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结构抗震韧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张剑
身份证 510522199511106912
一、引言
地震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对房屋建筑结构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地震灾害频繁发生,众多房屋建筑因抗震性能不足而损毁,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举措。抗震韧性评估作为衡量建筑在地震作用下抵御、恢复及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其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然而,目前的抗震评估指标体系尚存在诸多不足,如指标选取不够全面、权重确定缺乏客观性等,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韧性。因此,构建一套完善的房屋建筑结构抗震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并将其有效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房屋建筑结构抗震韧性内涵与特征分析
(一)抗震韧性内涵
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韧性是指建筑在地震灾害发生前的抵御能力、灾害发生过程中的抗损能力、灾害发生后的快速恢复能力以及长期适应环境变化和提升抗震性能的能力。它涵盖了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物理性能、功能性能和社会经济性能等多个层面,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
(二)抗震韧性特征
1. 多维度性:抗震韧性涉及建筑结构、材料性能、使用功能、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2. 动态性:随着建筑使用年限的增加、周边环境的变化以及抗震技术的发展,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韧性也会发生动态变化。
3. 综合性:它是建筑在地震全周期内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不仅包括结构的承载能力,还涉及到人员疏散、功能恢复、经济损失等多个方面。
三、房屋建筑结构抗震韧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原则
1. 全面性原则:指标应涵盖影响房屋建筑结构抗震韧性的各个方面,包括结构本身、使用功能、外部环境等,确保评估的完整性。
2. 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工程经验,能够准确反映建筑结构抗震韧性的本质特征,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
3.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应具有明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数据易于获取和测量,便于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4. 独立性原则:各指标之间应尽量相互独立,避免信息重复,以提高评估效率和准确性。
(二)评估指标选取
基于上述原则,结合房屋建筑结构抗震韧性的内涵与特征,从结构性能、功能性能、社会经济性能三个层面选取评估指标。
结构性能指标
结构类型: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其抗震性能存在差异。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砌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和变形能力各不相同 。
材料强度:建筑材料的强度直接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延性,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钢材的屈服强度等。
结构完整性:包括结构构件的连接质量、裂缝情况以及结构体系的完整性等,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持整体稳定的能力。
抗震构造措施: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能够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如构造柱、圈梁的设置,墙体的拉结措施等。
功能性能指标
使用功能恢复时间:地震后建筑恢复正常使用功能所需的时间,体现了建筑在灾害后的快速恢复能力。
人员疏散效率:在地震发生时,人员能否快速、安全地疏散,关系到生命安全,是衡量建筑功能性能的重要指标。
设备设施完好率:建筑内部的水、电、气等设备设施在地震后的完好程度,直接影响建筑功能的恢复。
社会经济性能指标
直接经济损失:地震造成的建筑结构损坏、设备设施损毁等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包括因建筑停用导致的生产中断、商业损失等间接经济影响。
社会影响程度:如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因素。
(三)指标权重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首先,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将房屋建筑结构抗震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为房屋建筑结构抗震韧性评估;准则层包括结构性能、功能性能和社会经济性能三个方面;指标层为选取的具体评估指标 。然后,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对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确保权重的合理性。
四、房屋建筑结构抗震韧性综合评估模型构建
加权综合评分法通过量化各指标对建筑抗震韧性的影响,实现科学评估。在房屋建筑结构抗震韧性综合评估模型构建中,加权综合评分法是核心方法,其计算公式 R= Σ i=1nwixi,将各个评估指标与对应的权重相结合,从而得出全面且具有代表性的综合评估得分 
在实际应用中,指标评分 xi的确定需依据严谨的标准和方法。以结构类型为例,框架 - 剪力墙结构因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和延性,在抗震方面表现优异,可赋予较高评分;而老旧砌体结构由于整体性和延性较差,评分相应较低。材料强度指标则可根据检测得到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钢材屈服强度等数据,对照预先设定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对于结构完整性、抗震构造措施等指标,通过现场详细检测,依据裂缝数量、构造柱设置情况等实际状况进行评分。
指标权重 wi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该方法通过构建判断矩阵,将专家经验和知识转化为定量数据。例如,在准则层中,结构性能对建筑抗震韧性的影响相对更为关键,通过专家对结构性能、功能性能和社会经济性能两两比较打分,确定结构性能的权重相对较高。在指标层,如结构完整性对于结构性能的影响较大,其权重也会在该准则下相应提高。
依据综合评估得分R 划分房屋建筑结构抗震韧性等级,是使评估结果更具直观性和实用性的重要环节。若 R 达到较高分数段,如 90 - 100 分,判定为 “优秀”,表明建筑在地震灾害发生前具有极强的抵御能力,灾害发生过程中抗损能力出色,灾后恢复迅速,整体抗震韧性处于顶尖水平;75 - 89 分可划分为 “良好”,说明建筑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但仍存在一些可优化之处;60 - 74 分为 “一般”,意味着建筑在抗震方面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引起重视;低于 60 分则判定为 “较差”,此类建筑在地震中极易遭受严重破坏,必须尽快进行加固改造 。通过这种等级划分,能够清晰直观地反映建筑的抗震韧性水平,为后续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无论是建筑的维护、加固还是重建,都可依据该评估结果科学合理地开展工作,从而有效提升建筑在地震灾害中的安全性和韧性。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本文通过对房屋建筑结构抗震韧性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成功构建了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构建了综合评估模型。通过实际案例应用,验证了该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能够为房屋建筑抗震性能评估及加固改造提供重要参考。
(二)展望
1.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材料的应用,评估指标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建筑形式和抗震需求。
2. 进一步研究如何将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评估过程中,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
3. 加强对房屋建筑结构抗震韧性评估指标体系的推广应用,使其在实际工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以上论文围绕抗震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展开研究与实践。你对论文的结构、内容深度等方面有其他想法,或想增减研究方向,都能随时和我说。
参考文献:
[1] 邓钧天 . 浅谈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J]. 江西建材 ,2018(14):49,51.
[2] 程桢钰 , 那仁满都拉 , 布仁吉日嘎拉 , 等 . 既有钢混结构建筑群抗震韧性评估及其提升效益分析 [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2):22-27.
[3] 陈丽华 . 浅谈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9(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