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野生苦茶提取物的分离纯化与活性成分鉴定

作者

田杰 钟飞燕 吴婷 刘奇 何露

1.身份证号:430102197610245524;2.身份证号:430626200007165143 3.身份证号:430921199209277425;4.身份证号:430624199604302

引言

野生苦茶(Camellia kucha Hung T. Chang)作为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特色植物资源,其提取物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包括多酚类、黄酮类和生物碱等,尤其其含有特殊的嘌呤生物碱——苦茶碱。这些活性成分在抗氧化、抗菌以及调节人体代谢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生物活性,因而在食品、医药和保健品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野生苦茶成分复杂且多样,各成分性质相近并存在相互作用,导致提取物的分离纯化及活性成分鉴定面临诸多技术挑战。精准的分离纯化技术能够有效富集目标活性成分,而准确的成分鉴定则为深入探究其功能特性与应用价值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开展野生苦茶提取物的分离纯化与活性成分鉴定研究,对于挖掘其潜在价值、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野生苦茶提取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1.1.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基于相似相溶原理,利用不同成分在互不相溶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实现分离。在野生苦茶提取物分离过程中,极性溶剂如甲醇、乙醇等,能有效萃取其中极性较大的多酚类、黄酮苷类成分;而乙酸乙酯、正己烷等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则适用于提取脂溶性成分,如萜类、脂肪酸等。该方法操作流程相对简单,设备要求不高,在实验室及工业生产初期常被用作初步分离手段。但溶剂萃取法存在明显不足,有机溶剂易残留于提取物中,影响后续产品安全性;其分离选择性有限,难以分离结构相似的成分,常需与其他分离方法联用,以提高分离效果 。此外,萃取过程中溶剂的选择、萃取次数及混合比例等因素,都会对分离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1.2.色谱分离法

吸附色谱法:硅胶柱色谱是一种常见的吸附色谱技术,其工作原理在于利用硅胶表面硅醇基与化合物分子之间的吸附力差异来实现分离。由于不同化合物的结构和极性各异,它们与硅胶的吸附能力也各不相同。通过选用不同极性的洗脱剂,可以逐步将提取物中的成分有效分离。该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分离周期相对较长,且硅胶可能对某些成分产生不可逆吸附,导致目标成分的损失。氧化铝柱色谱同样基于吸附原理,根据氧化铝的活性和酸碱度差异,可分为酸性、中性和碱性氧化铝柱色谱,适用于不同性质化合物的分离。然而,对酸性化合物可能存在不可逆吸附问题,因此在应用时需谨慎选择。

分配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通过各成分在两种互不相溶液体——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来实现分离。在反相分配色谱中,固定相为非极性物质,流动相为极性溶剂,适用于分离极性较大的化合物;而正相分配色谱则相反,适合分离极性较小的成分。该方法分离效果良好,但操作过程复杂,对溶剂的选择和配比要求严格,且溶剂消耗量大,易造成环境污染。

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依据化合物与离子交换树脂之间的离子交换作用进行分离。当野生苦茶提取物中的离子型成分通过离子交换树脂柱时,会与树脂上的离子发生交换并被吸附,随后使用合适的洗脱液将其洗脱分离。该方法常用于分离具有酸碱性的化合物,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然而,树脂的再生和维护较为繁琐,且不同类型的离子交换树脂适用范围各异,需根据目标成分的性质合理选择。

1.3.膜分离法

超滤膜分离:超滤膜的截留分子量通常介于 1000 至 100000 Da 之间。基于筛分效应,在压力驱动下,它能有效截留野生苦茶提取物中的蛋白质、多糖及大分子色素等杂质,同时允许小分子活性成分顺利透过。超滤过程的操作压力较低,且温度条件温和,有助于避免活性成分因高温高压而失活,常被用于提取物的初步除杂和浓缩。然而,超滤膜易被大分子物质堵塞,导致通量下降,因此需定期进行清洗和维护。

纳滤膜分离:纳滤膜的截留分子量范围在 100 至 1000 Da 之间。除了具备超滤的分离功能外,它还能对小分子成分进行更精细的分离和浓缩。在处理野生苦茶提取物时,纳滤膜能分离出低聚糖、小分子多酚等成分,并实现对目标成分的有效富集。然而,膜分离技术存在膜成本高、易被提取物中的杂质污染等问题,需定期清洗和维护膜,以确保分离效果及延长膜的使用寿命。此外,纳滤过程需一定的操作压力,能耗相对较高。

2. 野生苦茶提取物活性成分鉴定技术

2.1.光谱分析法

紫外-可见光谱(UV-Vis):具有共轭双键结构的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区域表现出特征性吸收。野生苦茶中的黄酮类、多酚类等成分,通过测定其在 200-800 nm 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依据特征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及形状,可初步判断化合物的类型和结构特征。然而,该方法的特异性较低,通常需与其他鉴定技术联合使用,以获取更精确的结构信息。

红外光谱(IR):红外光谱能够揭示分子中官能团的信息。当化合物受到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内的化学键会发生振动和转动,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光,进而在红外光谱图上形成特征吸收峰。通过分析 4000-400 cm⁻¹范围内的吸收峰,可推断化合物中是否含有羟基、羰基、羧基、苯环等官能团,从而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类型。但对于复杂混合物的分析,需结合其他技术进行分离和进一步鉴定。

核磁共振光谱(NMR):核磁共振光谱是确定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键手段。氢谱(¹H-NMR)可提供氢原子的化学环境、数目及耦合关系等信息;碳谱(¹³C-NMR)则能揭示碳原子的类型和连接方式。通过对 NMR谱图的解析,并结合二维 NMR 技术(如 COSY、HSQC、HMBC 等),可准确推断化合物的平面结构和立体构型。NMR 技术具有无损、精确、信息量丰富等优点,但对样品纯度要求较高,且测试成本相对较高。

拉曼光谱:拉曼光谱基于光与物质分子的非弹性散射,提供分子振动和转动信息,与红外光谱互为补充。其优点包括样品用量少、无损检测、无需样品预处理等,适用于原位、实时分析,在快速鉴定野生苦茶提取物中活性成分方面展现出潜力。

2.2.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GC-MS 适用于分析挥发性和热稳定性较好的化合物。在野生苦茶提取物分析中,该技术可用于鉴定挥发性香气成分、脂肪酸、萜类等。样品首先经气相色谱分离,各组分按保留时间依次进入质谱仪,通过质谱获取化合物的分子量和碎片离子信息,再与标准谱库比对,实现对化合物的定性鉴定。该技术具备分离效率高、检测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等优势,但对样品的挥发性和热稳定性要求较高,对于极性大、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需进行衍生化处理。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LC-MS 弥补了 GC-MS 的不足,适用于分析极性较大、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如多酚类、生物碱、糖类等。液相色谱作为分离手段,能够有效分离复杂混合物中的成分,而质谱则提供精确的分子量和结构信息。根据离子化方式的不同,LC-MS 可分为电喷雾离子化(ESI)和大气压化学离子化(APCI)等,不同的离子化方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化合物,通过选择合适的离子化模式,可提升鉴定的准确性。LC-MS 技术在复杂混合物成分鉴定中具有独特优势,但仪器设备昂贵,维护成本较高。

新型联用技术: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UPLC-HRMS)结合了超高效液相色谱的快速分离能力与高分辨质谱的精确质量测定优势,可提升对复杂混合物中微量成分的分离鉴定能力,有助于发现和鉴定野生苦茶中的未知活性成分。离子迁移谱-质谱联用(IMS-MS)在气相中增加离子迁移分离维度,能够提供离子的结构和碰撞截面等信息,进一步增强对同分异构体和结构相似化合物的区分鉴定能力。

2.3.其他鉴定技术

薄层色谱(TLC):薄层色谱是一种简便、快速的定性分析方法。将野生苦茶提取物点样于薄层板(如硅胶板、氧化铝板)上,选择适宜的展开剂进行展开,通过与标准品在相同条件下展开后的斑点位置和颜色进行比对,可初步判断提取物中是否含有目标成分。此外,还可使用显色剂对斑点进行显色,以增强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TLC 常用于提取物的初步筛选和鉴定,以及分离过程中对各组分的跟踪检测,但其分离效率和定量准确性相对较低。

生物活性测定技术:生物活性测定技术通过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等手段,验证野生苦茶提取物或分离成分的生物活性,为成分鉴定提供功能学依据。例如,通过抗氧化实验测定提取物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通过抗菌实验检测其对不同菌种的抑制作用。结合生物活性测定结果与化学成分分析,有助于确定具有特定活性的成分结构,明确活性成分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

3. 野生苦茶提取物分离纯化与成分鉴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1.面临的问题

分离纯化效率与纯度难题:野生苦茶提取物成分复杂,传统分离方法效率低下,难以获得高纯度的目标成分。由于多种成分性质相近且相互作用强,单一分离方法往往无法满足复杂体系的分离需求,且在分离过程中容易出现成分损失和杂质残留。尽管新型分离技术具备一定优势,但因其技术门槛高、设备昂贵、难以大规模应用等问题,限制了其推广使用。

成分鉴定准确性与完整性挑战:野生苦茶中可能含有大量未知成分,现有鉴定技术在面对复杂混合物时,存在漏检和误判的风险。单一鉴定方法所提供的信息有限,而多种技术联用则面临兼容性和数据整合难题,难以全面、准确地鉴定所有活性成分的结构。此外,缺乏针对野生苦茶的标准成分数据库和鉴定规范,影响了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资源利用与开发矛盾:野生苦茶资源有限,过度采集可能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目前,提取分离过程的资源利用率低,废弃物产生较多,对环境造成压力。同时,对活性成分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不足,产品开发多集中于初级提取物,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产业链较短,经济效益未得到充分挖掘。

3.2.发展策略

优化分离纯化技术体系:强化传统分离方法与新型技术的融合创新,探索联合分离工艺,例如将溶剂萃取与高速逆流色谱联用,先进行初步富集,再实现精细分离;研究膜分离与色谱分离的集成应用,提升分离效率和纯度。加大对新型分离材料的研发力度,开发具有高选择性、高吸附容量、易再生的色谱填料,以及抗污染性能卓越的膜材料。通过实验设计和模拟计算,优化分离工艺参数,增强分离过程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创新成分鉴定技术组合:构建多技术协同鉴定平台,综合运用光谱分析、色谱-质谱联用、生物活性测定等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利用高分辨质谱和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提升对未知成分的鉴定能力。加快建立野生苦茶成分数据库,收集已知成分的光谱、质谱、生物活性等数据,制定统一的鉴定标准和规范,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推动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 加强野生苦茶资源保护与人工栽培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库,选育优良品种,优化栽培技术,扩大资源量。研发绿色提取和分离技术,如超声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减少有机溶剂使用和环境污染。深入开展活性成分功能机制研究,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野生苦茶资源开发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3.3.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野生苦茶提取物的分离纯化与活性成分鉴定技术将朝着高效化、精准化、智能化的方向迈进。新型分离材料与技术的不断涌现,将显著提升分离效率和纯度;高分辨质谱、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成分鉴定领域的深入应用,将有助于发现更多未知活性成分,并揭示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理念将推动野生苦茶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的转型升级。未来,亟需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展联合攻关,破解关键技术难题,以实现野生苦茶资源的科学开发与高效利用,为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4. 结束语

野生苦茶提取物的分离纯化及其活性成分鉴定,是挖掘其潜在价值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尽管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持续优化分离纯化技术体系、创新成分鉴定技术组合,以及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有望逐步破解这些难题。展望未来,随着技术革新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野生苦茶提取物相关研究预计将取得更为显著的突破,为食品、医药、保健等领域提供更多优质原料和产品。这不仅将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从而为社会发展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雪丰. 江华瑶族苦茶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D]. 湖南农业大学, 2021.

【2】卢作斌, 沈程文, 杨旭初, 何哲, 唐六合, 朱青辉, 程艳红. 永州野生茶资源分布及其亲缘关系分析[J].中国茶叶, 2021, 43 (02): 50-55.

【3】秦丹丹, 王秋霜, 李红建, 方开星, 姜晓辉, 潘晨东, 王青, 李波, 吴华玲. 苦茶及其特异性成分苦茶碱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1, 42 (13): 353-359.

【4】梁柳. 山苦茶的研究与人工栽培的水肥管理[J]. 农村实用技术, 2020, (05): 80-81.

【5】Zheng XQ, Ye CX, Kato M, Crozier A, Ashihara H. Theacrine (1, 3, 7, 9-tetramethyluric acid) synthesis inleaves of a Chinese tea, Kucha (Camellia assamica var. Kucha). Phytochemistry. (2002) 60:129 – 34. doi:10.1016/S0031-9422(02)00086-9

【6】Cheng Y, Yan Z, Lu J, Ye C, Wang D. Isolation and preparation of theacrine by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chromatography from Camellia assamica var. Kucha. Acta Sci Nat Univ Sunyatseni. (2010) 49:65–9

【7】Lin PR, Kuo PC, Li YC, Jhuo CF, Hsu WL, Tzen JTC. Theacrine and strictinin, two major ingredients for theanti-influenza activity of Yunnan Kucha tea. J Ethnopharmacol. (2020) 262:113190. doi: 10.1016/j.jep.2020.11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