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司渊喆 孙燕丽
济南大学 山东济南 250022
摘要: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本文从课程必要性、内容设计、教学困境及改进策略等方面展开分析,提出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结合新兴技术手段、强化师资实践能力等路径,助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教学困境;实践能力;课程改革
一、开展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的必要性
1.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指出,需“加快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亟需通过系统化的创新教育课程,破解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难题。
2.大学生应对未来职业挑战的核心能力储备
选择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如果停滞不前,就会被时代的潮流淹没。随着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企业在用人时也越来越看重从业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在从业者的职业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大学设置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还能尽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概述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创新潜能,激励大学生向着更高层次的人生发展。所以,该课程应以激发主体性的“创新理念”为内核,以主体性培养的“实践创新”为中介,以主体性实现的“行为创新”为目标,使大学生能够快速构建知识体系,具备良好的创新素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自我完善能力及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主要包括绪论、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优秀项目案例展示等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通过创新案例讲解和展示,使大学生认识到创新对于国家、企业乃至个人的重要性,认同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应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融合,不断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对课程产生兴趣,同时对大学期间可以参与的科创类赛事有初步了解。第二章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帮助大学生构建创新思维体系,培养创新思维,了解“六顶思考帽”、“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多种创新方法,本章节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章到第五章介绍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包括大挑和小挑)等赛事的基本信息、可参与赛道、赛事评审规则、项目申报、项目申报书及计划书撰写、项目PPT及路演视频内容指导、路演指导等内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大学生涯一类赛事的详细内容,规划是否参与科创比赛,是否进实验室为科创比赛提前打基础等多项生涯选择。最后一章,涵盖往届学校、学院优秀科创赛事团队的参赛ppt、路演视频等,旨在让大学生通过学习获奖团队的长处,取长补短,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提高参赛能力,为后续参赛拿到优异成绩打下基础。
三、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的教学困境
1.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形式较为单一
课程内容理论为主,而课程内容本身本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效性,此外,课程大部分内容仍采用"概念讲解-案例分析-作业布置"的传统三段式结构 ,上课效果不佳。
2、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学生参与集中于演示环节,学生实操参与率不足。00后大学生更倾向"即时反馈型"学习,传统45分钟讲授的注意力持续阈值不高。除部分互动环节外,整体学生抬头率不高,科目沦为学生口中的“水课”。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显著的结构性矛盾
集中体现在数量短缺与质量不足的双重挑战中。从资源配置来看,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供给远低于实际需求。更为关键的是,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存在明显短板:多数教师由其他岗位转岗而来,学科背景复杂且缺乏创新创业领域的系统性培训,导致课程内容偏重理论传授,难以有效融入实践场景。
四、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的教学反思
1、丰富课程形式
结合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展多形式,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活动学生的参与度,避免全程理论教学,多以案例形式讲解大赛中遇到的问题,“干货”要足。
2、了解学生特色,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内容
通过碎片化知识输入,将45分钟拆解为15分钟微课单元,穿插实时弹幕问答、AI随堂测试等强交互环节;场景化实操设计,开发行业案例拆解等沉浸式教学工具,设置团队PK进度可视化看板;双师型课堂架构,配置理论导师+企业导师双轨道指导,每阶段设置路演答辩即时反馈,形成“学-练-评”闭环。
3、完善师资队伍与增强任课老师赛事带队经验双管齐下
高校应重视课程的战略意义,及时补足师资力量,吸纳校外行业导师和具有实际创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避免教师队伍结构单一,促进产教融合。此外,需要培养有系统知识结构、完备知识储备,熟悉较为宽广的知识领域,具有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能将理论融于实践的综合教学能力的任课教师,因此,我们需要打破“象牙塔”壁垒,加强任课老师专业能力,增加任课老师赛事带队经验,锻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思维教育需坚持“真实问题导向、实践能力为本”的原则。未来可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将企业技术攻关课题转化为课程项目库,实现“教学-竞赛-产业”的闭环赋能。
[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R].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国务院. “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Z]. 国发〔2021〕18号, 2021.
[3]知猫网.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研究[EB/OL]. (2024-09-06)[2024-09-21]. http://www.knowcat.cn/x/20240906/893799.html.
[4]张亮.通识教育视域下我国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1,33(05):57-63.DOI:10.13445/j.cnki.t.e.r.2021.0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