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牛素萍
兰州市中山小学
摘要:本文探讨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从发现生活中数学元素培养思维能力、创设生活化数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联结数学知识与现实应用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隐藏数学知识,教师可设计符合儿童认知特点情境教学活动,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文章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活情境;数学思维;问题解决
引言:小学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讲解与题海训练,而应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生活情境,引导他们在具体实际环境中感知理解数学概念,发现数学规律。生活情境作为数学教学重要资源,能够有效消除学生对数学学科恐惧心理,建立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提高学习兴趣。本文从三个维度阐释如何将生活情境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旨在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实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发现生活处处有数学,小学阶段正是培养数学思维关键期,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素材,构建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立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通过观察日常事物形状可引出几何图形概念;购物场景可学习运算技巧;公共交通可引导发现数字规律;自然景观可理解对称美;家庭烹饪可学习计量单位转换。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更培养了观察力、抽象思维、推理能力与创新精神,使数学学习超越机械记忆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与思考过程。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需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励学生思考现象背后数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与应用意识。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巧妙利用生活中均等分割情境激发学生对分数概念理解。课前引导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平均分配现象:月饼分切、披萨均分、蛋糕划分等。课堂上,教师可带来一个完整苹果,提问:四名同学平分一个苹果,每人应得多少?引导学生发现每人应得四分之一。随后出示橙子、梨等不同水果,讨论五等分、六等分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分数表示整体均分后每份大小。教师还可组织分享零食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将巧克力、饼干等食物平均分配,感受分数实际意义。通过折纸活动,引导学生将正方形纸张折叠成不同均等部分,标注几分之一,建立分数与图形表示联系。这些生活情境使抽象分数概念具体化,学生通过实物操作、视觉感知、亲身体验等多种方式,建构分数初步认识,为后续分数运算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情
有效的数学情境应具备真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三大特征,既要源于现实生活又要激发探究欲望。情境创设可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实物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故事情境引发情感共鸣;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角色扮演增强代入感;模拟场景还原真实环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选择适当形式,如分数教学适合实物分割,几何教学适合折纸拼图,统计教学适合调查活动,计算教学适合购物情境。优质数学情境能够自然引入数学问题,使学习过程富有意义,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形成积极情感体验,激发持久学习动力,同时促进数学知识内化,建立知识间联系,形成系统认知结构。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教学为例,教师可巧妙设计超市购物情境引入计算需求。课堂伊始,教师可展示超市海报,呈现不同商品价格:铅笔盒23元、故事书16元、水彩笔28元等,提问:如果购买3个铅笔盒需要多少钱?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通过创设购物清单计算总价情境,自然引出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需求。教师还可组织班级小超市模拟活动,布置货架展示各类学习用品,标注单价,学生分组扮演顾客与营业员角色,顾客选购多件同价商品,营业员负责计算金额并检验正确性。教师巧妙设置商品单价为两位数,购买数量为一位数,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反复练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不同计算策略:笔算竖式、口算分解、估算等,比较各种方法优缺点。这种情境教学使抽象计算过程具体化,学生在模拟购物中自然习得乘法计算技能,既理解了算法原理,又体会到数学实用价值,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联结数学知识与现实应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创新型人才逐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实用型创新人才。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价值与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基于真实情境数学应用题,问题情境应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实际意义。比如根据家庭用水电费单计算节约资源方案;设计合理购物清单控制预算;测量绘制校园平面图;计算班级植物生长数据等。这类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综合运用多种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思维与多角度分析能力。开展跨学科项目学习,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解决综合性问题。比如,与科学课结合开展校园气象站项目,收集记录天气数据并分析;与美术课结合探索几何图形艺术创作;与体育课结合统计分析运动数据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在各领域应用价值。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学习,将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社会问题。比如调查社区老年人出行需求设计便利设施;为社区活动设计海报并计算材料成本;帮助社区店铺进行简单账目统计等。这不仅应用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通过以上方式学生能够建立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形成迁移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师评价也应关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与策略,而非仅关注计算结果正确与否。
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元素、创设生活化数学情境、联结数学知识与现实应用,可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且富有意义。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升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应不断积累生活素材,创新教学设计,构建开放包容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促进全面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武海波. 浅谈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 中外交流,2021,28(11):1130.
[2] 张余伟. 论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 中外交流,2021,28(2):1596.
[3] 李永忠. 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 魅力中国,2019(39):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