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张仕霞
中共仁怀市委党校 564500
引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不断结合国情推进理论创新,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时代化转型,催生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推动其与中国现实深度融合。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也为提升执政能力和推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总结这一进程,对坚定自信、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阶段特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在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确立指导地位。毛泽东倡导“实事求是”,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初步实现理论本土化。新中国成立后,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强调“走自己的路”,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推动理论体系不断丰富。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善了战略布局,推动理论与时代深度融合。整体来看,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展现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特质,体现了党将马克思主义持续本土化、现代化的理论魄力与实践智慧。
二、理论创新与实践结合是推动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动力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邓小平理论的确立,是对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理论升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则源于对世纪之交社会转型期新问题的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结合国际形势变化、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对治国理政实践进行的系统化理论指导。这种“边干边想、边想边干”的路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逻辑。中国共产党通过及时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并运用新理论指导下一阶段实践,形成了不断循环上升的理论创新机制。这种机制不仅使中国能够持续适应快速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也使得党的思想理论始终保持鲜活生命力。当前,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科技自立、乡村振兴、绿色转型等关键任务中,仍需坚持将理论创新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推动形成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践效能的新型理论体系。
三、坚持群众路线是理论与实践有效对接的基础保障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于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的各项改革举措,党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实现了从“为人民”到“靠人民”、从“代表人民”到“发展人民”的历史跃迁。在推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群众路线不仅体现在理论表达贴近群众语言、理论成果广泛传播普及,更体现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对群众诉求的重视与反馈机制的健全。例如,精准扶贫政策的形成与实施,源于对贫困人口生活状况的深入调查与反复试点,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逻辑。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结构与价值观的多元化,党更需加强与群众的沟通机制,通过“互联网+群众路线”方式,提升政策响应力与理论传播力,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于人民群众的思想与行为中。
四、独立自主和开放包容相结合是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不盲从外国经验,也不封闭保守,而是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眼光的理论与制度体系。独立自主体现在坚持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中国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而要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体系和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这一点在制度建设、政策执行、舆论引导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与此同时,开放包容体现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展现出大国责任与全球视野。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中国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际先进理念相融合,在绿色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积极探索具有全球价值的中国方案。这种战略选择,不仅保证了国家发展的自主性与安全性,也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使其更具时代生命力与国际传播力。
五、与时俱进、制度创新是推进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路径
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政治品格,紧跟时代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国家治理理念、制度安排与治理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展开的一系列制度创新,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创造性发展与拓展。例如,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优化、国家监督体系的重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共同富裕路径的探索、数据治理与平台经济监管制度的形成,均是适应新发展阶段需求的制度化回应。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还积极推动数字政务、智慧城市、数字教育、数字医疗等领域的发展,实现从传统治理向智能治理的转型,这些新制度与新技术的结合使得治理更加高效、精准、公正。制度创新不仅是理论时代化的现实表现,更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增强制度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制度供给侧改革,确保理论、政策与制度之间的高度一致性与协同性,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与全球意义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结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党在长期实践中推动理论与现实深度融合的成果,始终以国情为基础不断创新发展。从革命时期的理论探索到新时代的思想飞跃,其始终紧扣中国实际,回应时代课题。它引领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面对新形势仍具关键意义。未来应加强制度保障、完善话语体系、强化青年引领,凝聚共识,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支撑
参考文献
[1] 江嵩, 潘信林. 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进课程教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12):77-87.DOI:10.16580/j.sxlljydk.2024.12.015.
[2] 王云燕,赵旭.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四对关系”[J].党史文苑,2024,(12):104-106.
[3] 刘慧,黄新辉,李婧.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多维阐释[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文化传承与现代化治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央团校;湖南文理学院;,2024:666-667.DOI:10.26914/c.cnkihy.2024.05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