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经济赋能十五冬期间沈阳市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

王昊

沈阳医学院 沈阳 110000

作者名字:王昊

出生年月 :1987年2月

籍贯:甘肃天水

性别:男

名族:汉族

研究方向 :体育教育训练学

学历 :硕士研究生

职称:讲师

2024年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十五冬”助力沈阳市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的策略分析,编号:SYSK2024-01-070

摘要: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简称“十五冬”)为沈阳市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本文通过分析沈阳市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挑战,构建了以数字经济为驱动力的赋能路径。研究认为,沈阳市需通过“数字技术+产业融合”的双轮驱动,实现冰雪经济产业链延伸、工业遗产数字化改造、智慧文旅场景创新,并依托政策保障与数据要素流通,打造东北亚数字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关键词:数字经济;文体旅融合;十五冬

前言:随着《“数字沈阳”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已成为沈阳市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引擎。2028年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的承办,为这座老工业城市提供了“以赛兴城、以体促旅、以文塑魂”的战略契机。本文立足数字经济赋能视角,系统探讨十五冬背景下沈阳市文体旅产业融合的突破路径,旨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一、数字经济赋能沈阳市文体旅产业融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基础

在文体旅领域,数字技术打破了物理空间限制,实现了冰雪赛事直播、文化遗产数字化、旅游服务智能化的深度融合。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文物库”项目,实现文物三维数据采集与虚拟展示,为沈阳工业遗产数字化改造提供了借鉴。沈阳市拥有新乐遗址、中国工业博物馆等文化地标,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可构建“元宇宙+工业文明”体验场景,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此外,沈阳市已出台《“数字沈阳”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3年)》和《深化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科技助力”为四大发展思路之一,提出建设智慧文旅平台、培育数字文旅企业等具体目标,为数字经济赋能提供了政策保障[1]。

二、沈阳市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数字赋能需求

(一)资源整合: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的跨越

沈阳市文体旅资源整合仍以项目合作、线路串联为主,尚未形成数据驱动的价值链闭环。例如,沈阳故宫与张氏帅府的文旅联票销售占比不足20%,用户画像数据未实现跨场景共享。数字赋能需构建“文体旅资源大脑”,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客流、消费、评价等多维度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优化产品组合与精准营销[2]。例如,可开发“沈阳文旅通”APP,整合景区、酒店、交通等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同时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融合效率。

(二)服务升级:从“功能满足”到“体验沉浸”的跃迁

沈阳市文旅服务数字化仍停留在信息查询、在线预订等基础功能层面,缺乏AR导览、虚拟角色互动等沉浸式体验。以沈阳方城文化旅游区为例,其5A级景区创建需配套建设数字孪生系统,通过虚拟导游“小方”实现历史场景重现与智能问答,提升游客停留时间与二次消费率[3]。可开发“冰雪沈阳”元宇宙平台,用户可通过VR设备体验滑雪、冰雕制作等互动项目,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沉浸式体验。

(三)产业生态:从“政府主导”到“市场驱动”的转型

沈阳市文体旅项目投资中,政府资金占比仍超过60%,社会资本参与度不足。数字赋能需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连接景区、酒店、交通等市场主体,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交易数据确权与分账,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4]。例如,可建设“沈阳文旅产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供应链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精准投资,推动产业生态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数字经济赋能沈阳市文体旅产业融合的突破路径

(一)构建“数字技术+冰雪经济”创新生态

沈阳应以十五冬赛事需求为导向,加速数字技术与冰雪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智慧场馆建设方面,可推进沈阳冰上运动中心、浑南全民健身中心的智能化改造,部署智能座椅、环境监测传感器和能耗管理系统,实现场馆运营能耗降低30%,并通过5G+8K技术实现赛事直播的沉浸式体验。在冰雪装备智造领域,依托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优势,开发智能滑雪板、VR滑雪模拟器等数字产品,打造“冰雪制造+数字服务”新业态。运用区块链技术发行十五冬数字纪念门票,结合AR技术打造“冠军之路”虚拟挑战赛,将赛事IP延伸至数字藏品、线上互动等领域,构建“赛事经济+数字经济”的复合价值链。

(二)打造“工业遗产+元宇宙”沉浸式文旅新场景

沈阳需以数字技术激活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构建虚实融合的文旅新体验。可选取沈阳铸造博物馆为试点,通过激光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复原1950年代生产场景,游客可佩戴MR眼镜体验“工人”角色,参与虚拟生产任务并解锁工业文明成就。同时,将铁西工业遗产元素转化为NFT数字文创,如发行“沈阳重型文化广场蒸汽机车头”3D模型数字藏品,通过蚂蚁链等平台实现版权确权与交易。在百度希壤等元宇宙平台搭建“沈阳工业文明元宇宙”,用户可创建虚拟化身参观数字工厂、参与工业设计大赛,并通过线下扫码获取AR导览服务,实现“线上种草、线下体验”的闭环。

(三)完善“数据要素+政策保障”支撑体系

沈阳需从数据流通与制度保障双维度构建产业融合生态,一方面,可参照上海数据交易所模式,设立东北亚文体旅数据交易中心,制定数据确权、定价、交易标准,推动景区客流数据、用户评价数据等资产化,并建立“文体旅资源大脑”实现数据共享。另一方面,出台数字文旅专项政策,对应用数字孪生、区块链技术的企业按项目投资额的20%给予补贴,单个项目最高补助500万元;支持沈阳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开设数字文旅专业,联合华为、腾讯等企业建设实训基地,年培养既懂文体旅又通数字技术的跨界人才,为产业融合提供智力支撑。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经济为沈阳市文体旅产业融合提供了技术底座、模式创新与生态重构的可能。通过“数字技术+冰雪经济”“工业遗产+元宇宙”“数据要素+政策保障”的三维赋能,沈阳有望在十五冬期间实现从“老工业基地”到“数字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跨越。这一转型不仅将提升城市能级,更将为东北振兴探索出一条以数字经济驱动产业融合的新路径。未来,需持续关注数字技术伦理、数据安全风险等问题,确保产业融合发展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李晓娣,饶美仙.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科技创新的组态路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3,41(11):2086-2097.

[2]任保平,李婧瑜.数字经济赋能我国体育产业现代化的逻辑与路径[J].体育学研究,2023,37(2):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