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地理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黄师刚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532200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高中地理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如何实现地理学科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实践性强、参与度高的教学模式,为课程思政的落地提供了创新路径 [1]。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地理项目式教学,既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本文基于立德树人视域,深入探讨高中地理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教学策略,重点研究 “思政 + 项目式” 双重融合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效果,以期为地理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高中地理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探究

地理课堂要通过教师教书育人、课程内容育人,激励学生“德”定方向、“智”长才干、“体”健身躯、“美”塑心灵、“劳”助梦想,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以及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自强自立与勇于承担时代之责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态、意志品质、理想信念的培养,要将“育人”与“育才”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阔步向前。课程思政提倡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倡通过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等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作为能够渗透在各门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是我国落实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秉承核心素养的理念,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思想,教师应当全面分析核心素养的具体维度,从维度出发展开教学,使立德树人的目标与具体的教学举措联系在一起,这就创新了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了其德育效果。

二、思政 + 项目式” 双重融合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紧扣项目主题,深挖思政融合元素

在项目式教学的顶层设计环节,教师需以高中校本教材为核心载体,通过系统性梳理与深度解构,精准锚定地理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节点,从而构建兼具学科深度与育人价值的项目主题。以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为例,教师可围绕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创设 “探索中国航天成就与太空探索精神” 的项目主题,引导学生在收集中国航天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的发展历程资料过程中,结合航天器发射基地选址所涉及的纬度、气候、地形等地理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在对酒泉、文昌等发射中心的区位优势探究中,深刻感受我国航天事业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奋斗历程,于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勇于探索未知、敢于突破创新的精神内核;而针对必修二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教师可立足区域发展实际,设计 “家乡绿色发展路径调研” 项目,要求学生深入本地企业,实地考察其环保技术应用、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并依据教材中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维度评估家乡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将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转化为实践认知,更能强化生态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地理知识体系与思政教育体系的深度交融与有机统一。

(二)依托项目任务,拆解贯通育人目标

在项目式教学的任务设计维度,教师需将抽象的思政育人目标进行具象化、层次化拆解,并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依托,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递进性的项目任务,以此构建起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协同推进的育人链条。在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布置 “本地水资源合理利用方案设计” 的综合性任务,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实地调研、数据采集等方式,系统梳理本地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用水现状,继而运用水循环原理深入剖析水资源短缺或浪费的成因机制,最终结合区域实际提出涵盖节水技术推广、污水治理升级等内容的可行性方案,在这一任务驱动过程中,学生既能够掌握地理调查、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升问题解决与创新实践能力,又能在对水资源稀缺性与重要性的深刻认知中,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实现地理学科能力与思政素养的同步提升。

(三)立足项目实施,赋能协作激活课堂

在项目式教学的实践推进阶段,依托小组协作模式构建的互动学习场景,成为思政教育自然渗透、深度浸润的重要载体。以必修一 “第六章 自然灾害” 教学项目为例,在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 模拟实践中,学生被划分为灾情评估组、救援物资调配组、人员疏散规划组等职能小组,各小组成员需依据地理学科中的灾害形成机理、区域地理特征等知识,开展灾情监测模拟、物资运输路线规划、避难场所选址等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组内分工协作、组间交流探讨,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自然灾害的复杂性与关联性,更能在模拟救援行动中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形成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互帮互助的精神品质 [3]。在必修二 “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教学项目中,围绕 “高铁建设对家乡区域发展的影响” 主题,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完成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实地访谈等任务,从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人口流动变迁、文化交流融合等多维度展开深入探讨,在对高铁网络如何重塑区域发展格局的分析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动关系,更能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宏伟成就中,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强大执行力,培养全局观念与家国情怀,使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般融入项目式教学的实践全过程,实现课堂育人效能的全面提升。

结语

本研究系统构建了高中地理 “思政 + 项目式” 双重融合的教学策略,通过紧扣主题、拆解任务与优化实施,实现地理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然而,实践案例的普适性验证与长效评价机制仍需完善。未来,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推动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在项目式教学中持续创新,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提供更坚实的教育支撑。

参考文献

[1] 任明冈 , 王文生 .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J]. 中学教学参考 ,2025(4):82-8691

[2] 谷月 , 白传亮 . 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研究 [J]. 辽宁高职学报 ,2025,27(2):34-37

[3] 古璠 .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课堂落实高中地理教学目标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 下 ),2025(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