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特点的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模式研究
黄凡榕
南京师范大学 210097
引言
高校学生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其质量关乎党的事业发展。不同专业学生思维与知识结构有差异,传统统一的再教育模式难以满足需求。基于专业特点开展再教育,能因材施教,提升再教育效果,对优化学生党员培养、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党员政治素养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面临多元思想冲击。持续的再教育可强化其政治理论学习,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确保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保持一致。
(二)增强专业素养与服务意识
结合专业特点的再教育,能引导学生党员将专业知识与党性修养融合。理工科学生党员可在科研创新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文科学生党员能在文化传播、社会调研等活动中贡献力量。同时,促使学生党员关注社会需求,增强服务意识,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
(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高质量的再教育培养出素质过硬的学生党员,他们在校园生活各方面发挥榜样作用。在学业上带动同学共同进步,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传递正能量,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二、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现有再教育内容多为通用政治理论,未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党员特点。如对艺术专业学生党员,未结合艺术创作与传播中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教育;对医学专业学生党员,未深入探讨医疗行业中的职业道德与党性修养联系,导致教育内容与学生专业实际脱节,吸引力和实效性不足。
(二)教育方式单一
主要以集中授课、讲座等传统方式为主,形式较为单一。这种“灌输式”教育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学生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例如,在学习党的历史时,单纯讲解历史事件,未组织学生党员参与红色文化实践活动,难以让学生党员深刻理解党的精神内涵,限制了再教育效果。
(三)教育评估体系不完善
再教育效果评估多以理论考试成绩、参加活动次数等为指标,无法全面准确衡量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提升情况。对学生党员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评估不足,不能及时反馈再教育成效,难以针对性调整教育策略,影响再教育质量提升。
三、基于专业特点的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一)设计个性化教育内容
人文社科类专业:结合专业课程,如新闻学专业,在再教育中融入新闻伦理与党性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在新闻报道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法学专业学生党员,加强法治观念与党性原则教育,培养其在法律工作中维护公平正义、坚守党性的意识。
理工科专业: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党员,开展网络安全与党性教育,使其在互联网领域坚守党性原则,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党员,结合科研创新项目,培养其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党性品质,推动专业技术进步。
艺术类专业:以音乐、美术专业为例,在再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艺术创作与传播教育,鼓励学生党员通过艺术作品弘扬党的精神,传播正能量,提升文化自信与党性修养。
(二)采用多样化教育方式
案例教学:收集不同专业领域学生党员的优秀事迹和反面案例,在再教育中进行分析讨论。如医学专业选取在抗疫中表现突出的党员医生案例,引导学生党员学习其敬业精神和担当意识。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党员参与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师范类专业学生党员可参与支教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增强服务意识和党性修养;环
境科学专业学生党员参与环保公益项目,将专业知识用于环保实践,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平台,开发线上再教育课程资源,如微党课,供学生党员自主学习。同时,结合线下主题党日活动、小组讨论等,促进学生党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三)完善教育评估体系
建立多元化评估指标:除政治理论知识考核外,增加专业学习成绩、社会实践表现、群众评价等指标。如考察理工科学生党员在科研项目中的贡献、人文社科类学生党员在专业实习中的职业操守,全面评估学生党员综合素质。
定期开展评估反馈:每学期对学生党员再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学生党员和教育工作者。根据反馈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党员进行表彰,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党员进行针对性帮扶。
四、基于专业特点的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模式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某高校为提升学生党员再教育质量,基于专业特点开展再教育模式改革试点。选取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党员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适合不同专业的再教育模式,提高再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实施过程
教育内容设计: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再教育内容。如经济管理专业,增加经济领域政策解读、商业道德与党性教育内容;生物科学专业,结合生物实验安全、科研诚信等方面开展党性教育。
教育方式运用: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党员观看经济领域违法案例视频并讨论,参与企业调研实践活动,同时利用线上学习平台进行日常学习交流。
评估体系建立:构建多元化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考量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实践表现、专业成绩等。每学期末进行评估,向学生党员和教师反馈结果。
(三)实施效果
参与试点的学生党员在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在专业学习上,多数学生党员成绩进步明显,在科研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专业相关活动,获得社会好评。同时,学生党员在校园中更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了周围同学共同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专业特点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模式,能有效解决传统再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党员综合素质。高校应重视并不断完善该模式,使学生党员在再教育中实现政治素养与专业素养共同提升,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华.高校学生党员分类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5):33-35.
[2]陈强.基于专业特色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30):105-108.
[3]孙悦.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20(08):120-123.
作者简介:黄凡榕,出生年月:1993 年 3 月,性别:女,名族:汉,籍贯:江苏扬中,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2024 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互联网 + ,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机制探析”,编号:2024SJSZ0096; 2023—2025 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基于专业特点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研究——以法学专业为例”,编号:DS2023B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