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小双向联合教研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策略

作者

胡晓楠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教育局 755000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建立幼小衔接共同体” ,强调通过协同教研打破学段壁垒,实现教育连续性。然而,我国多数地区仍存在幼儿园与小学“ 各自为战” 的现象:幼儿园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活动为主,小学则侧重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导致儿童进入小学后难以适应学习节奏;教学方法衔接断层,幼儿园的“ 玩中学” 与小学的“ 课堂讲授” 缺乏过渡,使儿童对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抵触;教师沟通渠道不畅,幼儿园教师不了解小学的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小学教师也不清楚幼儿的发展特点与前期经验,形成“ 教育信息孤岛” 。更值得关注的是,家长对衔接的认知误区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焦虑,许多家长盲目追求“ 超前学习” ,让幼儿在入学前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反而破坏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与适应能力。

宁夏中卫沙坡头区2024 年启动“ 幼小双向联合教研共同体” 研究,旨在通过跨学段协作机制,重构幼小衔接生态。该研究的独特价值在于:突破传统“ 幼儿园单向准备” 模式,建立“ 幼小双向互动” 机制,让小学也主动参与到衔接准备中,形成教育合力。

二、幼小双向联合教研共同体的区域构建模式

(一)“ 1+3+N′′ 的组织架构

1 个区级核心共同体:由区教育行政机构牵头,成员包括教育局分管领导、基础教育办公室工作人员、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教研员、以及部分经验丰富的园长和校长。该核心共同体负责统筹规划区域衔接工作,制定《幼小双向联合教研实施方案》,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责与任务;协调跨校资源,如整合优质的师资力量开展专题培训,调配教学设备支持教研活动。

3 个片区共同体:按地域划分为东、西、中片区,结合教育基础差异设定重点任务。西城区的幼儿在入学适应方面面临的问题比较具体,因此聚焦“ 幼小衔接简化策略” ,研究如何培养幼儿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如何引导幼儿适应集体规则等实用方法。东城区主攻“ 课程梯度设计” ,深入研究幼儿园与小学各学科课程之间的衔接点,如语言领域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数学领域中幼儿数感培养与小学计算教学的衔接等,形成了各学科的课程衔接序列。中心区学校地理位置优越,与社区、家庭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探索“ 家园社协同模式” ,整合幼儿园、小学、社区、家庭的力量,构建全方位的衔接支持系统。

N 所园校结对组:采用“ 一园对多校” 弹性模式(如应理幼儿园对接4所小学),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优质幼儿园的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小学受益。通过签订《协同协议》明确“ 每月 1 次联合教研、每学期 1 次成果展评” 的刚性要求,联合教研围绕衔接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展开,如“ 如何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 小学一年级课堂常规如何与幼儿园衔接” 等;成果展评则为各结对组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促进经验共享与相互借鉴。这种“ 区级统筹—片区联动—园校落地” 的层级体系,确保了教研工作从宏观规划到微观实施的顺畅推进,使幼小衔接工作在区域内形成了整体合力。

(二)“ 三阶九步” 的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提炼出标准化教研流程,确保衔接研究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1.准备阶段:通过问卷、访谈诊断问题(如“ 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与小学课堂要求不匹配” )、确立教研目标、设计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开展联合备课(如共研《时间管理》主题活动)、课例展示(如小学教师展示“ 游戏化拼音课” )、研讨反思(聚焦“ 教学方法梯度设计” );

3.延伸阶段:生成资源包(如《幼小衔接行为习惯培养手册》)、开展家长指导、通过儿童适应力评估优化策略。

(三)“ 双向浸润” 的实践创新

推行“ 教师互访 + 课程衔接 + 家校协同” 三维互动:

教师互访:幼儿园教师进小学观摩课堂常规,小学教师入园指导“ 模拟小学课堂” 活动;课程衔接:在语言领域设计“ 口语表达—拼音认读”梯度(幼儿园增加“ 拼音儿歌听说” ,小学放缓拼音教学进度);家校协同:开展“ 家长课堂” ,制作宣传视频,通过官方公众号等线上媒介发布,缓解家长焦虑,提升衔接认知正确率。

三、幼小双向联合教研共同体的实践策略

(一)强化制度保障,构建长效协作机制

刚性约束与弹性激励结合:将联合教研纳入学校年度考核指标,通过《协同协议》明确任务清单;同时设立“ 优秀案例奖” ,对高质量成果给予表彰,激发参与积极性。

资源共享与评估反馈并重:建立区域幼小衔接资源库,要求每所园、校每月上传至少1 份原创资源(如幼儿园的“ 任务意识培养活动设计” );设计《联合教研成效评估量表》,从“ 问题解决度” “ 儿童适应度” 等维度进行季度评估,动态优化策略。

(二)聚焦核心问题,深化跨学段教学协同

课程内容梯度化设计:针对健康、语言、社会等领域,梳理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节点,设计递进式活动。如社会领域:幼儿园大班开展“ 值日生任务” 训练,小学一年级设置“ 班级岗位体验” 过渡课,逐步培养责任意识。

教学方法互补融合:推动幼儿园“ 游戏化教学” 与小学“ 生活化课堂”的衔接,如小学低年级前两周每节课增加 5 分钟游戏环节,幼儿园大班适当延长集体活动时长(从15 分钟增至20 分钟),减缓学习坡度。

(三)联动家校社,构建全域衔接生态

精准化家长指导:针对“ 家长认知误区” ,通过“ 小学教师面对面”“ 家庭任务游戏坊” 等形式,解读“ 零起点教学” 内涵,传授“ 专注力培养”“ 时间管理” 等家庭实用策略,覆盖家长。

多元化资源整合:联合社区开设“ 幼小衔接体验营” ,组织幼儿园大班儿童参观小学、参与模拟课堂;利用“ 沙坡头区教育” 公众号推送衔接指南,形成“ 园校引导—家长参与—社会支持” 的协同氛围。

宁夏幼小衔接专项课题 < 关于构建双向联合教研共同体促进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N X J K G 2 4 4 2 >阶段性研究成果

[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Z].2021.[2] 唐迎珠。双向互动教研,助推幼小科学衔接[J].学前教育研究,2019(10):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