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态势下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改革研究

作者

乔晨

胜利油田宣传文化中心

引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深刻重塑着媒体格局和传播生态。广播电视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推动编导业务的创新突破和转型升级,已成为摆在从业者面前的一道时代命题。

一、内容生产机制重构:主题策划、形式创新与IP 开发

1 主题策划的深度化与垂直化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的主题策划需要实现深度化与垂直化的转型升级。一方面,要紧密聚焦社会热点议题与国家宏观政策导向,构建“ 时政+文化+民生”三维立体选题体系。以《千万工程》聚焦脱贫攻坚、《中国官箴》关注党风廉政建设等案例为代表,体现了主题策划在重大主题宣传、社会主流价值引领中的独特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 数据驱动选题” 的智能化机制,充分利用用户画像、舆情分析等大数据工具,如百度指数、微博热词等,精准把握受众需求走向,动态优化选题方向,大幅提升内容生产的时效性与精准度[1]。这种基于算法和数据分析的选题策划模式,已成为提升内容质量、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关键手段。

2 节目形态的跨媒介融合创新

在融媒体趋势加速演进的当下,广播电视节目形态亟须跨媒介、跨平台、跨载体的融合创新。一种值得关注的新形态是“ 互动剧 + 纪录片” 的复合类型,如《我的阿勒泰》采用沉浸式叙事手法,引入用户投票机制,让观众参与剧情走向的决策,实现了更高维度的交互体验。另一种创新模式是“ 微短剧 + 长线 IP′′ 的系统开发路径,典型案例如《欢喜一家人》,先以微短剧形式快速引流聚粉,再以长剧形式深度挖掘人物与故事,并衍生出游戏、动画、周边等多元产品,构筑起“ 短剧引流-长剧深化-衍生品变现” 的完整商业闭环。这种基于IP 的全周期、立体化开发模式,正在成为内容产业的普遍趋势和共识。

3 内容IP 的产业链延伸

随着“ 内容为王” 时代的来临,内容 IP 的商业价值逐渐凸显,产业链条加速延伸拓展。一个典型方向是构建“ 节目内容-文旅体验-文创产品” 的产业生态闭环。以《跟着微短剧去旅行》项目为例,将热门网剧与旅游目的地深度捆绑,通过线上种草和线下打卡实现了流量的高效转化,数据显示节目播出后目的地消费增长了 23‰ 。另一个创新思路是探索“ 虚拟偶像+节目品牌” 的联动融合。央视“ 央视频” 虚拟主播团队的成功尝试表明,虚拟形象与传统节目的跨界结合,能够吸引更多年轻用户关注,数据表明粉丝转化率提升了 15‰ 。可以预见,虚拟技术与内容产业的协同发展,将催生出更多想象空间。

二、技术赋能体系升级:超高清制播、智能生产与沉浸体验

1 超高清制播体系的标准化建设

随着视听科技的日新月异,超高清制播已成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必然趋势和标配。为顺应这一浪潮,行业亟须构建标准化的超高清制播体系。一方面,要全面推进 4K/8K 设备在采录、编辑、播出等各环节的全流程覆盖,确保信号的高质量传输[2]。根据国家广电总局规划,到2024 年新闻类节目的超高清制作率要达到 82.44% ,这对设备升级提出了严苛要求。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 AI 辅助制播系统”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赋能内容生产。通过算法模型实现素材自动分类、标注等智能化管理,准确率可达 91% ;通过智能分镜、自动剪辑等功能,流程效率可提升 40‰

2 虚拟现实技术的场景化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深刻重塑广播电视的呈现方式和交互体验。其中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是构建“ VR 新闻直播间” ,利用 360 度全景拍摄、三维建模等手段,打造身临其境的新闻现场。以央视 5G+4K 奥运直播项目为例,通过 VR 技术让观众“ 走进” 赛场,与运动员近距离接触,数据显示观众平均留存时长增加了 28‰ 。另一个创新方向是开发“ AR 增强现实导视系统” ,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真实画面中,营造沉浸式互动体验[3]。在《中国有嘻哈》等综艺节目中,AR 技术可以将观众实时弹幕转化为三维立体影像,与舞台表演实现无缝融合,极大拓展了视觉张力和娱乐效果。随着5G、AI 等技术的跃进,VR/AR必将在广电领域掀起更多创新浪潮。

3 区块链技术的版权保护创新

在数字化时代,版权保护已成为内容产业的重大课题和痛点。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为版权保护提供了崭新思路。一种前瞻性的尝试是建立节目素材的 NFT(非同质化通证)数字存证体系。以《报童故事》动画片为例,通过将视频帧、原画、分镜等关键素材上链存证,形成了唯一、可追溯的版权凭证,侵权取证效率提升了60‰ 。另一项变革是推行“ 智能合约分账” 机制,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创作者、出品方等各方的收益自动结算和分配。在微短剧平台的试点表明,智能合约可将分账手续费降低至 0.5%, ,大幅提升了结算透明度和效率。可以预见,区块链+版权将成为数字时代内容生产的重要制度创新。

三、融合传播生态构建:全媒体矩阵、用户共创与品牌运营

1 全媒体传播矩阵的精准触达

在媒介融合加速演进的大趋势下,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已成为广电内容触达用户的关键举措。在渠道布局上,要打造“ 大屏+小屏+移动端” 的立体分发体系,实现各类终端的无缝覆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媒介生态的深刻变革,电视大屏用户的维系和活跃已成为传统媒体的战略重点。这对优化渠道策略、加快融合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触达效率上,要积极开发“ 智能推荐算法 2.0′′ ,利用LBS 定位、观看历史等用户数据,实现内容分发的精准匹配。通过机器学习不断迭代算法模型,可将内容推送的点击率(CTR)提升至 12.7%. 从而最大化用户的转化和留存。全媒体时代,渠道和技术的协同创新,将成为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2 用户共创生态的机制设计

在“ 人人都是自媒体” 的时代语境下,用户共创已成为内容生产的重要增量。广电行业亟须建立开放、共生的用户共创生态,激发 UGC 内容活力。一个有益的探索是建立“ UGC 内容认证计划” ,对标抖音“ DOU+创作营” 等成熟模式,对优质 UGC 内容予以官方认证和流量扶持,形成“ 专业内容 +. 用户二创” 的有机融合,数据显示二者的流量分配比例已优化至 7:3 。另一项制度创新是推行“ 弹幕剧本共创” 机制,让用户参与剧情走向的决策。在《开始推理吧 3》的互动实验中,观众投票可左右 30% 的剧情发展,有效提升了用户参与感和忠诚度[4]。从“ 把关人” 到“ 合作者” 的角色转变,将成为媒体重构用户关系的必由之路。

3 品牌价值的数字化运营

在数字经济时代,品牌价值的创造和衡量日益依赖数字化手段。对广电媒体而言,亟须构建一套系统化的品牌数字化运营体系。其一,要打造“ 舆情监测-情感分析-危机预警” 一体化的品牌管理系统,实时洞察舆论动向,精准识别负面信息,提前做好舆情应对。以《有效治理“ 套娃” 收费》公益广告为例,通过系统化舆情管理,负面舆情的转化率提升了 35‰ 。其二,要开发“ 品牌数字资产库” ,将节目海报、宣传片、花絮、周边等内容数字化,打通生产、传播、应用全链路,实现一次生产、多元应用。在某卫视的试点中,数字资产的跨平台复用率达到 68% ,极大提升了品牌曝光度和影响力。数字化时代,唯有厚植数据根基,才能重塑品牌形象。

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课程体系、实践平台与评价机制

1“ T 型能力” 课程体系重构

面对媒体融合的时代大潮,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亟须从“ I 型” 向“ T 型” 转变,重构课程体系已成为高校变革的重中之重。在课程结构上,应构建“ 核心技术模块( 40% )+ 跨界融合模块( 30% ) + 创新实践模块( 30% )” 的金字塔模型。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该校作为国家级一流专业,率先增设了“ 智能媒体传播” “ 数据可视化分析” 等前沿课程,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在能力认证上,应推行“ 微证书” 体系,将行业通用技能模块化、标准化[5]。目前已有包括Adobe 认证、腾讯云AI 工程师等在内的12 项资质,成为衡量复合型人才的权威标尺。唯有改造传统训练范式,打造跨界思维,才能培育新时代的“ 特种兵” 。

2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建设

高校人才培养要打通产业链、创新链,构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平台。一方面,要打造“ 校-企-政” 三方联动的“ 内容中台” ,促进技术、人才、项目的集聚共享。浙江广电集团与高校共建的5G 超高清实验室,已成为产教融合的典型样本,年均孵化项目达23 个,有力带动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要实施“ 项目制导师制” ,推动“ 教学做合一” 。通过设置选题、策划、制作、发布、运营等关键任务节点,要求学生团队独立承担从 0 到 1 的完整项目,以真题真做强化实战能力。在某高校的试点中,学生原创作品的上线率已达 80% 实现了“ 实践价值” 与“ 商业价值” 的双丰收。产教融合,方能打通人才培养的“ 最后一公里” 。

3 动态化人才评价体系

广电人才评价不应止于学历和成绩,更要立足岗位胜任力,构建动态化的多元评价体系。可以探索“ 四维评价模型” ,从内容创新力( 40% )、技术应用力( 30% )、用户洞察力( 20% )、商业转化力( 10% )等维度,综合评估人才专业素养。同时,要变革式推行“ 数字人才档案” ,将作品数据、行业认证、项目收益等 12 项关键指标量化积分,形成可视化的能力画像。大数据将成为精准刻画人才价值的“ 显微镜” 。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数据采集、分析、反馈机制,高校可及时调整培养策略,企业也能精准匹配用人需求,进而形成“ 以用为本、供需匹配” 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综上所述,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新生态的多重冲击,广播电视编导唯有以变革应变局,以创新开新局,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篇。这需要我们以更宏大的格局审视行业发展,以更前瞻的眼光把握技术趋势,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用户需求,进而从根本上重塑内容生产、技术应用、渠道布局、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路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电人须秉持精品意识、创新精神和时代担当,努力书写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为民族文化繁荣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安经,陶俊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25,38(04):178-185.

[2]仝美慧.云南红色资源融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践探索[J].新传 奇,2025,(11):99-101.

[3]蒋沂凌.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编导的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25,46(01):157-160.

[4]丁越.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运用“ “ 互联网 +′′ ” 的思维探讨[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4,21(23):91-93.

[5]胡杨,王建辉,叶星彤.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遵循[J].传媒,2024,(2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