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有效策略分析

作者

马衣机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山棱岗乡中心校 616563

一、 引言

数学并非悬浮于真空中的符号与公式体系,其根脉深植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从古代的结绳计数、丈量土地,到现代的金融分析、数据科学,数学始终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纯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机械的运算练习极易使其感到枯燥、困难,甚至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因此,打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 壁垒”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 温度” 与“ 烟火气” ,是小学数学教育成败的关键。有效的结合并非简单地在课堂上提及几个生活名词,而是需要一套系统、深入、贯穿教学全过程的策略体系,真正实现“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的教学闭环。

二、 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育之弊

首先,导致学习动机缺失。学生无法理解学习“ 鸡兔同笼” 、“ 水池进水排水” 等问题的现实意义,认为数学只是课本上和考试中的“ 游戏规则” ,从而丧失主动探索和深入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行为变为被动应付。

其次,阻碍抽象思维发展。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以大量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为基石。没有生活实例的支撑,概念、公式和法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其数学思维的发展必然是僵化和脆弱的,无法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成功跨越。

再次,削弱应用与实践能力。学生即便能够熟练解答课本习题,一旦面临真实生活中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这种“ 高分低能” 现象正凸显了教育与实践的脱节,学生未能形成将数学知识迁移应用于新情境的“ 数感” 和“ 数学眼光” 。

三、 数学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一)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重构:让知识“ 从生活中来”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但教师不应是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应是积极的开发者和重构者。教师需具备一双“ 发现数学的眼睛” ,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和再创造。

1. 引入生活化素材替代抽象例题:在教授“ 加减乘除” 四则运算时,可将脱离情境的数字计算,转化为“ 家庭购物预算” 、“ 旅行路程规划” 、“ 分享零食(分数初步概念)” 等场景。例如,学习“ 单价、数量、总价”时,直接创设“ 班级筹备元旦联欢会采购物品” 的任务,让学生在模拟购物中理解三者关系。

2. 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本源:在讲授“ 圆” 的知识时,不仅告诉学生“ 圆心” 、“ 半径” 的定义,更可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车轮是圆的而不是方的?” “ 井盖为什么大多是圆的?” 从而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背后深刻的生活实用价值和科学原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 单元知识的主题化生活整合:打破课时限制,围绕一个生活主题整合多个数学知识点。例如,以“ 设计我的小卧室” 为主题,学生需要运用长度测量、面积计算、比例尺、预算规划等多方面知识,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会贯通。

(二) 教学过程的情境化创设:让学习“ 在情境中发生”

创设真实或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是连接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探究欲。

1. 问题驱动,设置生活化锚点:一堂课的起始,应从一个源自生活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 大问题” 或“ 任务” 开始。例如,学习“ 比例” 前,提出“ 如何在不爬上大树的情况下,测量出它的高度?” 这个问题能立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驱动他们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

2. 角色扮演,增强沉浸式体验:在教学中引入“ 小小超市收银员” 、“ 城市规划师” 、“ 餐厅配餐员” 等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如计算找零、设计绿化面积占比、计算营养搭配等。游戏化的情境能有效降低认知负荷,让学习在不知不觉中高效进行。

3. 技术赋能,模拟现实复杂环境:利用教育软件、虚拟仿真技术等,创设难以在课堂实物实现的生活场景。例如,通过模拟软件经营一个“ 虚拟商店” ,学生需要处理进货、定价、促销、计算盈亏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全面锻炼其数据分析、决策和运算能力。

(三) 教学应用的实践化导向:让能力“ 到生活中去”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必须设计指向真实实践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手用数学解决真问题。

1. 设计项目式学习(PBL):围绕一个复杂的、来自真实生活的问题展开深入的、持续的探究。例如,“ 为校园一角设计一个节水灌溉方案”项目,学生需要实地测量、计算面积、研究水量需求、设计管道布局、编制预算等,其成果是一个可行的方案或模型。这个过程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 鼓励数学观察与记录:引导学生成为“ 生活中的数学家” ,鼓励他们发现、记录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记录一周的家庭开支并绘制成统计图,研究“ 黄金分割” 在建筑和艺术中的应用,测量计算自己一步的长度并用于估测距离等。建立“ 数学日记” 或“ 数学手抄报” ,是固化这一习惯的好方法。

3.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开展实地测量、数据调查等活动。如测量操场面积、统计校园树木种类、调查同学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分析数据等。让数学课堂延伸至整个校园乃至社会,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四)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转向:让评价“ 为成长服务”

评价是指挥棒。要推动教学与生活结合,评价方式必须从单一的“ 笔试分数” 转向多元的“ 能力评估” 。

1.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生活化项目、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协作精神、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创新性,而不仅仅是结果的正确与否。

2. 引入表现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如测量、制作图表、演示讲解解决方案等)来评价其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

3. 探索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 数感” 的形成、数学应用意识的增强以及学习态度上的积极变化,肯定每个学生在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过程中获得的成长。

四、 结语

将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绝非教学的点缀与修饰,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变革。它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它要求课堂转变形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走向动态;它更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重构、教学过程的情境化创设、教学应用的实践化导向以及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转向,我们能够有效地唤醒数学知识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最终培养出不仅会解题,更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未来公民。

参考文献:

[1]周磊. 生活教育视域下小学数学践行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4,(15):118120.

[2] 岳剑君.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路径[J]. 亚太教育,2024,(05):7780.DOI:10.16550/j.cnki.issn.20959214.2024.05.024.

[3]潘丽香. 基于“ 家校合作” 模式下小学数学教育探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4,(0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