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张铃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白中初级中学 350806

前言: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功能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需要在讲解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学作为德育教育开展的关键路径,就需要发挥好教书育人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从课文人物的情感选择、历史背景中的家国情怀,到写作训练中的责任意识和情感表达,语文课程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巧妙渗透德育内容,增强学生情感共鸣与道德认同,从而成为新时代社会所需人才。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价值

第一,塑造初中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初中生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内容的融合,可以为学生做好正面引导,有利于学生形成善良、诚实、勤劳等良好品质。通过不同故事与人物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情感,逐渐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二,规范初中生价值体系。如果可以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树立正确价值观。同时,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思想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树立对真善美的追求,防止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出现价值观偏差。

第三,提升初中生精神风貌。语文教学是培育精神力量的重要渠道,在课堂中融入德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关爱他人等,也能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借助历史内涵,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丰富历史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背景、人物事迹等,既能够丰富学生学习知识,又能增强学生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岳阳楼记》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北宋的社会背景与范仲淹的思想,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句所承载的理想。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或影视片段,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范仲淹的家国情怀。然后,教师可以设计“我心中的家国情怀”随笔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表达爱国精神。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又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二)借助思想感情,增强学生情感体会

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掌握,更是思想与情感的传递。初中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教学中如果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他人,还可以提高学生情感表达能力与共情能力。以《我的叔叔于勤》为例,教师就可以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吸引学生,让学生假设自己家中也有一位“请亲戚”,分析父母和自己的态度会是什么样的。然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阅读文章,以“父母对叔叔态度转变”着手,分析情感的变化。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色角度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复杂得情感,也能反映到现实生活中。

(三)开展语文竞赛,创新德育融合形式

在传统语文德育教育中,一般以文本解读为主,这种单一的形式很难引起学生参与兴趣。因此,教师就可以设计语文竞赛,通过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活动,为学生德育学习提供新的方式。通过将不同德育内容融入到竞赛题目中,学生可以在无形中接受思想的熏陶与影响,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竞赛挑战。为了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活动形式:(1)诵读接龙:学生需要背诵和德育内容相关的古诗文;(2)情境判断:通过阅读文字分析其中人物行为是否正确;(3)即兴演讲:以某一德育关键词为例,如诚信、孝顺、勇敢等,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竞赛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语文能力,更能真正认同德育理念。

结束语: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不只是语言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加强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教师就需要讲出有温度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中所表达的理、义、情。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德育教育的价值,才能在课堂上自然然融入到语言文字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在心中种下真善美的一颗种子。在未来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更加开放、温暖的课堂,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邵斗娟 .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问题及策略探究 [J]. 知识文库 ,2021,(19):154-156.

[2]马晓红.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开展的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9,(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