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提升

作者

刘加帅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第二中学 663416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创新能力培养关乎学生未来科技素养与逻辑思维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侧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动探究与创新实践,导致数学思维僵化。探究式教学以" 问题导向-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反思评价 " 为核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通过真实情境与开放任务激发创新潜能。本文旨在系统探讨探究式教学对数学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并提出可落地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培育创新思维萌芽

探究式教学需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将抽象数学问题转化为可感知的认知冲突。教师可通过生活化问题、数学史故事、跨学科项目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数学规律。例如,在 " 勾股定理 " 教学中,教师可呈现古埃及测量土地的场景,提出 " 如何用绳结验证直角三角形 " 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情境创设需遵循 " 低门槛 - 高挑战 " 原则,即问题起点贴近学生认知水平,但解决路径需创新突破。如 " 最短路径问题 " 中,教师可先展示 " 两点间线段最短 " 的直观结论,再提出 " 蚂蚁在立方体表面爬行 " 的复杂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空间想象与逻辑推理解决问题。此过程不仅深化数学理解,更培养其多角度思考能力。情境设计需融入数学文化元素,如 " 黄金分割 " 与艺术美学的关联、" 斐波那契数列 " 在自然现象中的应用,通过文化浸润提升数学素养。例如,在 " 二次函数 " 教学中,教师可引入 " 抛物线型拱桥 " 的工程案例,结合建筑力学知识设计探究任务,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悟数学价值。情境教学需注重动态生成,教师需根据学生反馈灵活调整问题难度与探究方向。例如,在 " 概率统计" 教学中,教师可组织 " 掷骰子实验 ",通过实时数据记录与统计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随机现象中的规律性,培养其数据意识与批判思维。

二、小组协作深化探究过程,强化创新实践能力

小组协作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环节,通过分工合作实现思维碰撞与知识共享。教师需根据学生数学基础、性格特征等因素合理分组,确保异质互补。例如,在 " 几何变换 " 教学中,教师可安排 " 图形旋转设计 " 任务,要求小组分工完成设计草图、计算角度、制作模型等环节,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协作过程需设计阶梯式任务,从模仿性探究到创新性挑战逐步递进。如" 函数应用" 教学中,教师可先提供" 温度变化模型" 的范例,再要求小组自主设计 " 人口增长模型 ",最后引导其对比不同模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培养其模型构建与评估能力。协作中需融入 " 试错 - 反思 "机制,鼓励学生尝试错误方案并分析原因。例如,在 " 方程组求解 " 教学中,教师可故意设置错误数据或步骤,引导小组通过纠错过程深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此过程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为创新实践奠定基础。协作成果需以 " 项目式展示 " 呈现,如制作数学手抄报、录制微课视频、设计数学游戏等。例如,在 " 概率统计 " 教学中,小组可设计 " 掷骰子游戏 ",通过实验数据与理论概率的对比分析,培养其数学建模与验证能力。协作评价需建立" 过程性指标",如参与度、贡献度、创新性等。教师可通过" 探究日志" 记录学生思维轨迹,通过" 同伴互评" 促进反思,形成" 评价- 改进- 再评价" 的良性循环。如,在" 空间向量" 项目协作中,系统自动统计成员发言频次、资源贡献量及观点采纳率,生成个性化改进建议。需构建" 跨组互评" 体系,打破小组壁垒促进校际或班级间思维交融。例如,在 " 数学建模竞赛 " 中,不同小组可互相评审对方 " 最优路径规划" 方案,通过 " 红蓝对抗 " 模式提出批判性反馈,在观点交锋中拓展认知边界。此过程不仅强化模型优化能力,更培养其学术交流素养。应建立 "成果迭代 " 机制,要求小组根据评价反馈持续优化探究成果。如 " 概率统计 " 项目组需在首轮 " 抽样调查 " 后,结合 " 同伴评审 " 中关于样本代表性的质疑,重新设计抽样方案并验证改进效果,形成 " 实践 - 反思 - 再实践 " 的螺旋上升模式。需将协作能力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置 " 团队协作星级 " 认证制度。通过 " 任务完成度 "" 创新贡献 "" 冲突解决 " 等维度量化评估,颁发 " 黄金搭档 "" 创新先锋 " 等特色称号,将协作表现与评优评先挂钩,激发持续参与动力。

三、多元评价拓展探究维度,构建创新成长生态

多元评价需突破" 唯分数论",建立" 知识- 能力- 素养" 三维体系。例如,在 " 空间几何 " 教学中,教师可设计 " 解题速度 - 模型构建 - 空间想象 " 三维度评价,通过 "3D 打印作品展示 "" 虚拟现实实验 " 等手段,直观呈现学生能力发展。评价需融入 " 形成性评估 ",通过课堂观察、即时反馈、成长档案等方式记录学生探究过程。例如,在 " 函数图像 " 教学中,教师可记录学生 " 从数据收集到图像绘制 " 的完整探究路径,分析其思维障碍与突破点,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评价需引入" 跨学科元素",如将数学探究与物理实验、艺术创作结合。例如,在" 统计图表" 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小组用统计数据创作 " 数学漫画 ",通过艺术表达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培养其综合素养。评价需建立 " 反馈 - 改进 " 机制,如定期举办 " 探究成果展 ",通过海报展示、数学辩论等形式,促进学生交流与反思。例如,在 " 几何证明 " 教学中,教师可组织 " 证明思路辩论赛 ",通过观点碰撞深化对数学逻辑的理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协作、多元评价三大路径,构建了 " 激发 - 深化 - 拓展 " 的创新培养链条。情境创设唤醒探究动机,小组协作强化实践体验,多元评价保障持续发展,三者形成闭环生态。

参考文献:

[1] 马玲 , 虞赟 . 基于 T-SEDA 编码系统的师生课堂对话研究——以一节初中数学习题课为例 [J]. 上海教师 , 2025, (01): 184-192.

[2] 李晓华. 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的构建与实践策略[J]. 华夏教师,2025, (06): 106-108.

[3] 吕上. 分层递进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华夏教师,2025, (05): 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