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音乐的传播传承与未来价值

作者

朱婷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 610021

一、非遗音乐的现状与挑战

非遗音乐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等,它们是通过口头传承、表演等方式代代相传的传统音乐。200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代表作名录体系的保护方式,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细致地分为十个类别,民间音乐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类,承载着无数民间的智慧与情感。然而,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主要依赖口头创作和表演传承,文字记录和曲谱留存极为稀少,这使得其传承面临着诸多难以逾越的困难。尽管国家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非遗音乐的生存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形势严峻。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现代文明的浪潮席卷而来,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逐渐解体,许多古老的村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社会环境的巨大变迁,使得可供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和传承的场域环境日益缩小。许多原本在乡村中广泛流传的音乐形式,因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而逐渐式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像一些山区的农耕号子,原本是配合集体劳作的节奏呼喊,如今机械化耕作取代了人力协作,号子失去了实用场景,连熟悉旋律的老人都难寻能听懂其中韵律的年轻人。

其次,大众文化的强势冲击,如同汹涌的潮水,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娱乐方式。在当今社会,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现代音乐形式以其时尚、便捷、易于传播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受众。相比之下,非遗音乐的传承面临着群众基础被大幅削减的困境,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了解和学习这些古老的音乐形式。短视频平台上碎片化的音乐内容,让年轻人习惯了即时满足的听觉刺激,而传统非遗音乐中那些需要静心品味的复调结构、装饰音细节,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里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视为“ 过时的声音” 。

再者,一些原生态民间音乐的传唱人年事已高,他们是非遗音乐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传承纽带几近断裂,而现代化的冲击又导致其乡土文化本色特点不断流失。由于非遗音乐长期以来以“ 口口相传” 为主要传承方式,缺乏系统的曲谱记载和科学的保存手段,一旦这些传唱人离世,部分珍贵的非遗作品便可能随之失传,“ 人在艺在,人亡歌息” 的脆弱性成为非遗音乐传承的严峻挑战,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新媒体与非遗音乐的传播

新媒体,作为当今时代的新兴传播力量,是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新型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其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视频类传播渠道,如抖音、快手、B 站、视频号、微视、小红书等;直播平台传播渠道,如淘宝、抖音、快手、B站、斗鱼、虎牙等;社交媒体传播渠道,如微信、微博、QQ 等。新媒体的出现,为传统音乐的传播发展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广阔的视听平台,吸引了大量终端受众的关注和消费。这种基于媒体流量的大众消费模式,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途径。以视频类传播渠道为例,短视频平台以其平民化、普泛化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壁垒,让普通大众能够轻松通过网络展示和传播非遗音乐。直播平台上,传承人通过实时弹幕与观众互动,解答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奥秘,这种即时反馈让古老音乐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可感知的文化活态。社交媒体则构建起非遗音乐的垂直社群,微信公众号深度解析蒙古长调的历史渊源,微博话题“ 非遗音乐焕新计划” 吸引乐迷自发传播,形成“ 专业解读 -大众讨论 - 二次创作” 的传播闭环。小红书上,年轻用户用vlog 记录探访民间乐班的过程,将苗族飞歌的芦笙制作工艺转化为可视化的文化叙事,让非遗音乐从地域符号升华为可共情的文化记忆。这种基于新媒体生态的传播矩阵,既保留了非遗音乐的本真性内核,又通过多元形态让传统艺术在数字空间中找到新的文化坐标,使马头琴的苍凉、南音的婉转不再局限于地域声场,而是成为全网可共享的文化共鸣。

直播平台则以其互动性强、代入感强、无地域限制以及粉丝忠诚度较高的特点,成为非遗音乐传播的又一重要阵地。非遗传承人可以通过直播与观众实时互动,解答观众的疑问,分享音乐背后的故事,讲述非遗音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增强观众对非遗音乐的理解和喜爱。这种互动式的传播方式,不仅拉近了非遗音乐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还能够激发观众对非遗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促进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积极主动地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非遗音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由艺术中国与摩登天空共同打造的“ 中国非遗音乐数字工程” ,通过艺术中国的声音中国频道,搭建起中国非遗音乐资源的国际互联网传播平台,向全球传播和推介中国的非遗音乐艺术。这一工程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中国丰富多样的非遗音乐,还为非遗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推动了中国非遗音乐走向世界,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开播吧!国潮》是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台网融合文艺创演类节目,在第二季“ 传承季” 中,有昆曲与民歌、大提琴合作的《落》,取材自《牡丹亭》; 云游非遗·影像展” 》: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腾讯、爱奇艺、优酷、哔哩哔哩、抖音等众多网络平台共同承办。酷狗上线“ 听见非遗,听见音乐的力量” 主题活动,邀请音乐人作为家乡非遗推广者,发布主题歌单展示非遗传统音乐及融合非遗元素的国风歌曲;QQ 音乐让用户录制声音结合算法制作指定非遗音乐,使每个人都成为非遗“ 传唱人” 。

三、非遗音乐的未来价值

非遗音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未来价值潜力巨大。从文化层面,它是民族记忆的声音载体,传承独特文化基因,维系民族认同感。艺术上,其独特旋律、节奏和演奏方式为现代音乐创作提供灵感源泉,丰富音乐风格。经济领域,能与文旅融合,打造特色音乐演出、主题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社会方面,可成为公共文化活动内容,提升民众艺术素养,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新媒体和科技的广泛应用,非遗音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极大地增强了其文化影响力。

随着非遗音乐的传播和传承,其经济价值也逐渐凸显。 O= 腾讯音乐公益计划包含“ 音乐关爱、文化传承、音乐教育” 三大战略,其中“ 新民韵计划” 的推出,旨在挖掘和传承非遗音乐的文化价值,同时也为非遗音乐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思路。通过与旅游、文创等产业的融合,非遗音乐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例如,可以开发以非遗音乐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文创产品,让游客在欣赏非遗音乐的同时,也能够购买到与之相关的纪念品和文化产品,从而实现非遗音乐的经济价值转化。

此外,非遗音乐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通过传播和传承非遗音乐,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非遗音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非遗音乐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也是对历史的记录和传承,它能够让后人了解和感受先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资源。

本文系地方资源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DFWH2023-024;西南音乐研究中心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nyy2018023.作者: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