解构"技法的运用

(一)′′ 镜像解构” 的技术概述

在当代舞蹈创作中“ 镜像解构” 是解构主义哲学中的理念,并影响着当代舞蹈的创作,其深层运用离不开对哲学逻辑的通透理解——唯有锚定其哲学根基,才能让技法突破形式表层,抵达更本质的表达维度。“ 镜像解构” 在双人舞蹈《双生》中,既打破了传统欧式几何对“ 刚性对称” 的执念,用错位、偏差消解固定秩序;又暗合拓扑学逻辑——即便动作形态被拆解变形,舞者“ 矛盾共在” 的核心关系始终不变,在形式解构中守住了对关系本质的探索。解构主义打破传统的艺术形式,打破传统对称方法为主的限制,以往的镜像对称方法,讲究的是舞者的动作、队形的一致,追求的是和谐美。而“ 镜像解构” 则是把镜像拆分开,通过分与分的组合,打破平衡,呈现碎片化的非规则美感,带给欣赏者新鲜的美感,也带给了舞蹈更多的内容去探讨,比如一些较先锋的编舞作品,都是充分利用了这种方法,带给人更多的情感,所以对“ 镜像解构” 进行探讨,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舞蹈,并产生更多创新意识。在当代艺术和舞蹈中,“ 破坏” 和“ 重构” 方法已逐渐成为一种创新的视觉和情感形式,主要在于打破传统的艺术规则,制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完全对称的舞蹈动作,演变成舞动过程中的一部分分配、错位模仿、反向反叛,产生动感的张力。空间上打破中轴线的绝对对称,视觉上制造偏差吸引观众的眼球与视线,冲击观众的观看习惯。情感上解构镜像,舞者将矛盾和挣扎的情绪通过模拟和反向运动表现出来,让观众感知到矛盾背后的情感冲突。解构的目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而是通过解构颠覆传统,让观众从新的视角审视事物本质,让观众去寻找和探索更多深层次的情感与思想。总之,这种解构的方式不仅仅是改变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让观众和艺术互动,反思。双人舞《双生》作品,诠释主题是“ 亲密关系中的矛盾又共在”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与人之间在亲密关系中常常会为了个性差异而相互摩擦、相互伤害。双人舞《双生》在舞蹈中寻找亲密关系的本质,本作品选择用“ 镜像解构” 的方法去处理舞者之间的关系,舞者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矛盾动作,使得舞蹈本真中的情感变化与冲突一览无余。舞者对位首先是舞者之间的对位就形成了紧张的气氛与冲突。舞蹈的继续,两人的相抵、相融就隐喻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矛盾,舞者的肢体关系是极为重要的,在表现冲突的同时也表现感情,在某些舞段中身体的剧烈冲撞与温柔拥抱的对比反衬,将情感表达得极为透彻。这样的设置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力,以及反思个人在生活中存在的关系。在视觉听觉的全方位设计中,极简的舞美风格、灯光的光影对比也将作品的主题升华,光与影的对比将舞蹈节奏融合得天衣无缝,使观众在视觉与情感上达到共鸣,仿佛身临其境。综上所述,双人舞《双生》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探索着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关于人情的舞蹈,让人们在舞蹈美的形式下审视自我的人际关系,是有其一定的社会价值的,可以为今后的舞蹈创作提供一定的思路,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镜像解构“ 技法的运用

“ 镜像解构” 技法的运用在“ 镜像解构” 技法的运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并非简单的动作对称性挑战传统舞蹈,而是更高层次的挑战。这种方法打破舞蹈的固化,让舞蹈者表现自己复杂性,而双人舞《双生》就是很好的例子。作品一开始舞者是一体的,但是渐渐我们可以看到时空差距、空间位移、变形等给观众视觉和情感上的游历;尤其是舞蹈表演上的时空差距,给舞者之间相互作用制造戏剧效果,而这种效果是相互依赖、相互冲突的,从而加深观众的舞蹈理解,对比传统的镜像效果,我们可以看出其传递出来的舞蹈价值观和舞蹈理念,从舞蹈理论和社会学理论中,我们能够发现镜像的解构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表演手法,也给了观众更宽阔的舞蹈解读空间。简单来说,“ 镜像解构” 方法推动现代舞蹈重新审视自我位置和关系,也具有潜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在《双生》中,“ 镜像解构” 表现在角色内心矛盾上,运用了对称、反向运动等方式,来强化人物的情绪表达。

二、舞蹈《双生》中"镜像解构"技法的具体运用

(一)动作设计的解构与重构

双人舞《双生》的开头动作设计是采用了传统的舞者镜像对称的形式,表现的是舞者之间的亲密。高度统一的动作是两个好人之间的默契,也是两个人之间的默契。在舞蹈前进的过程中,镜像开始分解,如一方抬起手,另一方不照镜子,而是逆向或者延时而做,超越了一方模仿另一方,使个体更加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随着旋转的开始,两个人动作的人轨迹交错而不重合,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使《双生》不只单纯是身体对谈,而且是心灵的流动,《双生》让人们思考亲密关系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互相信任。也许《双生》是舞蹈未来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开始和艺术上的重大影响。舞蹈艺术存在着矛盾的冲突与和解。在冲突时期,舞者的体态从部分的错位到冲突的完全不同,推、搡、扭曲的舞姿都在表达舞者之间的冲撞。这种力的碰撞,这种力的碰撞,这种舞蹈的碰撞,是一种冲突,是权力和情感的碰撞,舞者的每一次交织都是人之间关系的演绎。而到了和解部分,对于一开始对称的片段式的再次演绎、拆解,是新的舞蹈逻辑的呈现,是一种关系的修复,也是一种情感的升华。通过对比,让我发现舞蹈不仅是形式的堆叠,更是情、人性的内在的对话,为今后创作提供借鉴。

(二)空间调度不对称处理

在大多双人舞蹈中,双人舞多以中轴为轴心,在轴线上对舞者进行对称性调度。但是双人舞《双生》却打破了常规模式,对空间的运用不规则,自由开放,舞者的运动路线非常奇特,常常是成对成对地以对角线的方式相向而走,将相撞的一瞬间却转开,极具戏剧张力,也有舞者相互绕行,做离心运动,这些舞蹈动作使舞台效果多变,表达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现代社会的情感。可以说《双生》不单单是对舞蹈形式的创新,更能够引起人们对当代情感、关系的思考。《舞台区域划分不单是舞蹈空间的划分,更是解构在舞台上的表现,灯光将舞台分割成多个不规则区域,每个区域给舞者提供不同的舞台,不同区域会给舞者带来不同的幅度、速度,从而更加不平等,暗示表演者之间不同的关系。这样的设计留给观众更多的视觉感受和思考,从而让人们去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细小的联系,这恰恰充分地体现出具有现代化舞台艺术的特点与内涵。

(三)情感表达的矛盾与挣扎

情感传达上的矛盾和纠结在双人的舞蹈作品《双生》中,“ 镜像解构” 技法作为一种情感传递的有效手段,其情感是多元的。舞蹈初始时,舞者相互信任,互相依赖,对称的舞蹈形态展示着舞蹈的和谐,随着动作的进行,镜像解构表现出的形态则更加矛盾和反抗,猜忌和愤恨随之而来,这种矛盾通过舞蹈者的面部表情和激动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例如,舞蹈者通过一段两人之间的地面舞蹈,身体纠缠着想要逃离对方,此时舞蹈者展现出内心激烈的矛盾感,这种矛盾感不仅激发了观众的兴趣,更多的是让他们联想到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镜像解构” 将舞蹈《双生》的情感矛盾转化成了视觉语言,使观众体会到了一种信任与猜忌相互交织的感觉,在当代的舞蹈艺术中,舞蹈者在肢体语言表达着情绪,在舞蹈的最后,解构了动作的重新组合更加自由地表达情感。从对称、解构再回归到重组,不仅仅是动作上的变化,更是情绪的融洽与矛盾再到升华的微妙感情过程,这种情感的递进给受众带来情感上的起伏与情感递进后对于亲密关系的思索。舞蹈用具象的人体动作引发对人与人关系的思索,用情感交流去思考人物的感觉,为之后舞蹈创作寻找新的路径与方向。《双生》就是用这种“ 镜像解构” 的手法来思考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找到属于自身的艺术表达方式,引发观众的思考与共鸣。

三、舞蹈《双生》"镜像解构"技法对舞蹈编创的启发

(一)丰富舞蹈动作设计的灵感源泉

双人舞蹈作品《双生》“ 镜像解构” 技法为编创者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广阔的思路,以往的舞蹈动作设计,往往受限于传统的动作语汇及组合,沿袭了传统的动作设计思路,对动作的创新性、独创性思路很难有大的突破;而“ 镜像解构” 技法则为编创者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就拿《双生》来说,舞者通过镜像模仿和解构重组后的动作,让人眼前一亮。一段双人舞,一个右臂伸展,左腿上举,一个则是与镜面对称的左臂伸展右手上举,对称而变化,这种对称的动作不再只是单纯的模仿,而是模仿基础上的解构。创作者把单一的动作用解构,再按照镜像的逻辑进行解构与重新组合,使得动作间的关联更富有张力、富有动感。

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舞蹈的律动不再局限于方向和节奏,而是可以采用镜像的反射,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相反方向的动作用于空间之中,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呼应,这种对比与呼应,能够极大增强舞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让人们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体会到前所未有的一种新鲜感。

(二)创新舞蹈空间运用的独特视角

在舞蹈空间的运用上,“ 镜像解构” 手法同样展现出了其特有的价值,为舞蹈创编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对于舞蹈空间的运用,多为线性的运动和简单的空间区隔,空间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而《双生》通过“ 镜像解构” 的应用,构建出多层次和多视角的舞蹈空间。

舞蹈者在舞台中通过镜像动作,将舞台营造出一种镜像的空间位置,比如舞台中左右两边舞者分别做出镜像舞蹈,将整个空间一分为二,但又通过舞蹈者的动作将二者联系起来。这种对称的空间位置,不仅仅是一种空间的表现,更是一种空间逻辑的产生,它打破了传统空间中的单一舞蹈,使人欣赏舞蹈的时候具有了空间延伸性。另外,“ 镜像解构” 的手法,还可以产生虚拟空间感。利用舞者的舞动,结合舞台光效、道具等,在舞台上制造出一种镜像世界,如同看见舞台之外的第二个镜像世界,两者相互交错,舞者穿梭其中,增加了舞蹈的想象性、奇幻性。这种虚拟空间感,让舞蹈编创有了更多的空间语言空间,使得舞蹈可以突破舞台的固有空间范围,呈现更丰富的空间意象。

(三)深化舞蹈情感表达的有力手段

舞蹈的本质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双生》的“ 镜像解构” 为舞蹈情绪的有效表达提供了一条途径。《双生》中的舞蹈情绪以“ 镜像” 的舞蹈动作表达着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舞蹈镜像解构在舞蹈表演上以舞蹈镜舞者的形象将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表达出来。例如表现亲密关系时,舞者的镜像动作非常同步,幅度力度节奏都非常统一,二人犹如共用一个灵魂,用这种高度一致的镜像动作表达人物之间的无间、心心相印。而在表现矛盾冲突时,舞者的镜像动作则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一方的动作强烈有力,另一方的动作则相对迟缓犹豫,或者一方的动作向上伸展,另一方的动作则向下收缩,通过这种动作上的对比与冲突,生动地呈现出人物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这种通过镜像动作来传递情感的方式与一般的情感表达方式更加含蓄、深沉,它不是直截了当地将情感抒发出来,而是通过舞蹈演员动作之间的关系变化将情感展现出来,让观众通过观赏舞蹈,在自我领悟、自我体会中体会舞蹈中的情感。这样的情感表达方式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让观众理解舞蹈情感内涵。

(四)推动舞蹈结构构建的全新思路

舞蹈结构是舞蹈作品的框架,合理新颖的舞蹈结构能够使舞蹈作品丰满流畅、有逻辑,《双生》“ 镜像解构” 为舞蹈结构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观念。在传统舞蹈中,舞蹈结构是线性的。它有一个前提——开端、发展、高潮,有一个结果——结尾。而“ 镜像解构” 手法打破了这种线性结构,它以非线性的结构方式出现,比如《双生》中出现多个镜像片段,它们是互为呼应的,而不是线性的。例如:舞蹈的开头部分舞者是一组镜像动作,看上去和谐、平静;舞蹈中部出现第二组镜像动作,不过这组镜像动作比第一组快、强,看上去具有紧张、激烈的动作冲撞感;舞蹈结束部分的镜像动作又回归到舞蹈的开头部分,只是这组镜像的又再次变化了,看上去有一种回归和升华感。通过这种镜像片段的插接,让舞蹈结构成为非线性的、层次性的结构,这样的结构会让舞蹈作品更具有变化与趣味性,会一直让观众在观看舞蹈作品的时候具有一种好奇、新鲜感,也更贴近现代大众的审美观,将舞蹈作品中的艺术价值呈现出来。

舞蹈《双生》中“ 镜像解构” 技法的运用为舞蹈编创在舞蹈动作、舞蹈空间、舞蹈情绪及舞蹈结构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舞蹈编创技法的产生,为舞蹈编创者提供了全新的舞蹈编创视角以及编创方法,让舞蹈编创朝着开拓创新的方向迈进,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建平.世界舞蹈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 于平.舞蹈形态学[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3] 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5] 江东.当代舞蹈创作中的形式美学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04):112 - 118.

[6] 王玫.舞蹈编创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7]刘文静.现代舞编舞技法的创新要领与实践策略[J].时代报告(奔流),2025,(01):15-17.

[8]于瑾.舞蹈编创中的编舞技法研究[J].尚舞,2025,(01):75-77.

[9]李斌.多种编舞技法在舞蹈创作中的实用性研究[J].尚舞,2024,(15):78-80.

[10]赵梦莹.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应用探究[D].,2024.

作品简介:杨治(1998.05.);男,汉,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读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