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化课堂的创新构建
罗贵容
贵州省石阡县第三小学 贵州省铜仁市 55100
引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意识的重要使命。构建信息化课堂,能够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增强教学互动性,为学生营造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然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化课堂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在理念、模式、资源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难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化课堂的创新构建策略,对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科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化课堂建设现状
(一)信息化教学初步尝试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部分小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已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初步尝试。教师开始运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展示文字、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借助一些简单的教学软件,如 PPT 课件、在线学习平台等,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课堂教学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的转变。
(二)技术应用存在局限
尽管已有信息化教学尝试,但在技术应用方面仍存在明显局限。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停留在基础层面,仅将其作为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未能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互动教学、个性化学习、数据反馈等方面的功能。同时,部分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陈旧、网络环境不稳定,限制了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导致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无法满足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需求。
(三)区域发展不均衡
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化课堂建设存在显著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学校凭借充足的资金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信息化设备配备、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具有优势,信息化课堂建设水平较高。而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受资金、技术和师资等因素制约,信息化教学设备短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信息化课堂建设进展缓慢,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影响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化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部分教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化课堂的认识不足,教学理念相对滞后。仍将信息技术视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未能将其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对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主体地位,难以实现信息化课堂的育人价值。
(二)教学模式僵化单一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化课堂的教学模式僵化单一,缺乏创新。虽然引入了信息技术,但教学流程仍遵循传统课堂的 “ 讲解 — 练习 — 总结” 模式,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互动性、探究性学习方面的优势。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多局限于简单的问答,缺乏深度的交流与合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充分调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法治实践能力。
(三)教学资源整合不足
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不足,存在资源分散、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学校和教师缺乏对教学资源的系统规划和整合,不同来源的资源,如网络资源、校本资源、教材配套资源等,未能形成有机整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快速获取合适的资源。同时,部分资源与教学内容结合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无法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影响了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化课堂的创新构建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深化信息技术融合
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树立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的观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推动教学变革的核心力量,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学评价的全过程融入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参加培训、学习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素养,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变革。
(二)变革教学模式,增强课堂互动性
积极变革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富有互动性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教学 APP 等工具,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在课前,教师通过平台推送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与交流;课后,利用平台进行作业布置、在线答疑和学习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优化资源整合,提升资源质量
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资源质量。学校和教育部门应统筹规划,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动画、课件等,实现资源的分类管理和便捷检索。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资源,如地方德育案例、法治实践活动视频等,丰富教学资源内容。同时,建立资源审核机制,确保资源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高质量的资源支持,助力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结束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化课堂的创新构建是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面对当前信息化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模式、优化资源整合等创新策略的实施,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打造生动、高效的信息化课堂。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持续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不断完善信息化课堂建设,为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新时代少年儿童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张昌仁.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的策略[J]. 教育界, 2022, (34): 74-76.
[2]李淑红. 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化课堂的创新构建[J]. 中小学电教(教学), 2022, (11): 61-63.
[3]张世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应用信息化技术初探[J]. 安徽教育科研, 2021, (10): 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