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明末时期西方人记录肇庆的外文资料研究

作者

吴秀兰

湖南工学院

明末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人来到他们梦寐以求的东方。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当时西方人踏上中国内陆的第一站就是肇庆,肇庆也就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起源地。罗明坚(Michael Ruggieri. S.J)、利玛窦(Mathew Ricci)等成为了首批进入肇庆的西方代表人物。从此,肇庆的历史发展也就有了全球坐标,其名字也多次出现在外国的文献资料中,外文名字有拉丁文、葡萄牙语、英语等,例如 Xanquin、Chaoking、Shiuhing 等。1

一、西方地图上记录肇庆的外文资料

新航路的开辟直接推动了西方地图绘制的变革,这一时期西方航海家绘制了许多亚洲、中国地图。1584 年葡萄牙人巴尔布达用罗马字绘制的《中国新图》是西方历史上绘制的第一幅单幅中国地图。2 该图明确地标识了广东(CANTAM),以及广州(Canton),位于肇庆这个地方没有明确地标识出来。随着新航路的发展,肇庆很快用起了西方人注意,1582 年乔装打扮成天竺国僧人的意大利人罗明坚来到肇庆。为了使欧洲人能够了解中国,罗明坚在 1606 年编绘了一部拉丁文《中国地图集》。该地图集共有地图 28 幅,有文字说明 37页,详细介绍了明代中国的南北 2 个直隶省和 13 个行省,内容地理信息外,还涉及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结构,各地驻军情况,各地物产等政经信息。在罗明坚的《中国地图集》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肇庆府。他把肇庆用拉丁文拼写为Sciauchin,这是西方第一次明确标明肇庆名称的地图,也是西方第一次用拉丁文拼写肇庆地名。在整个地图中,虽然罗明坚把肇庆列为广东省第六府,但是只有两处是用大的城堡来表示,一个是广州,一个是肇庆,说明当时肇庆和广州是广东省最大的城市,非常重要。对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以及基本情况,他介绍道:“肇庆位于省西55,000 步处,北纬23 度。两广总督驻扎于此。总督,本地人称作‘都堂’”。罗明坚还特意介绍耶稣会士在肇庆的居留情况,耶稣会神甫获得一所住房与一所教堂,肇庆成为了“耶稣会神甫最早居留地”。在《中国地图集》中,罗明坚还介绍了距离澳门的距离以及肇庆府的境界,并详细地介绍了到达这些境界的距离:从澳门至肇庆府需要 113 日,从肇庆往东到广州府 55,000 步,往西至广西府梧州 100,000 步,往南至高州 67,000 步,往北至清远 68,000 步,自府治至京师 1,850,000 步。3

1655 年,意大利人卫匡国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布拉厄地图出版社出版了拉丁文版的《中国新图集》。在这本新地图集中,卫匡国明确地把肇庆标识为 Chaoking,这与罗明坚标识的完全不同,这是西方较早用粤语方言拼写的肇庆地名,对后来西方地图中关于肇庆的地名注记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非常详细地介绍了肇庆,首先是地理位置重要,是连接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咽喉城市,和交汇之处。肇庆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自然景观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有许多美丽树木,例如香树林,像木等木材,许多野生的孔雀,鼎湖山(Ting )的端砚,这座城市是花园城市。当然他还介绍了所辖的 11 个州县情况:肇庆(Chaoking)、四会(Suhoei)、新兴(Xinxing)、阳春(Yangchun)、阳江(Yangkiang)、高明(Caoming)、恩平(Genping)、德庆(Teking)、广宁(Quangning)、封开(Fuchuen)、开平(Caikien)。对于肇庆所辖十一个县的自然风光,卫匡国着重介绍了新兴的天露山(Tienlu)、阳江的海陵岛(Hailing 或Locheu) 和德庆的高粱山(Caoleang)。卫匡国除了介绍肇庆的自然风光外,对人文社会景观也没有落下。例如,他对肇庆这个名字进行了历史的考察,他说:肇庆府古代属于“百越”,在秦朝属于南海郡,在汉朝设置高要县,在隋唐设置端州,而肇庆府这个名称是宋朝才命名的4

纵观欧洲近代以来被描绘在西方地图里的肇庆,我们就会发现随着中西交流的深入,肇庆的国际形象逐渐由模糊走向清晰。

二、利玛窦记录肇庆的外文资料

1583 年意大利人利玛窦进入肇庆,1589 年离开肇庆到达韶州。在晚年的时候,他感到余日无多,便开始把他在中国传教的经历撰写下来,这个记录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利玛窦中国札记》(或称笔记、纪行、手稿、日记、记录、记事)这一著名历史文献的由来。此书是研究明代中西交通史、耶稣会入华传教史,乃至研究明史都是颇有史料价值的。在肇庆的六年时间里(1583 年 9 月 10 日至 1589 年 8 月 19 日)是利玛窦、罗明坚一行建构肇庆形象、了解中国的重要阶段。《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详细地记述了罗明坚、利玛窦在肇庆的基本活动情况。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详细描述了肇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兼控水陆,襟带广西”。它记录了中国人喜欢送礼和收礼的习俗,认为礼物是表达人们彼此之间友谊的良好手段,中国人天圆地方的世界观,以及中国人对待外国人的态度。对于肇庆社会文化的静态与动态各方面记录的信息,在获得肇庆居留权之前,所著内容集中于对肇庆自然与人文概况的介绍,而在获得居留地深入肇庆布道生活之后,对肇庆官僚制度层面、社会经济生活、日常生产与生活等状貌进行渲染和描画。5 这些传教士在肇庆的活动,是外国人进入中国的早期尝试,反映了外国人对进入中国的乐观态度以及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对策。这些活动给后来外国人提供了不少了情报和重要的参考。一方面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来讲,在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的过程中,利玛窦是一位最具代表性的传教士之一。他在中国二十八年传教岁月中,取得了丰富的传教成果。这些传教成果不仅仅被后来的天主教传教士奉为圭璧,而且对于在近代中国严重缺乏传教经验的新教传教士(尤其是自由派传教士)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利玛窦被新教传教士誉为“教会事业的天才创建者”。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这些记载明末时期肇庆的外文文献既是世界史进入中国,也是中国融入世界历史的重要见证,不应为学术界所遗忘,应当充分利用起来加以研究,为当代中国走向世界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2010 年。

[2] 黄时鉴:《巴尔布达 < 中国新图 > 的刊本、图形和内容》,《中国测绘》2009 年第 6 期。

[3]Michele Ruggieri: Atlante della Cina di Michele Ruggieri, S.I.(《 大 明 国 图志——罗明坚中国地图集》),金国平译,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出版,2013 年。

[4]Martino Martini S.J. Opeara Omnia Trento:Universita di Trento,1998.

[5] 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2010 年。

作者简介:吴秀兰,法学硕士,图书馆工作人员,研究方向:阅读推广、近代历史文献学研究。

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西方文献记录的近代中国研究”(HQ22001)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