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并举”及其融合发展视角的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改革探索
孙怀波 胡珂珂 葛新同
阜阳师范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 安徽阜阳 身份证号:236037
一、引言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增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竞争力的内在规律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基于此,教育部适时颁布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地方高校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提出了方向性建议 [1]。而来自《求是网》的消息指出,2024年 9 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高校应充分发挥在推进“五育融合”体系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用,不断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2]。可以看出,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重要举措,同时,在教育教学中实施“五育并举”也是当代中国实现教育强国建设及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时代需求。此外,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指向培养在科技、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应用开发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3]。然而,从已经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缺少以转型发展为背景实施“五育并举”教育的文献资料。鉴于此,本文基于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初步探索了转型发展背景下实施“五育并举”及其融合发展的策略,力求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参考。从实施本文提出的策略的效果来看,学生们的爱党爱国的意识得到了增强,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同时,健康意识、美育意识、劳育意识都有所提升,“五育”融合发展的思维也已深入人心。
二、相关工作
目前,在高校转型发展和“五育并举”教育策略研究方面,一线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转型发展方面,于长英 [4] 等分析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并提供了自己的思考。常丽 [5] 等从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需求出发,从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地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张宁[6] 等在以云南省9 所试点高校提交的中期自查报告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云南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入手点。司国斌 [7] 等以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河南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为例,论述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途径。张光辉 [8] 基于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给出了地方行业特色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路径。
“五育并举”教育策略方面,刘益辰 [9] 等以胡杨精神培育为突破口,研究了大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五育并举”教育策略。章道敏 [10] 等从“劳育”角度论述了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落实劳动教育仍面临的问题 , 并给出了当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劳育教育的策略。纪可妍 [11]以吉林省大学生体育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发展转变过程, 提出了推进“五育融合”在大学生体育管理中的应用策略与具体实践路径。
从以上文献资料看,研究人员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及转型策略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实施“五育并举”教育及其融合发展方面,也分别从不同角度给予了深入探讨。但是,仍缺少以转型发展为背景实施“五育并举”教育及其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
三、转型发展背景下实施“五育并举”教育及其融合发展的策略
《意见》指出,转型发展要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以及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而“五育并举”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因此,为了更好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并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本人在所带课程“信息论与编码”的日常教学中,探索了转型发展背景下实施“五育并举”教育及融合发展的策略,并让该策略在帮助学生树立爱党爱国、改革创新、面向应用、不断成长的人生理念中起到了坚实的筑基作用[12]。
1. 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思想培养中贯彻“德育”主题,培养“美育”意识。响应《意见》中转型发展的任务要求以及制定的培养目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对标皖西北发展的现实需求“皖西北地区的人才流失严重”[13],把“适应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为此,在本人所带课程“信息论与编码”的授课过程中,实时引入德育元素,引导学生响应皖西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投身到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比如,在讲授“保障信息完备性”时,引出“要讨论为皖西北发展做贡献的人物事迹,就要一个都不能少”。在此,我介绍了开国大将徐海东,新时代优秀青年、企业家王恒奎等。同时,要求同学们在学习典型人物事迹的同时,发现他们美的品德、高尚的情操以及忠贞不渝的品质。从而在培养学生们的“德育”品质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美育”意识。
2. 在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中赋予“智育”动能,提升“劳育”动力。
“智育”从来都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怎么更好地实现“智育”效果,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事情,也一直是一线教师持续不断努力解决的问题。响应《意见》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授课过程中,针对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应用需求,本人一方面遵循 OBE 教育理念,保障学生学完知识后,能够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采取多方面措施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培养“智育”的同时,提升学生们的“劳育”动力。比如,教学过程中,根据预习考核成绩、课堂答题成绩、平时测试成绩以及课堂表现来衡量学生的平时成绩,并且,让预习成绩的占比达到一个非常高的程度,以此突出“预习”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程度,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为“劳育”教育打下基础。此外,授课过程中,还引入老师的授课积极性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及通过课程实验提升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授课老师的带动、影响下,实现学生“劳育”效果的提升,达到双向学习奔赴,深入提升教学效果。
3. 在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过程中引入“体育”理念,同时为“智育”打下基础。
“体育”往往表现为让学生上足体育课、让学生多参加体育竞赛、多参加体育活动等。但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被动参加体育活动时,参加者并不能愉快地融入到“体育”境界中,并不能在精神上起到“体育”作用,因而难以起到预想的效果。为此,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让他们牢固树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思想意识,创造为祖国奋斗 50 年的健康根本。并在“体育”培养中,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健康的身体能促进学习成绩,提升学习主动性。从而在培养学生们的“体育”理念的同时,为“智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在完善校内评价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中引入“美育”元素,同时提升“德育”层级
我们知道,公司里经常要进行 KPI 考核,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学校里,虽然不经常进行考核,但是免不了这项工作。为了提升学生的“美育”水平,在考核学生的时候,本人采取了多方位综合评价策略,培养他们发现美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求他们把学习到的“美的收获”传递给身边的人,正面影响到身边的人,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德育”层级。比如,我会要求学生列出“信息论与编码”教材中能给人美感的内容;日常生活中,能与信息论关联起来的美的事物;收集能令人感到“美”的行为;给出能激发人赋予别人美的享受的方案;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信息;以及向别人展示这些“美”的策略和途径等。
5. 在开展实验实训过程中锻造优秀的“劳育”品格,提升“体育”段位。
实验、实训都是本专业的教学课程,每位同学都要参加。为了更好地开展“劳育”教育,在每一次的课程中,我都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步骤,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总结;同时,要求学生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掘待解决的信息论相关问题,总结成为实际案例,供学弟学妹们使用,并在动手实践中发现与体育有关的环节,然后反向把体育活动推广到实践中。从而促使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牢固树立劳动创造价值的正确理念,并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育”段位的提升。
四、结语
转型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质的飞跃的需要,“五育并举”是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举措。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一点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是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本人在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日常教学中,从五个方面探索了转型发展背景下实施“五育并举”教育及其融合发展的策略路径。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爱国意识得到了增强,学习的动力和成绩得到了提高,走出去锻炼体能的意识得到了加强,发现美的能力得到了增加,动手意识和能力也都有所提升。在今后的教学中,会继续坚持贯彻“五育并举”及其融合发展理念,切实落实“五育并举”及其融合发展的教学策略,力争培育出能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提升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报,以制度创新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1512/t20151214_224848.html,2015.12.14.
[2] 红 旗 文 稿, 加 快 推 进 高 校“ 五 育 融 合 ” 体 系 建 设 [EB/OL].http://www.qstheory.cn/20241213/e92bb1df593547809e9d4a26d1e8f3db/c.html,2024.12.14.
[3] ,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EB/OL].https://www.fynu.edu.cn/sxytj/info/1017/5345.htm,2022.9.1.
[4] 于长英, 徐玉梅.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与策略[J]. 建筑与预算,2017,(02):42-46.
[5] 常丽 . 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思考 [J]. 科技视界 ,2017,(19): : 2 2 + 3 0 .
[6] 张宁 , 杜芳 . 云南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分析——以云南省 9 所试点高校为例[J].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7,19(02):63-67.
[7] 司国斌 , 靳孝峰 , 从金梅 . 产学研协同创新视域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J]. 成才之路 ,2017,(26):21.
[8] 张光辉 . 我国地方行业特色高校转型发展研究述评 [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3,43(12):25-32.
[9] 刘益辰 , 阿娜尔古丽·吐玉红 , 王小云 .“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胡杨精神培育和践行策略研究 [J]. 学周刊 ,2025,(13):117-120.
[10] 章道敏 , 朱冰冰 .“五育并举”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 [J]. 贺州学院学报 ,2024,40(02):143-148.
[11] 纪可妍 .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管理模式的转型与实践[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25(04):95-99.
[12] 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212/202504/t20250410_1186744.html,2025.4.10.
[13] 大皖新闻 , 安徽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人才缺口预计到 2026 年将超 26 万人 [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0763816929297781&wfr=spider&for=pc,2024.9.21.
作者简介:孙怀波(1976.5—),男,汉族,安徽省太和县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物联网数据服务,信息安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胡珂珂(1988.12—),女,汉族,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Web 安全
葛新同(1966.11—),男,汉族,安徽亳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不确定控制,人工智能
基金项目:
[1] 教学研究项目“五育并举”视角下“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JYXM0016);
[2] 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五育并举”视角下“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jyxm1167);
[3] 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数值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项目编号:2022jyxm1161)。
[4] 安徽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数学建模(项目编号:2023xsxx206 )
[5]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数学建模(项目编号:2022YLKC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