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强化体能教学 聚焦核心素养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探究

作者

张立全

山东省梁山县第二实验中学  272600

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基本能力,包括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灵敏、协调等运动素质。体能对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一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体能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度和柔韧性等,这些素质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取得优异表现的基础。二是预防运动伤害。体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身体柔韧性和力量,从而降低在体育活动中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三是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效果。良好的体能为学生掌握高难度体育技能提供了保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学习效果。基于此,本文以“强化体能教学 聚焦核心素养”为课题,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展开探究,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参考,以期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一、创新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体能练习”的内容设计只是单纯的跑、跳、投,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枯燥,体能练习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体育教师设计体能练习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设计出学生感兴趣内容,提高体能练习的有效性。比如心肺耐力训练,我创设教学情境“旅游打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体验跑,掌握耐久跑的动作要领;利用“游遍天下”游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能,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规则意识。学生积极参与,不仅体能得到提升,更在快乐中收获了成长与友谊。再如教学弹跳能力训练时,创设情境体能课,循序渐进提升学生协调与弹跳力。从场地跑到指令操,再到反口令与抢圈游戏,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锻炼了反应与协调;兔子跳、乌龟爬等趣味体能游戏,点燃了运动激情,让学生在跳跃与爬行中享受乐趣,体能得到大幅提升。通过一系列创意与挑战并存的游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体能与技能。再如执教障碍跑,学生们化身小小解放军,在模拟的军营环境中体验了障碍跑与体能训练的乐趣。通过穿越火线、穿过丛林、躲过雷区、钻过山洞等丰富多样的障碍挑战,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绕、跳、钻、爬等动作技巧,还锻炼了体能,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国家情怀。最后,伴随着《歌唱祖国》的音乐,学生们共同庆祝胜利,收获了成长与快乐。

二、优化学练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非常活泼、好动的阶段,教师在对中小学学生进行体能训练过程中,需要设计多样化的训练项目来贴合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此来使学生积极参加到体能训练之中。以“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训练为例,我们利用废旧轮胎和拔河绳创设了一套上肢力量的训练组合。具体分为四项内容:俯卧撑 + 原地摆臂;翻轮胎 + 提轮胎快走;利用拔河绳拉轮胎;快速摆动拔河绳。这些针对性练习对发展学生的推举、提拉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提高学生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等上肢肌肉力量和胸肌、背阔肌、腰腹肌等核心肌群的力量有很好的作用。并且在发展学生上肢力量的同时,兼顾发展学生体能。这些练习还可以衍生出很多变化,让练习方式更加丰富多样,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增强练习效果。这套练习组合具有器材环保,常见易找;场地需求小,练习组织方便简洁;运动实效性大,难易程度可调节,安全系数高等特点,深化体能训练。再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设计闯关大赛,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增强上肢力量训练。第一关:10 人一组手挽手做完 6 0 个仰卧起坐。第二关:从起点开始2 人一组垫上推小车,直至10 人全部完成推小车的动作。第三关:每人双脚向左向右连续跳过每一块小垫子后再拉上单杠连续做 3 个晃动身体的动作技术再快速跑回与下一位同学击掌,击掌后跑出,以最后一位同学到终点为闯关胜利。在活动中,学生既锻炼了身体,也提升了课堂参与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立足学生实际,落实因材施策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学生不同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规律,安排训练内容,开展高质量的体能练习。同时要注重训练方法的多样性,利用间歇性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科学施教循序渐进。小学阶段多进行柔韧、灵敏、平衡、速度、协调性的体能练习,到中学后发展学生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的体能练习,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本。因此,在设计初中学生体能练习内容时 , 可以设计 5m 折返跑、听口令变相跑、十字象限跳、前后“Z”字绕杆跑 ( 每个动作练习 30~40s,练习3~4 组,组间间隔30~60s) 等动作,发展学生灵敏性, 设计交替手摸脚、前后抛接球、倒退跑、各种方式的跳绳、各种方式的绳梯练习 ( 每个动作练习 30~40s, 练习 2~3 组,组间间隔 30~60s), 发展学生协调性,设计俯卧撑、斜姿拉引、负重半蹲、负重分腿蹲、负重硬拉( 每个动作练习10~15 次,练习 3~4 组,组间间隔 30~60s) 等动作 , 发展学生力量。又如 , 在太极拳教学中, 学生的运动强度较小,在设计体能练习时就可以选择 3 0 m 折返跑(5次折返为1 组,练习2~3 组,组间间隔90s 左右),以及俄罗斯转体, 波比跳、俯卧撑 ( 每个动作练习 10~15 次,练习 3~4 组,组间间隔 30~60s) 等运动强度较高的体能练习内容 , 进而提高课堂运动负荷 , 使学生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初中生的体能状况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水平。新课标将体能列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必学内容,凸显其重要性与迫切性。教师需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转变,注重顶层设计,避免短视行为。开展体能教学时既要关注健康价值,也要服务于专项技能提升,在课堂中采取多样化的体能练习方法,助力学生掌握训练技巧,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龙峰,陈琛. 发展学生体能练习方法和教学.[J]. 体育教学.2022.

[2] 徐亮亮,刘欣. 新课标背景下提升体育教学策略探究[J]. 体育科学,2024.

[3] 王松林 . 论体育课堂中体能训练的实施与创新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