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

作者

泽旺卓玛

西藏那曲市比如县茶曲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 西藏那曲市 852300

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提出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论断 [1]。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活动既是传承非遗技艺、延续文化根脉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平台。西藏等边疆民族地区拥有唐卡、藏绣、格萨尔王史诗等璀璨文化遗产,以及藏历新年、望果节等独特节庆习俗,但在现代化浪潮中,基层文化活动普遍面临年轻群体参与度低、传统技艺传承乏力、资源整合效能不足等问题。如何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成为基层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民族地区基层文化服务实践,探索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路径,旨在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借鉴。

一、内容创新,传统基因与时代主题的双向激活

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同频共振。西藏地区拥有唐卡绘制、藏绣、格萨尔王史诗等丰富非遗资源,以及藏历新年、望果节等传统节庆。创新实践中,可将《格萨尔王》史诗片段改编为说唱音乐,融入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时代主题,通过农牧民文艺队编排成情景剧《牧歌新章》,在乡村巡演中传递产业发展新貌。同时,提炼各民族共通的文化元素,如对自然的敬畏(藏族“山神”文化与其他民族自然崇拜的共通性)、家庭伦理观念等,设计“中华民族文化共享日”活动,组织不同民族群众共学藏棋、共唱传统民歌,促进跨民族文化理解与认同。

二、形式革新,科技赋能与场景延伸的立体突破

科技手段与场景创新为文化活动注入新活力。一方面,搭建“云端文化驿站”平台,利用VR 技术全景展示藏式建筑营造技艺、藏香制作流程,面向农牧民子女开设线上非遗体验课,通过直播互动指导青少年完成简易唐卡绘制。另一方面,拓展文化活动空间场景:在游牧聚集区设置“移动文化帐篷”,配备投影仪、电子书阅读器等设备,定期播放民族题材电影、推送数字化文化资源;结合当地生态旅游线路,开发“非遗工坊体验游”,让游客参与藏绣香囊制作、藏式面点烘焙,将文化活动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旅游产品。此外,在传统节庆(如望果节)采用“直播 + 短视频”传播模式,邀请农牧民担任“文化主播”,实时分享节日仪式、锅庄舞表演,同步发起“云端学跳弦子舞”挑战,吸引年轻群体通过短视频平台跟练传播。

三、机制协同,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享模式

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并推动其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群众文化活动创新需要政府、民间力量、群众个体的协同发力。基层文化部门可牵头建立“文化创新项目库”,通过公开征集、评审的方式支持民间文艺团体申报特色项目,如资助牧民自发组建的“马背文艺队”编排现代藏戏《草原新传》,并提供演出设备与宣传推广支持。推行“非遗传承人 + 青年创客”结对机制,邀请唐卡画师、藏医传承人开设“传习工坊”,指导返乡青年通过短视频记录技艺细节,培育“数字传承人”。同时,建立“需求—供给”动态响应机制,通过入户走访、牧场院坝会收集群众需求,例如针对农牧民技能提升需求,设计“养殖技术培训 + 传统歌舞教学”融合活动,在传授科学养殖知识的间隙,组织老艺人教唱牧歌,实现实用技能与文化娱乐的有机结合。

四、实践成效

创新实践使西藏地区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多维度提升,青少年及跨民族群体参与度显著提高,农牧民积极参与文化创作与传播,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格局;借助“云端文化驿站”“移动文化帐篷”等科技手段和场景创新,非遗文化传播渠道拓宽,触达人群更广;“非遗 + 旅游”模式带动传统村落发展,藏绣文创、体验游等产品激活文化资源经济价值,助力乡村产业;政府、民间团体、群众协同机制不断完善,基层文化治理效能有效提升。

五、现存挑战

当前创新实践面临诸多瓶颈,基层文化工作者数字技能不足,制约“云端”文化活动深入开展,青年创客对传统技艺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实现文化与数字表达融合;区域内文化 IP 开发同质化问题突出,非遗旅游、文创产品类型重复率高,核心文化元素未转化为高辨识度IP,产品难以吸引年轻群体;边疆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缺乏系统性整合,跨区域协同机制缺失,难以形成“大文化圈”协同效应;部分文化活动供给与群众需求存在错位,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不够紧密,参与率和群众获得感有待提升。

六、优化路径与创新价值

针对挑战需采取多方面措施:实施“文化 + 科技”人才双育工程,培养“数字传承人”并扶持青年创客开发创新产品;构建 I P 差异化开发体系,成立孵化中心,聚焦独特文化元素开发多元产品,推动“一县一品”发展;打造跨区域文化共同体,联动周边地区制定协同规划,设计跨区域文化线路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深化需求导向的动态机制,利用大数据采集系统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现实用功能与文化表达结合。这些创新路径在实践中彰显多重价值:在文化认同上,提炼共通文化元素,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在传播效能上,科技手段打破地理阻隔,构建传统技艺现代传播体系;在社会治理上,多元协同机制提升基层文化治理效能,为民族地区治理提供文化支撑。

结语

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深度对话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西藏等地实践表明,当非遗技艺与科技手段、时代主题结合,古老文化可实现从“静态传承”到“动态生长”的蜕变,文化认同也在多民族参与的活动中深化。未来需以文化自觉厚植根基,挖掘非遗普适价值;以科技赋能延伸传播边界,重构文化体验场景;以开放协同拓展格局,推动边疆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结,彰显民族文化时代价值。群众文化活动如纽带连接文脉与复兴梦想,唯有让各民族文化特色成为中华文化独特风景、让活动成为交往交流交融场景,才能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纽带,绘就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绚烂画卷,这是基层文化创新使命与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陈晓. 民族地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研究的现状、特点及展望——基于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视角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5,24(05):63-66.

[2] 李翠鸾. 关于对民族地区群众文化需求和发展方向问题的思考——以贵州锦屏为例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0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