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项目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播与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杨艳红

华阴市文化馆 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 714200

一、非遗项目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播现状

当前非遗项目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播形式主要包括节庆活动中的传统表演、展览展示中的技艺互动及由社区组织开展的传承讲座和体验课程。通过这些形式促使群众对于非遗形成了直观感受并提升了参与热情,进而营造了良好的传承氛围。在各地方节日以及庙会活动中,像舞龙舞狮、剪纸、民间戏曲等非遗元素得以频繁亮相,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这些传播活动普遍存在着形式单一、周期性突出、互动性不足等问题,并且部分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赖政府推动这一外在力量,自身缺乏必要的自发性。同时,参与主体主要是以中老年人以及非遗传承人为主,青年群体对于此类活动的关注度较低,使传播的可持续性与创新性受到限制。

二、传播中的困境与挑战

(一)代际断层

非遗传承所仰仗的代际间口耳相传与亲身实践,在现代化背景下,使代际间文化认同以及传承方式逐渐出现断层。要知道众多年轻人针对非遗的了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严重匮乏深层次的文化认知及参与动机。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缘由在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还有现代生活方式对于传统文化认同的强有力冲击。年轻人在文化消费模式选择上更倾向于现代化与全球化,从而极度缺乏对于非遗项目的兴趣及参与热情。同时,不少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与工艺技艺的老龄化严峻,且严重缺乏可承接衣钵之人,这种因代际断层而带来的复杂情形,让非遗项目的传承陷入到举步维艰的境地,甚至在某些地区还有可能面临失传的风险。

(二)商业化冲击

在非遗项目逐步迈入市场化运作进程中,商业化的冲击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在某些地方,非遗项目为迎合市场需求,以过度包装与商业化的方式,丧失了自身原本的文化内涵与传承意义。就好比传统手工艺的部分非遗项目,凭借批量生产以及低成本制作去迎合旅游消费需求,虽说在短期内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却对工艺要求的精细性以及文化深度表达产生忽视,使非遗自身的文化价值与艺术性被降低。而且商业化运作还使非遗的传承不再将注重工艺原生态传递作为重点,反倒沦为快消品形式的文化表现,从而脱离了传统文化的精神以及历史脉络。

(三)观众参与度低

非遗项目在群众文化活动里所面临的传播问题,实则是观众参与度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状况,即便多地组织开展非遗展示、讲座及体验等活动,然而却通常会因为活动内容单一、形式颇为传统、互动性不足,进而使大量年轻人以及普通观众的兴趣未能被有效吸引,绝大多数非遗活动的受众,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群体,尤其是地方性的非遗项目,它们的观众范围相当有限,缺乏足够的传播广度以及影响力。观众参与度不但会对非遗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对其创新发展的空间构成制约。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人们拥有多样的娱乐方式,非遗活动缺乏同现代生活紧密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使观众的参与兴趣无法被有效调动,使得非遗项目的传播效果遭到大幅削弱。

三、非遗传播的创新路径探索

(一)融合数字技术,拓宽传播渠道

随着数字技术以迅猛之势发展,为非遗传播创造出了全新意义的可能性。通过对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3D 扫描等技术的合理利用,非遗项目便能够以数字化展示的形式得以呈现,进而打破对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去体验并且学习非遗文化。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予以重现,在此种沉浸式环境当中观众可对技艺细节有所了解并深入体验其文化内涵。此外,数字媒体平台像短视频、直播以及社交媒体,已然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载体,短视频平台开展非遗展示以及制作过程直播等形式,不但促使非遗的可见度提升,且让非遗文化能够更加接近年轻人群体,进一步实现传播受众范围。

(二)创新表达形式,增加趣味性与互动性

非遗的传统表现形式较为单一,这种情况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特别是年轻人群体。鉴于此,创新表达形式就变得至关重要。首先,非遗项目能够借助把现代艺术元素与传统技艺进行融合,以此创造出更加生动且充满趣味性的作品。比如将非遗技艺和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表现形式加以结合,通过开展跨界合作的途径,从而打破单一的传统框架,促使非遗项目可以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其次,创新后的互动体验形式同样能够对提升参与感起到有效的作用,例如在非遗展览过程中增添设置互动环节,让观众不仅只处于旁观者的角色,而是能够转变为参与者,通过亲身体验以及学习还有创作,进而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激发群众参与,推动社会共建

非遗传播绝非仅局限于文化展示,而是涵盖文化共建意义深远的过程。鉴于此,以激发群众主动参与非遗传承以及传播的积极性便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地方政府连同文化机构应当加大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为举措,积极鼓励民众实现身份转变成为非遗的传播者与传承者。就如同在社区文化活动里展开非遗技艺的教学以及传习工作,进而使非遗项目逐步融入社区。同时,社会各界特别是年轻人群体的参与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完全可以通过组织志愿者服务以及开展文化体验活动,使年轻人能够直接深入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以及传承进程中,培养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热爱。

(四)构建多元传承机制,确保持续性和创新性

非遗传承绝非仅依赖某种单一形式,而是需构建起多元化的传承机制。除传统师徒传承这种人们较为熟知的方式外,社会各界更应加强彼此间深度合作,进而推动非遗在现代社会中完成适应性转型,例如由文化机构、学校、企业等多方主体联合展开针对非遗项目的深入研究、开发以及推广工作,并且借助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等有效方式,将非遗所蕴含的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社会与经济效益的过程。同时,政府理应出台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与措施,来鼓励非遗项目达成创新性发展,对非遗传承人与相关项目给予支持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是使非遗在现代社会能够长久传承下去。过程中,由于涉及多方主体及复杂的操作方式,具体实施会面临各种难以预见的复杂情形。

结论:

综上所述,非遗项目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播面临代际断层、商业化冲击和参与度低等问题。通过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表达形式、激发群众参与和构建多元传承机制,可以有效提升非遗的传播效果与社会认同感。非遗传播应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保持文化根基并结合现代需求,增强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只有通过政府、文化机构与公众的共同努力,非遗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沈子阳.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播与传承研究[J].艺术家,2024,(04):120-122.

[2]孔雷.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J].大众文艺,2019,(1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