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中雨水回收与再利用技术研究

作者

刘爱华

四平市铁西区郭家店镇综合服务中心 吉林省四平市 136502

一、引言

在全球水资源紧张的大背景下,建筑工程领域的节水需求愈发迫切。雨水作为一种优质的水资源,具有水量大、水质较好等特点,在建筑给排水系统中对其进行回收与再利用,不仅能够缓解城市供水压力,还能降低建筑运营成本,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深入研究该技术,对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雨水回收与再利用技术原理及系统组成

2.1 技术原理

雨水回收与再利用技术基于自然界水循环原理,通过对建筑屋面、地面等收集的雨水进行截留、净化处理,使其水质达到相应的使用标准,从而替代部分市政供水用于建筑杂用、景观补水等。该技术涵盖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利用过滤、沉淀、消毒等工艺去除雨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微生物 ,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2.2 系统组成

雨水回收与再利用系统主要由雨水收集系统、传输系统、处理系统和储存与回用系统构成。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屋面、地面等汇水区域收集雨水;传输系统利用管道将收集的雨水输送至处理设施;处理系统根据不同的水质要求和回用目标,采用相应的处理工艺;储存与回用系统则将处理后的雨水储存起来,并通过管网输送至各个用水点。

2.3 处理工艺

常见的雨水处理工艺包括初期弃流、过滤、沉淀、消毒等。初期弃流是去除降雨初期污染浓度较高的雨水;过滤可采用石英砂、活性炭等过滤材料,去除雨水中的悬浮物;沉淀利用重力作用使颗粒物沉降;消毒则通过添加消毒剂或采用紫外线照射等方式杀灭微生物,确保回用水的安全性。

三、雨水回收与再利用技术的应用现状

3.1 国内应用情况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工程中积极推广雨水回收与再利用技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在大型公共建筑、住宅小区中广泛应用该技术,部分项目的雨水回用率达到 30% 以上。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应用比例仍较低,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技术应用不规范等问题。

3.2 国外应用情况

国外在雨水回收与再利用技术方面起步较早,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和政策法规。德国通过立法强制要求新建建筑建设雨水收集设施;日本在城市建设中广泛采用渗透铺装、雨水花园等措施,提高雨水的就地消纳能力,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3.3 典型案例分析

以位于南方某二线城市的 “ 绿洲生态住宅小区” 为例,该小区占地面积 8.5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20 万平方米,共有 15 栋高层住宅和配套商业设施。小区在规划建设阶段就将雨水回收与再利用纳入整体设计,构建了一套完整且高效的雨水回收系统。在雨水收集环节,小区充分利用建筑屋面作为主要汇水区域,铺设了总面积达 4.2 万平方米的雨水收集管网。管网采用 HDPE 材质,具有耐腐蚀、抗老化等特性,确保雨水能快速、顺畅地传输至收集池。同时,结合小区内的道路和绿地布局,设置了下凹式绿地和透水铺装,进一步增加雨水收集面积,有效收集地面径流雨水。

四、雨水回收与再利用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存在问题

在技术层面,不同地域的降雨特性和污染程度呈现显著差异,给雨水处理工艺带来巨大挑战。例如,我国北方地区降雨稀少且集中,单次降雨量较大,但雨水中携带的沙尘、盐碱物质较多;南方地区降雨频繁,雨水中有机物、微生物含量相对较高。现有的雨水处理工艺多为通用型,难以精准适配这些复杂的水质条件。以常规的过滤 - 沉淀工艺为例,在北方沙尘含量高的地区,过滤设备极易堵塞,需要频繁更换滤芯,维护成本大幅增加;在南方微生物较多的地区,仅靠沉淀和简单过滤无法满足水质要求,可能导致回用水出现异味、滋生细菌等问题。此外,不同功能建筑的雨水污染来源也不同,工业建筑屋面雨水可能含有重金属等污染物,而商业建筑周边雨水可能受油污、垃圾等污染,现有处理工艺缺乏针对性,难以保障回用水质量。

4.2 对策建议

为解决技术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一方面,针对不同地区的降雨特性和污染特点,研发具有针对性的雨水处理工艺。例如,在北方地区,可研究开发抗堵塞能力强、能有效去除沙尘和盐碱物质的过滤技术;在南方地区,探索更高效的微生物处理方法,如生物膜法与紫外线消毒相结合的工艺。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功能建筑的雨水污染特性,制定个性化的处理方案,比如针对工业建筑雨水开发重金属吸附处理技术,针对商业建筑雨水研究油污分离净化工艺等。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提高雨水处理技术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4.3 发展趋势

未来,雨水回收与再利用技术将朝着智能化方向深度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成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在雨水收集管网、处理设备和储存水箱等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雨水的流量、水质、水位等参数,并将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可根据预设程序自动调节设备运行状态,如当检测到雨水水质不达标时,自动启动强化处理流程;当储存水箱水位达到上限时,自动调整雨水排放策略。此外,智能化系统还能实现故障预警和远程维护,一旦设备出现异常,系统立即发出警报并通知维修人员,通过远程控制技术进行初步诊断和处理,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五、结论

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中的雨水回收与再利用技术是缓解水资源短缺、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尽管目前该技术在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公众意识的提高,其应用前景广阔。未来,应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雨水回收与再利用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谢佩良,钟景立,车志升.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优化与管网布局合理性研究[J].中华建设,2025,(05):69-70.

[2] 刘 伟 . 建 筑 工 程 给 排 水 施 工 常 见 问 题 与 优 化 对 策 [J]. 居业,2025,(04):79-81.

[3] 孔军. 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的施工技术研究[J]. 房地产世界,2025,(03):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