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海况下海上浮吊作业稳定性分析与提升措施
刘军伟
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一、复杂海况特征分析
在历经复杂且多变的海上浮吊作业过程中,具有高度复杂性的海况环境便是对其稳定性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主要涵盖包含了风、浪、流三大类动态性质的载荷。其中,风载荷借助于对浮吊上部的结构发生作用,进而使该结构出现振动以及吊装产生摆动。浪载荷方面,是凭借浮体的运动从而引发六自由度响应,这种状况极易导致被吊装的物体摆幅加大。至于海流的作用,不仅对船体的定位系统精度方面形成影响,并且还会叠加在波浪的运动中,由此进一步加剧作业系统的不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海况要素间存在着相互耦合的效应,其具体变化呈现出强非线性以及随机性,特别是在天气恶劣的情形下或者是处于深远海的特定区域显得更为突出。由此可见,想要准确地掌握风浪流的变化特征以及针对浮吊系统所产生的作用机制,实际上是开展稳定性分析以及进行控制设计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然而,由于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对这些方面的把握存在诸多难点和不确定性。
二、浮吊作业稳定性建模与分析
(一)动力学建模方法
海上浮吊作业系统在复杂海况里因遭受外部扰动的影响,所以对其稳定性的分析必须要基于完整的动力学模型。此模型涵盖浮吊平台包括纵摇、横摇、俯仰、偏航、升沉以及横移在内的六自由度刚体运动,并且还与吊装系统的摆动运动实现耦合。为了能够简化分析的过程,一般采用刚柔耦合的建模方法,也就是把浮体当作是刚体,而将被吊物与吊索考虑成柔性连接的状态,通过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从而建立起非线性运动方程。至于外力输入方面,风载的作用主要是引起上部结构出现震动以及姿态发生变化,波浪载荷影响的则是浮体的周期性升沉还有摇摆运动,海流作用对于定位与吊装精度主要造成干扰。波浪力建模可以根据线性波浪理论,结合莫里森方程与势流理论对浮体所受到的波浪激励力与辐射阻尼进行估算。最终此模型借助数值方法例如 Newmark- ⋅β 法或者 Runge-Kutta 法予以求解,达成对平台与吊装系统耦合响应的动态仿真。
(二)响应特性与失稳机制分析
基于精心建立起来的动力学模型,可以模拟浮吊系统在短周期风浪、长周期涌浪以及交叉流等典型海况条件下的动态响应特性。而仿真所呈现出的结果表明,当波浪频率逐步接近系统的某一阶固有频率时,共振现象就极易在这种情形下发生,此时吊装系统会出现大幅度的摆动,严重状况下甚至会导致被吊物的晃动处于失控状态。除此之外,风浪流多源耦合的情况下,复杂的非线性响应诸如晃动幅值突变以及临界失稳等一系列问题有可能被引发,进而使得吊装作业出现暂停或者导致事故发生的结果。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系统稳定性还会受到吊索长度、吊装重量、作业位置与浮体主尺度配置这类作业参数的影响。就像吊索较长的时候,系统会呈现出低频高幅的响应特征,失稳的风险也会增加。例如,当定位系统控制发生滞后或者动力系统响应不足时,浮吊平台有可能发生缓慢的漂移或者旋转,最终致使吊装路径偏离了预先设计的轨迹。并且通过灵敏度分析还能够进一步识别出对系统稳定性产生影响的关键变量,从而为制定针对性的提升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从总体方面来看,动力学建模以及响应分析可以说是揭示浮吊作业失稳机制并且预测风险边界的关键步骤,为后续的控制策略以及工程优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三、稳定性提升措施研究
(一)结构设计优化
结构设计作为基础措施对提升浮吊本体稳定性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浮体的主尺度参数比如吃水深度、排水量以及重心高度这些对其耐波性能还有抗倾覆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设计阶段应当优先采用低重心且高稳性的浮体结构,并且还需通过增设压载系统或者减摇鳍的装置来提高平台在风浪作用下的姿态恢复能力。再者吊装系统结构应具备良好的抗扭以及抗震性能,吊索与吊钩连接的部位需要加强缓冲与减震方面的设计以避免大幅度摆动会引发结构疲劳或者断裂。另外在设计过程中引入有限元仿真和多体动力学模拟能够对结构在极端工况下的响应进行预测与优化。通过对布局的优化、材料的选择以及抗疲劳设计从而有效提升浮吊整体的稳定性能和使用寿命。
(二)主动控制系统引入
在已进行的被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被广泛应用的现代浮吊系统,开始不断引入主动控制技术,其目的旨在能够实时响应千变万化的海况。其中动态定位(DP)系统作为保障浮吊平台在作业区域内精准维持位置的核心装备,可借助推进器以及侧推器等相关设备,在遭受海流干扰的情况下依旧能让平台保持稳定。而这一系统的性能则直接对吊装路径控制以及作业效率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在吊装系统自身也可引入摆动抑制与主动阻尼的控制系统。举例来讲,采用智能液压或是电动吊机方式,依据传感器所获取的数据诸如吊重摆角、吊索张力,实时对起重臂的角度与速度加以调整,进而实现对吊装物晃动进行主动抑制。除此之外,若加入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智能算法,可进一步强化系统面对突发扰动时的响应能力。
(三)作业管理与安全保障措施
除了结构以及控制层面需进行技术改进外,对于保障稳定性而言关键的还有科学合理的作业管理。这其中在作业开展之前,就应当去实施详细的气象以及海况预报分析并且将吊装物重心、风压面等参数结合起来从而评估作业是否具备可行性,而在作业过程里,设立严格的风险监测与报警机制是必须的,需实时对平台姿态、吊装状态和环境载荷变化进行监控以此保证作业始终是处在可控范围之内。与此同时,完善的应急响应预案必不可少,即在风浪突然发生变化或者设备出现故障之时,能快速把吊装中断、平台撤离等措施加以实施,进而保障人员与设备的安全。作业人员培训方面也是不可忽略的,定期开展操作规范、应急演练等活动以提升团队对复杂海况应对能力。
结论:
本文围绕复杂海况下海上浮吊作业的稳定性问题展开研究,系统分析了风、浪、流等典型环境因素的动态特征及其对浮吊系统作业安全性的影响机制,建立了多自由度耦合的动力学模型,揭示了浮吊系统在典型海况下的响应特性与失稳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构设计优化、主动控制系统引入与作业管理改进等多层次的综合提升措施,并通过仿真分析与工程经验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算法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浮吊系统的状态感知、风险预警与动态控制,提升其在深远海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与作业安全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车巨鹏,宋宪仓,陶伟,等.基于全耦合模型的海上吊装作业动力响应特 征研究[J].海洋工程,2024,42(02):80-92.
[2]李小龙.作业成本法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中应用的探讨[J].财经界,2021,(3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