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双减”助力小学数学减负增效最大化

作者

江思 孙志红

湖南省汨罗市白水镇越江学校

“双减”政策作为时下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政策之一,它的颁布与落实,有效促进了各阶段、各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也让不同学段的学生在更适宜自身学习、成长的环境下,提速了能力的发展、加快了素养的进步,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育本身的减负增效。本文,也将以此作为出发点,简要对“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具体实践做出探究,以供相关教学工作人员参考借鉴。

一、投其所好,借“趣味”实现减负增效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健全,面对学习时,“兴趣”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影响。为了有效引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时,就可以基于“双减”政策的指导,从趣味角度出发,让小学生在更加轻松、欢乐的游戏式学习中,逐步减轻学习负担、不断增长学习效果。

例如,“运算”类的课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有着极高的占比,但运算知识的学习,往往较为枯燥、乏味。对此,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将趣味元素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其中。如,在讲解运算类的知识时,可以先与时下热播的动画片相结合,以动画片中的某些元素代替单一的数字符号,这样设计,不仅可以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知欲望,还可以为他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安排运算类的练习时,教师就可以立足动画片本身,通过联合动画意境的方式,设计与动画片有关的运算题目,之后,再让小学生在情境演绎之中,循序完成作答。趣味化的教学创新,不仅显著改善了小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还充分强化了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的兴趣与意识,进而实现数学教育的减负增效。

二、匠心独运,依“生活”实现减负增效

数学是小学教学体系当中十分特殊的一个学科,虽然知识晦涩、抽象,但却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小学数学教师想要进一步实现教育教学的减负增效,就可以立足“双减”角度,以生活化的形式进行授课,并在这一过程当中,逐步实现小学生知识理解的提升与知识感悟的深化。

例如,“方位”类的知识对小学生而言是存在较大理解难度的。为了有效降低之,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以生活为依托进行解读。如,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直接以生活为背景进行距离,围绕校园及周边建筑去讲解不同建筑物之间存在的方向、位置关系,这样设计,既可以为小学生带来强烈的熟悉感与亲近感,还可以有效降低方位知识本身存在的抽象性所带来的学习难度。在练习环节中,教师则可以将其分解为两个板块。板块之一“正向演练”,教师可以聚焦生活中的某个地标性建筑物,并要求小学生结合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试着回忆并探析该建筑物在不同方位上都存在哪些其他的建筑;板块之二“逆向演练”,教师可以以文字的形式描述多种事物之间存在的方向、位置关系,之后,再由小学生运用课程所学,结合文字描述,描绘出正确的方位图。生活化的教学创新,不仅提升了数学教学的活力与张力,还让小学生对知识理解、感悟产生了进一步的深入,进而实现数学教育的减负增效。

三、破旧迎新,联“科技”实现减负增效

科技是推动教育改革的一大助力,更是加速教育创新的有效工具。小学数学教师实施减负增效的“工作”时,就可以立足“双减”背景,巧借不同的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并在这一过程当中,逐步实现小学生学习感知的优化以及学习水平的提升。

例如,“几何”类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但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难以让小学生对“几何”产生精准且透彻地理解。对此,教师就可以试着以“微课视频技术”作为辅助。如,微课第一部分,教师可以直接插入一些有着较为明显的几何特征的生活事物,让小学生透过该类示例的观看,了解课程主旨所在。微课第二部分,教师需要先阐述几何的基本知识点,之后,再关联对应的生活实例,以此帮助小学生理解、记忆(条件允许时,教师还可以使用3D 建模技术,展示几何模型)。微课第三部分,教师再围绕先前讲解,布置少量课后巩固作业即可。科技化的教学创新,不仅为小学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还充分锻炼了小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技能,进而实现数学教育的减负增效。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创新,满足小学生不同层面的学习需求的同时,又切实实现了工作本身的减负与增效。

参考文献:

[1] 肖来福 .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减负增效教学途径探索 [C]// 教育理论与管理论坛论文集 . 2024:1-5.

[2] 孙志红 .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探析 [C]//2024 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 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