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情境创设策略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李加丽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第二中学 663416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关键目标之一。物理学科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学生常因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和原理而影响学习效果,进而阻碍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机会,难以将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有效教学方法,能将抽象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本文将深入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情境创设策略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作用。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以生活之钥启物理之门
将日常生活与物理知识相结合,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方法。这种策略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的实用价值和乐趣,从而点燃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并增强他们观察生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技能。物理知识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发现并利用这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造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以“摩擦力”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比如行走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汽车刹车时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等。通过提出问题,如“为什么鞋底需要有花纹”和“汽车为何能通过刹车停止”,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初步理解摩擦力的存在及其作用。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例如使用不同粗糙度的木板让小车滑行,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让学生亲自感受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度之间的联系。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还能提升观察生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例如,在讲解“压强”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书包带要宽一些”以及“为什么骆驼能在沙漠中轻松行走”等问题,促使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创设实验化情境,以实验之桥架知识之梁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实验化情境是关键的教学策略。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接体验物理过程,观察现象,从而掌握知识,同时锻炼动手、观察、分析和创新等多方面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技巧。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实验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实验情境的构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以“光的折射”为例,教师可安排“水中筷子弯曲”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筷子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差异,并思考折射的原理。进一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比如调整入射角度,观察折射角度的变化,并通过实验数据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实验化情境的创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还能促进科学思维和探究技能的发展。在实验中,学生需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这些活动有助于提升观察力、分析力和逻辑思维。实验中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要求学生灵活应对,从而锻炼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中,学生可能面临成像模糊或位置不准确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案,通过这一过程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实验化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当学生亲自操作实验,目睹物理现象时,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例如,在“探究浮力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中,学生通过改变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等条件,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从而深刻理解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这种基于实验的学习体验,比起单纯的理论讲授,更能使知识牢固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创设问题化情境,以问题之矢射思维之靶
问题化情境创设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的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化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样”,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教师通过演示“小车从斜面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粗糙程度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让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问题化情境创设不仅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问题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解“电路故障分析”时,教师可设置一些电路故障情境,如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等,让学生分析故障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问题化情境创设还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创设生活化情境能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设实验化情境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过程,获取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创设问题化情境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蕊芬 .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4, 44 (32): 53-56.
[2] 何祥中 . 基于 PBL 模式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 [J]. 教育观察 , 2024, 13 (23): 98-100.
[3] 江薇 . 指向思维进阶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以“电热器 电流的热效应”教学为例 [J]. 物理教学 , 2024, 46 (03): 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