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钝器致颅脑损伤死亡案件中致伤工具推断与行为重建研究

作者

杨彬

身份证号: 150203****04223112

1 颅脑损伤机制分析

1.1 加速性损伤

当运动的钝器撞击静止的头部时,会导致头部突然加速运动,从而引发颅脑损伤。这种损伤主要发生在着力点处,形成冲击伤。例如,用棍棒猛击头部,棍棒的动能传递给头部,使头部瞬间加速。在着力点处,头皮可能出现挫裂伤,颅骨因受到强大的外力作用而发生骨折,骨折碎片可能刺入脑组织,造成脑实质损伤。同时,由于头部的突然加速,脑组织在颅腔内也会发生相对位移,导致对冲部位的脑组织与颅骨内板摩擦,形成对冲伤。

1.2 减速性损伤

头部在运动过程中突然撞击到静止的物体而减速,也会导致颅脑损伤。这种情况下,损伤不仅发生在着力点处,还常伴有对冲伤。比如,人从高处坠落,头部撞击地面,头部在极短时间内减速。在着力点处,头皮、颅骨和脑组织会受到严重损伤,同时,由于脑组织的惯性运动,在对冲部位也会出现损伤。与加速性损伤相比,减速性损伤往往更为严重,因为头部在短时间内经历了较大的速度变化,所受的冲击力更大。

1.3 挤压性损伤

当头部受到两个或多个方向的钝性外力挤压时,会发生挤压性颅脑损伤。例如,头部被重物长时间挤压,或者在交通事故中头部被车辆部件挤压。这种损伤会导致颅骨变形、骨折,严重时可引起脑组织的挫碎、出血等。挤压性损伤的特点是损伤范围较广,常伴有多处颅骨骨折和严重的脑实质损伤,且损伤的形态和程度与挤压的力量大小、方向以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2 致伤工具推断方法

2.1 损伤形态分析

(1)挫裂伤特征

钝器造成的挫裂伤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挫裂伤的边缘通常不整齐,呈锯齿状,周围伴有擦伤和挫伤。创口内常可见组织间桥,这是由于钝器的挫压作用导致软组织撕裂,但部分纤维组织仍相连。挫裂伤的大小和形状与致伤工具的接触面形状、大小以及作用力大小有关。例如,圆形的钝器如锤子造成的挫裂伤可能呈圆形或类圆形,而长方形的棍棒造成的挫裂伤可能呈长条状。

(2)骨折类型判断

打击力量较小、作用面积较大的钝器,如手掌打击,可能导致颅骨的线性骨折,骨折线一般呈直线状,向周围放射。而打击力量较大、作用面积较小的钝器,如铁棍,可能造成颅骨的凹陷性骨折,骨折处颅骨向内凹陷,呈圆形或类圆形。如果钝器的打击力量非常大,还可能导致粉碎性骨折,颅骨碎成多块。通过对骨折类型、骨折线的走向和分布等特征的分析,可以初步推断致伤工具的类型和打击方向。

2.2 痕迹物证检验

(1)附着物分析

在钝器致颅脑损伤案件中,致伤工具表面可能会附着有死者的毛发、皮肤组织、血迹等物证。通过对这些附着物的检验,可以确定致伤工具与案件的关联性。例如,利用DNA 技术对毛发和皮肤组织进行鉴定,能够确定其是否来自死者。同时,对血迹的分析可以了解出血的时间、出血量以及血液在致伤工具上的分布情况,为案件重建提供线索。此外,致伤工具上可能还会残留有现场的其他物质,如灰尘、泥土等,对这些物质的成分分析有助于判断致伤工具的来源和使用环境。

(2)工具痕迹特征

钝器在打击头部时,会在颅骨或其他物体表面留下工具痕迹。这些痕迹的形状、大小、深度等特征与致伤工具的接触面特征密切相关。例如,螺丝刀等具有尖锐边缘的钝器,在颅骨上可能留下划痕或撬压痕迹;锤子的锤面打击颅骨时,可能留下与锤面形状相似的压痕。通过对工具痕迹的仔细观察和测量,与已知的各类钝器进行比对,可以推断出致伤工具的种类。

2.3 模拟实验辅助

根据案件现场的情况和损伤特征,选择与可能的致伤工具相似的物品,对动物头颅或人体模型进行打击实验。通过观察模拟实验中产生的损伤形态、痕迹特征等,并与实际案件中的损伤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验证对致伤工具的推断是否合理。例如,在推断某一案件中可能是用斧头作为致伤工具时,使用相同重量和形状的斧头对猪头等动物头颅进行打击实验,观察损伤的特点,如创口的大小、形状、骨折的类型等,与案件中的损伤进行比对,从而进一步确定致伤工具。

3 行为重建途径

3.1 现场勘查信息整合

(1)血迹分布分析

现场血迹的分布形态能够反映出受伤时的位置、姿势以及出血后的运动情况。例如,喷射状血迹通常表明出血时动脉血管破裂,血液在动脉压力作用下呈喷射状喷出,其喷射方向和范围可以推断受伤瞬间的位置和姿态。流淌状血迹则可以显示伤者受伤后身体的移动轨迹。通过对现场血迹分布的详细勘查和分析,结合损伤情况,可以初步重建案发时的行为过程,如受伤者是在站立、行走还是躺卧时受到攻击,受伤后是否有挣扎、爬行等行为。

(2)物品摆放与位置关系

现场物品的摆放位置和相互关系也蕴含着重要信息。例如,家具的倾倒方向、物品的散落情况等可能与暴力行为的发生有关。如果现场有椅子被打翻,可能表明在打斗过程中有人撞到了椅子。通过对现场物品的位置和状态进行仔细勘查和记录,分析其与损伤和致伤工具的关系,可以推断出案发时人员的活动轨迹和行为动作,如是否有追逐、扭打等行为。

3.2 损伤序列判断

(1)损伤时间先后判断

在一些钝器致颅脑损伤案件中,死者可能遭受了多次打击,形成多个损伤。判断这些损伤的时间先后顺序对于行为重建至关重要。通过观察损伤的愈合情况、炎症反应程度等,可以初步判断损伤的新旧程度。新鲜损伤边缘组织出血明显,炎症反应较轻;而陈旧性损伤边缘组织可能有纤维组织增生,炎症反应较明显。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损伤周围组织的生化分析,如检测炎症介质的含量等,来更准确地判断损伤时间。

(2)打击顺序重建

根据损伤的位置、形态以及时间先后顺序,可以尝试重建打击顺序。例如,如果死者头部有多处挫裂伤,一处位于顶部,创口较深且周围骨折严重,另一处位于颞部,创口相对较浅且骨折较轻。通过分析可能是先受到顶部的重击,导致颅骨严重损伤,而后在颞部又受到一次相对较轻的打击。通过重建打击顺序,可以还原犯罪嫌疑人的攻击行为过程,为案件侦破提供重要线索。

3.3 证人证言

询问现场目击者或相关证人,了解案发时的情况,如听到的声音、看到的人员活动等。证人可能描述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动作、使用的工具以及受害者的反应等。对证人证言进行仔细分析,结合现场勘查和损伤检验结果,可以进一步完善行为重建。但需要注意的是,证人证言可能存在主观偏差或记忆不准确的情况,需要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

4 结束语

在钝器致颅脑损伤死亡案件中,致伤工具推断与行为重建是法医学鉴定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颅脑损伤机制的深入理解,运用损伤形态分析、痕迹物证检验、模拟实验等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推断致伤工具。同时,通过整合现场勘查信息、判断损伤序列以及利用证人证言和监控资料等途径,能够有效地重建案发时的行为过程。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刑事案件的侦破效率、保障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邹文亮,万贝贝. 致伤物推断的准确性探讨 [J].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24, 13 (01): 23-27.

[2]李海岩,刘文港,崔世海,等. 钝器致伤案例的有限元法重构及量化评价 [J]. 法医学杂志, 2022, 38 (04): 452-458+467.

[3]潘建宇. 钝器载荷下颅骨骨折的有限元法评价研究[D]. 天津科技大学, 2020.

作者:杨彬,单位:内蒙古包头市达茂联合旗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邮编:0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