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与实践策略
李建财
大城县第二中学
引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体育游戏凭借其趣味性与互动性等特质,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将体育游戏融入初中体育教学,既与教材中涉及的体育文化、健康行为、心理健康等多方面要求相契合,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进而培养多方面能力,对于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一、以体育文化为内核设计游戏,深化学生认知
体育文化是体育教学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把其融入体育游戏的设计当中,可使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切实体会到体育所蕴含的深层内涵与精神价值。
在开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单元教学时,教师可设计“ 蹴鞠挑战赛”游戏,将学生分为四支队伍,参照宋代蹴鞠规则,在规定场地内用脚内侧传球、射门,得分高的队伍获胜:游戏前,教师播放蹴鞠历史纪录片片段,讲解这项运动在古代的社交功能与礼仪规范;游戏中,要求学生进球后行抱拳礼,体现“ 以礼相待” 的体育精神;游戏后,组织“ 蹴鞠智慧树” 讨论,引导学生对比现代足球与古代蹴鞠的异同,理解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如在篮球教学中可融入“ 奥运精神接力赛” ,将篮球运球、传球等技能与奥运项目知识问答结合,学生每完成一个技能动作,需回答一道关于奥运历史、冠军故事的题目,比如“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什么”“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创造了怎样的亚洲纪录” ,借助游戏,学生既能巩固运动技能,又能在接力传递中感受“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的奥林匹克精神,认识到体育背后承载的国家荣誉与人类共同追求。
二、结合健康知识设计游戏,培养健康意识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主动构建起自身的健康知识体系,这一过程不仅能让他们对健康的重要意义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还能在此基础上逐步培育起健康意识。
围绕“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设计“ 健康能量争夺战” 这一体育游戏。在具体操作中,需将各类食物对应转换为特定“ 能量值” ,将不同运动动作对应转换为“ 消耗值” ;学生将被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会获得初始的“ 能量值” ,游戏进行时,学生要挑选食物卡片来获取能量,同时通过完成规定的运动动作来消耗能量;一旦能量值过高或者过低,该小组就会被淘汰,最终保持能量平衡的小组即为获胜方,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吃动平衡的重要意义,还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与健康体重相关的知识。
三、借助团队协作类游戏,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依据社会学习理论,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模仿有效做法以及开展互动沟通,能够掌握合作技巧、提升沟通能力并学会解决冲突,进而使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逐步增强。
针对“ 体育运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这一内容,教师可以构思“ 集体寻宝大冒险” 游戏;在活动场地中预先藏匿若干“ 宝藏” ,每个宝藏的获取都要求团队协作完成特定体育任务,例如一同完成三人四足跑至指定位置、合作搭建简易体操造型等;游戏进行时,小组内部成员需做好明确分工、彼此配合,遭遇问题时共同商量解决对策。在此过程中,学生得以学会倾听他人见解、表达自身观点,切实感受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当与其他小组产生竞争时,还能学会遵守规则、秉持公平竞争原则,这些实践经历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作用,能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与社会。
四、融合运动技能设计游戏,强化技能掌握
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离不开反复练习的支撑,体育游戏则能够使原本枯燥的练习过程呈现出趣味特质。以技能迁移理论为基础,把运动技能融入游戏之中,学生在游戏情境里运用相关技能,不仅能够推动技能的巩固与迁移,还能提高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与灵活程度。
在篮球教学进程中,教师可规划“ 篮球攻防闯关赛” 这一游戏,把篮球运动中的运球、传球、投篮等技能设定为闯关项目,同时设置不同难度层级的关卡,如第一关“ 运球绕障” ,要求学生运球绕过多个障碍物;第二关“ 精准传球” ,需要将球准确传递给处于不同位置的队友;第三关“ 团队投篮” ,则规定小组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投篮动作,各个小组按顺序参与闯关,依据完成情况评定分数,学生在游戏进行中,为了取得理想成绩,会主动运用已学的篮球技能,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强化对技能的掌握。
结束语
体育游戏融入初中体育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精准把握游戏与教学目标的契合点,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性,避免形式化倾向,同时通过科学设计与灵活运用,让体育游戏真正服务于教学需求,助力初中生在快乐运动中实现全面发展,为构建高效优质的初中体育教学体系注入持久活力。
参考文献:
[1]付汉武.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及对策[J].甘肃教育,2025,(12):37-40.
[2]李艳荣.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实践[J].科幻画报,2023,(03):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