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韧性设计策略
李雪松
四川省名城建筑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南充 6374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日益成为城市建筑的主流。然而,其独特的结构特征使抗震性能成为衡量建筑安全性的核心指标。传统抗震设计多聚焦于结构抗震承载力,对韧性和延性等关键因素关注不足。为应对复杂的地震环境与提升抗震能力,韧性设计逐渐成为研究焦点。本文通过分析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强调在设计与施工中强化韧性设计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优化对策。
一、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特点
(一)高层建筑的结构特征与抗震要求
高层建筑因高度与结构复杂性,对抗震性能的要求较高。其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钢结构或其组合形式,这些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差异显著。在竖向荷载与水平地震力的共同作用下,需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刚度与柔度。建筑高度、层数及功能分布直接影响抗震设计,高层结构易引发共振现象,抗震设计必须综合考量质量分布、支撑系统与基础抗震能力。
(二)韧性设计在高层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韧性设计在高层建筑抗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提升能量耗散能力与延性变形能力。其不仅关注建筑的抗震抗力,更强调震后的恢复能力。通过合理的结构体系与材料选择,可确保建筑在强震下避免脆性破坏,通过屈服与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降低灾难性破坏风险。韧性设计增强建筑震后快速恢复的能力,减少维修与重建成本,保障人员安全。
(三)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多维度影响因素
抗震性能受多维度因素影响,包括结构体系、材料性能、施工质量等。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或混合结构)决定整体抗震能力;材料选择(如高强度钢筋混凝土与高性能钢材)直接影响抗震效果;施工质量控制不严可能导致材料缺陷或连接问题,削弱抗震性能。此外,地震烈度、土壤条件等外部环境亦会显著影响抗震表现,因此需综合考量多方因素以确保抗震安全。
二、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设计方法的局限性
尽管已有系列抗震设计规范,但现有方法仍存不足。传统设计侧重抗震承载力,对韧性与延性考虑不足,导致建筑在强震下易发脆性破坏。现有方法多依赖线性静力分析与有限元分析,对非线性大变形及不同地震强度下的动态响应模拟不足。同时,设计规范未能有效融合最新理论与技术,使建筑在复杂地震环境中未能充分发挥抗震优势。
(二)建筑材料与施工质量的影响
材料与施工质量是关键因素,但实践中常存问题。低成本材料抗震性能较弱,易导致地震中的变形与破坏;施工环节的人为因素(如结构连接缺陷、材料强度不均、钢筋布局不合理、混凝土浇筑不均等)会降低整体
抗震能力,甚至引发灾难性后果。材料与施工的偏差不仅削弱抗震效果,亦影响建筑长期稳定性。
(三)韧性设计的应用难题
韧性设计在应用中面临多重挑战。理论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设计师难以将韧性理念与传统方法有效结合;设计需平衡功能性与抗震韧性,塑性变形虽耗能但可能影响使用功能,增加维修难度;现有规范缺乏系统性标准,制约其推广。此外,需针对不同类型地震与建筑环境定制设计,但目前指导体系尚不完善。
三、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优化对策
(一)改进抗震设计方法
需全面优化现有设计方法。结合非线性分析与时程分析,真实模拟地震响应;强化韧性与延性设计,采用屈服耗能装置与阻尼系统降低地震冲击。设计应考虑多地震情景(不同烈度、震源位置及土壤条件),提升结构适应性。同时,加强设计人员技术培训,推动新技术与新材料应用,形成系统化抗震设计路径。
(二)提升材料质量与施工技术
严控材料选用与施工质量。选用高强度、耐久且塑性好材料(如高性能钢筋、耐震钢材及改良混凝土),尤其在高危区域强化材料抗震特性。施工中严格把控规格、强度与布局,避免缺陷。推广BIM 技术与智能施工设备,提升精度,降低人为错误。这些措施可显著增强整体抗震性能。
(三)完善韧性设计理论与技术体系
需深化韧性设计理论研究,明确其原理与设计方法,尤其在塑性变形与能量耗散方面。结合地震案例,开发适应不同环境的韧性设计标准与技术(如消能装置、抗震支撑系统及变形控制技术),提升能量吸收能力。建立检测与反馈机制,评估实施效果,确保韧性设计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总结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需整合高度、结构、材料、施工质量等因素。韧性设计是提升抗震性能的有效途径,但面临挑战。通过改进设计方法、强化材料与施工质量、完善理论体系,可显著增强抗震韧性,减少地震灾难后果。未来需深化研究,推动韧性设计在高层建筑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翠坤,陈才华,崔明哲,等.我国典型超高层建筑的抗震韧性评价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 2025(5).
[2] 王子佳,韩玲.装配式高层框架结构连接方式及抗震体系优化[J].绿色建筑, 2023, 15(2):41-44.
[3] 雷光成,王浩科,姜术,等.多高层建筑减震策略在框架结构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四川建筑, 2023, 43(S1):22-30.
[4] 袁君.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创新方法[J].新材料·新装饰, 2025,7(3):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