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中电缆沟施工与新技术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李春波
身份证 37132119850720503X
引言
电力工程电缆沟施工是电网建设的关键环节,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电缆沟施工面临复杂地质条件、有限作业空间等挑战,对施工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技术在测量放线、支护结构、防水处理等环节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施工精度和效率,为高质量完成电缆沟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标准化、机械化的施工方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人工开挖模式。
1 电力工程电缆沟施工现状
1.1 传统施工工艺存在的技术缺陷
电力工程电缆沟传统施工方法普遍采用人工开挖结合简易支护的作业模式,这种工艺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一系列技术问题。人工开挖方式对地下管线位置的判断主要依赖经验,容易造成既有管线破损事故。开挖过程中的边坡支护多采用木板加撑杆的临时措施,支护强度难以保证,存在塌方风险。混凝土现浇施工工艺受环境温度影响显著,容易产生收缩裂缝影响结构防水性能。回填土压实工序缺乏有效监控手段,容易造成不均匀沉降。这些技术缺陷直接影响电缆沟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增加了后期维护成本。
1.2 施工过程产生的环境影响
电缆沟常规施工过程对环境造成多方面影响。开挖作业产生大量渣土需要外运处理,占用城市道路资源且产生扬尘污染。施工机械持续运转产生噪声污染,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干扰。基坑降水作业可能改变地下水位,影响周边建筑物地基稳定性。混凝土搅拌和运输过程中存在材料遗撒现象,污染城市道路。夜间施工的照明灯光形成光污染源。这些环境影响既不符合现代城市建设的环保要求,也常常引发周边居民投诉,影响工程正常推进。
1.3 施工质量管控的薄弱环节
现行电缆沟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存在若干薄弱环节。隐蔽工程验收主要依靠目测检查,缺乏科学检测手段。防水层施工质量受作业人员技术水平影响较大,质量波动明显。预埋件安装位置精度控制主要依靠人工测量,误差积累问题突出。施工过程记录采用传统纸质方式,存在记录不完整、追溯困难等问题。各参建单位质量责任界面划分不够清晰,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这些管理漏洞导致部分工程质量隐患难以及时发现和整改,影响工程整体质量水平。
2 电力工程中电缆沟施工与新技术应用
2.1 新型电缆沟结构设计技术
现代电缆沟结构设计采用模块化理念,通过标准化构件实现快速组装。复合材料盖板兼具轻量化与高强度特性,便于运输和安装。优化断面结构形式在满足电缆敷设需求的同时减小开挖量。改进伸缩缝构造设计,采用柔性连接方式解决不均匀沉降问题。防水系统采用多道设防理念,结合新型防水材料和节点处理工艺。三维建模技术在设计阶段进行碰撞检测和空间优化,确保管线布置合理性。这些技术创新使电缆沟结构更加安全可靠,同时降低施工难度和维护成本。
2.2 电缆沟快速施工技术
快速施工技术体系包含多项创新工艺和装备。液压静力切割设备实现无振动开挖,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可调式钢支撑系统适应不同开挖深度的支护需求,提高周转利用率。自密实混凝土技术简化浇筑工序,减少人工振捣作业。预制装配工艺将主体结构分解为标准单元,实现平行作业缩短工期。机械化回填设备配备智能压实控制系统,确保回填质量。移动式防护棚架提供全天候作业条件,降低天气因素影响。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显著提升了施工进度,特别适用于城市密集区域的电缆沟建设。
2.3 环保节能施工技术应用
环保施工技术注重全过程污染控制和资源节约。低噪声破碎设备配合声屏障使用,将施工噪音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自动化扬尘监测系统联动雾炮装置,实现精准降尘。建筑垃圾分选再生技术将开挖料转化为回填材料,减少废弃物外运。太阳能临时供电系统替代柴油发电机,降低碳排放。可降解固化剂用于边坡防护,避免化学污染。节水型混凝土养护工艺减少水资源消耗。这些环保措施的综合应用使电缆沟施工与城市环境更加协调,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2.4 智能化监测与管理技术
智能化技术为电缆沟施工提供全过程管控手段。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实时监测结构变形和受力状态。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施工质量数字化验收,建立完整的竣工模型。无人机巡检系统获取高空和隐蔽部位的影像资料。人员定位芯片实时监控作业面人数和分布。环境监测终端采集噪声、扬尘等参数并自动预警。移动端管理系统实现质量验评、隐患整改的电子化流转。这些智能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性,为工程质量提供全方位保障。
3 电缆沟施工新技术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
3.1 具体项目新技术应用实践
某城市中心区 110kV 电缆沟改造工程采用多项创新技术组合应用。该工程实施全预制装配化施工,将沟体结构分解为标准节段在工厂预制,现场采用专用连接件快速拼装。应用基于BIM 的三维协同设计平台,在设计阶段解决各类管线碰撞问题。采用智能张拉系统精确控制预应力构件受力状态。引进环境友好型速凝材料,实现支护体系快速成型。部署全方位智能监测系统,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项目团队开发移动管理平台,实现质量、安全等关键要素的数字化管控。该工程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狭小场地施工的难题,为类似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3.2 新技术对施工效率的提升
创新施工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预制装配工艺将传统现浇结构的施工周期大幅压缩,实现多工作面同时推进。机械化开挖设备改变传统人工开挖模式,大幅提高土方作业速度。智能测量仪器实现放线作业的快速精准定位,减少重复工作。数字化管理平台优化资源调配和工序衔接,提高整体施工组织效率。标准化施工工艺降低技术难度,加快作业人员熟练速度。这些效率提升使项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更快完成建设任务,满足城市电力改造的紧迫需求。
3.3 新技术对工程质量的保障
新技术的系统应用为工程质量提供了多维度保障。智能化监测手段实现施工参数的精准控制,确保结构性能达标。高精度测量技术保证预埋件定位准确,避免后续安装问题。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提高了防水系统的可靠性,延长工程使用寿命。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完整的质量追溯体系,实现全过程可查可控。工厂化预制生产确保混凝土构件质量稳定,减少现场变异因素。这些质量保障措施的综合运用,使工程最终质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为长期安全运行奠定基础。
结束语
电缆沟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为电力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应继续深化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完善标准化施工体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通过持续优化施工工艺和管理模式,提升电缆沟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率,为电网安全运行奠定坚实基础,助力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娄来亮,李文建.电力工程中电缆沟施工与新技术应用的研究与实践[J].居业,2025,(04):25-27.
[2]张自达.电力工程中配电电缆施工技术要点研究[J].中国高新科技,2025,(01):58-60.
[3]潘成龙,彭扬凡,蔡少华.电力工程电缆排管施工技术的应用[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4,8(05):179-181.
[4]魏来.电力工程安装施工中的技术要点与细节问题探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4(01):84-85.
[5] 王 妹 . 电 力 工 程 电 缆 排 管 施 工 技 术 研 究 [J]. 中 国 设 备 工程,2018,(06):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