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AI 与手机协同的铁路客运站专用智能导盲棍应用研究
王剑宇 姜永奕 郑苇桐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市 300240
一、引言
铁路客运站环境复杂,动态人流、自动设备、空间变化等因素给视障人士出行带来极大挑战。传统基于超声波的智能导盲棍虽能检测障碍物,但在复杂场景下存在动态目标识别不足、环境语义理解缺失等问题。随着智能手机算力的快速提升与 A I 技术的成熟,通过蓝牙连接将导盲棍与手机协同,调用手机GPU/AI 芯片算力,并结合定制 A I 算法,可显著增强导盲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本文提出的新型智能导盲棍,通过“硬件感知 + 手机算力 + A I 决策”的模式,实现铁路客运站场景下的精准导航与安全辅助。
二、系统架构与核心技术
2.1 系统总体架构
新型智能导盲棍由硬件感知层、手机协同层和 A I 应用层构成:
- 硬件感知层:以超声波传感器为核心,配合微型摄像头(可选配)采集环境数据;
- 手机协同层:通过蓝牙 5.0 与手机建立低延迟连接,将传感器数据传输至手机,并接收手机的控制指令;
- AI 应用层:基于手机运行定制AI 软件,实现障碍物识别、路径规划、语音交互等功能。
2.2 蓝牙互联与手机算力调用
采用蓝牙低功耗(BLE)技术实现导盲棍与手机的稳定连接,数据传输延迟低于 50ms。利用手机的高性能 CPU(如骁龙 8 系列)、GPU(如Adreno 系列)或 NPU(如苹果 A 系列神经引擎),运行轻量化 AI 模型,避免导盲棍硬件因算力不足导致的性能瓶颈。同时,通过手机电池为系统供电,延长设备续航时间。
2.3 智能 AI 算法
- 多模态感知融合:融合超声波距离数据与摄像头图像信息(若配备),通过 AI 算法识别铁路客运站内的动态行人、自动检票闸机、扶梯边缘、列车车门等目标;
- 语义地图构建:基于历史数据与实时感知信息,构建铁路客运站的语义地图,标注安全通道、检票口、卫生间等关键设施位置;
- 动态路径规划:结合站内人流密度、列车时刻表等信息,通过强化学习算法规划最优通行路径,避开拥挤区域;
- 语音交互系统: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支持语音查询(如“最近的检票口在哪”),并通过语音实时播报导航指令。
三、铁路客运站场景定制化功能
3.1 复杂设施智能识别
通过训练 YOLO 或 Transformer 等轻量化目标检测模型,识别铁路客运站内的特殊设施:
- 自动检票闸机:检测闸机位置与开合状态,提示视障人士安全通过;
- 扶梯与楼梯:结合超声波高度检测与图像边缘识别,区分扶梯运行方向与台阶位置;
- 列车车门与站台缝隙:利用超声波阵列感知站台与列车的相对位置,防止踏空。
3.2 动态人流实时预警
基于手机摄像头的视频流,通过光流算法与目标跟踪模型,实时监测周围行人运动轨迹。当检测到快速接近的行人或障碍物时,导盲棍以高频振动 + 语音提示双重方式预警,帮助视障人士及时避让。
3.3 个性化出行辅助
内置定制软件支持用户自定义设置:
- 振动模式:根据敏感度调整振动强度与频率;
- 语音偏好:选择方言播报或语音助手类型;
- 智能提醒:结合列车时刻表,提前提醒检票、登车等关键节点。
四、实验测试与效果分析
4.1 实验环境与方法
在某大型铁路客运站开展实测,对比传统超声波导盲棍与新型智能导盲棍:
- 硬件:导盲棍搭载 HC-SR04 超声波传感器与 OV2640 微型摄像头,
手机为 iPhone 14(A15 芯片);
- 算法:采用YOLOv5s 目标检测模型与
路径规划算法;
- 测试场景:模拟购票、候车、检票、登车全流程,记录障碍物识别准确率、路径规划耗时、用户满意度等指标。
4.2 实验结果
表格
指标 传统导盲棍 新型智能导盲棍
动态障碍物识别率 6 8 % 9 2 %
路径规划平均耗时 120s 72s
用户安全感知评分 3.2/5 4.6/5
测试显示,新型导盲棍在复杂场景下的障碍物识别能力显著提升,结合 A I 路径规划可减少视障人士 40 % 的寻路时间。用户反馈语音导航与实时预警功能有效降低了出行焦虑。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提出的基于手机算力与 AI 的智能导盲棍,为铁路客运站场景下的视障出行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通过蓝牙互联与定制 A I 算法,实现了从“被动避障”到“主动导航”的升级。未来研究将聚焦于:
优化 A I 模型轻量化部署,降低手机能耗;
整合铁路客运站的实时数据(如列车晚点信息),实现更精准的出行预测;
探索AR 技术与导盲系统的融合,为视障人士提供更直观的环境反馈
该技术有望推动公共交通领域无障碍服务的智能化发展,助力视障群体融入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