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产妇运用产前产后护理对其母乳分泌时间与母乳喂养率的影响评价研究

作者

张兴瑞 安春亮

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妇产科甘肃兰州 730050

产妇是指第一次经历分娩的女性,产后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随着母婴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专业人士的关注。母乳不仅是新生儿最理想的营养来源,还为母婴建立亲密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然而,由于初产妇在分娩前后的情绪和知识储备不足,往往面临许多困扰,影响母乳喂养的实施和持续[1]。本文旨在探讨初产妇在围产期的母乳喂养支持策略,分析影响母乳分泌时间和喂养率的各项因素,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初产妇的母乳喂养率,促进母婴健康,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选取了2024 年01 月-2025 年01 月 106 名初产妇。根据计算机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孕妇年龄范围为19 到37 岁,平均年龄为 28.4±2.6 岁;研究组孕妇年龄范围为 20 到38 岁,平均年龄为 28.8±2.8 岁。对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P 值 >0.05 ,表明两组在基础特征上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产前产后施以针对性护理方法,主要措施包括:1、孕37 周至生产前的干预措施:母乳喂养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产妇自身的态度和准备。因此,需要花费大约30 至45 分钟的时间,向产妇和主要照顾者解释母乳喂养的基本知识,包括乳汁的分泌过程、喂养姿势、注意事项等。此外,还需强调家庭支持在母乳喂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鼓励主要照顾者在此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例如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在这一阶段,采用视频演示的方式,可以更直观地让产妇理解乳汁分泌的生理机制和各种母乳喂养的姿势。此外,护理人员还应示范乳房护理的方法,确保产妇在生产后能及时应对初期可能出现的乳房不适或喂养困难。2、产程当天至出院期间的支持:护理人员应在15 至20 分钟内,询问产妇及其主要照顾者在喂养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包括如何应对宝宝的啼哭、乳汁不足等问题。通过有效沟通,不仅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掌握产妇的实际需求,而且能够增强产妇和主要照顾者的信心。喂养过程中的焦虑和烦躁是常见问题,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引导主要照顾者适时释放情绪。建议开展一些简单的心理疏导活动,例如通过观看轻松的影视作品、听取舒缓的音乐等方式来缓解压力。此外,建立微信群组以促进产妇和主要照顾者之间的经验交流,能够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信任感与支持感。护理人员应采取床旁护理指导的方法,让产妇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耐心解答产妇在喂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同时,对主要照顾者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普及,能够增强他们对于母乳喂养成功的重要性的认识。3、产后至4-6 周的持续支持:在产后一周,护理人员应通过微信等方式,了解产妇的母乳喂养情况,询问她及主要照顾者在离院后是否遇到困难。在此过程中,护理团队应提供规范化的指导和帮助,时间控制在1至1.5 小时之间,以确保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在接下来的4 至 6 周内,护理人员需不定期通过微信了解产妇的喂养情况。通过定期跟踪,可以及时发现母乳喂养过程中的新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支持。同时,也能适时调整护理计划,以适应产妇的变化与需求。

结果:1、观察组母乳分泌时间更早,泌乳频率更高显示,( P<0.05)

2、经过护理干预,观察组产后1 个月及6 个月的母乳喂养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

讨论:分娩作为绝大多数女性将经历的基本生理过程,不仅是生理学意义上的正常产出途径,更在新生儿和产妇的健康保持、心理适应以及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自然分娩过程中,新生儿经过产道的挤压,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初始抗感染能力;与此同时,分娩过程中阵痛所产生的神经内分泌刺激,能够促使母体垂体释放催产素,这种激素不仅参与子宫收缩与分娩过程,还为产后乳汁分泌提供了必要的内分泌环境,从而对母乳喂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2]。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发现,初产妇在经历首次分娩时,往往难以顺利转换产妇身份。这种情绪状态不仅可能影响分娩进程,更会在产后对母乳喂养产生阻碍。部分产妇甚至因为担忧体形变化或因对母乳喂养知识了解不足,而倾向于选择其他喂养方式。

针对这一问题,传统的简单母乳喂养知识宣教或许仅能起到有限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通过建立产前和产后针对性护理模式,其护理目标集中于“提高母乳喂养率”,从而实现对产妇及其家庭全方位的干预。这种护理模式通常从妊娠第37 周开始,延续至产后 6 周,其干预对象不仅涵盖产妇本人,更重视主要照顾者(例如家庭成员、配偶等)的参与,充分发挥家庭支持在母乳喂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6]。

综上所述:分娩不仅是生理学上的一种基本过程,更与产后母乳喂养的成功密切相关。通过产前产后针对性护理模式,将传统的护理服务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以家庭为中心、医护患三方协作的互动过程,使得产妇在情感、技能、及心理调适等方面均显著受益。

参考文献:

[1]黄丽冰,郭明莉,季伟.家庭赋权护理模式对 NICU 早产儿母乳喂养率及产妇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19):2952-2955.

[2]陈晓芬,郑丽绚,李俊妹.层级护理模式对母婴同室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与护理质量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26):103-105.

[3]蓝淑明,曾良玉.责任亲情交互式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2,13(16):174-178.

作者简介:张兴瑞(1993-),女,汉族,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