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械臂在空调产线发卡管自动下件上的应用前景

作者

孟美丽

河南省商务中等职业学校

摘要: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海尔空调生产线对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提出更高需求。在空调生产中,“发卡管自动下件”是空调换热器生产环节的关键工序,原有人工下件存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因腐蚀性和毒性影响操作人员健康、定位精度依赖经验等问题。项目目标是通过研发自动化下件设备,实现发卡管从生产线到缓存区/周转区的精准、高效转移,提升生产效率20%以上,降低人工干预误差。

关键词:自动化、高效、精准、优化成本

引言:在空调制造领域,发卡管(如空调管路连接件、卡扣件等)的自动下件是产线自动化升级的关键环节。机械臂凭借其高精度、高效率与柔性化作业能力,已成为该环节的核心装备。以下从技术原理、应用场景、核心优势、典型案例及未来趋势五个维度,详细阐述机械臂在空调产线发卡管自动下件中的创新应用。

一、发卡管下件现状

采用两侧L弯漏斗式拼接接料,生产的产品自由落体到漏斗进行收集,到一定数量后统计采用人工抱在工装车内运输;存在问题,生产过程中离不开人员,产品收集杂乱需要人员整理;产品下落时表面无法避免出现砸痕、凹瘪、桔皮状、擦伤、裂纹等缺陷;转移时采用人工,不能实现自动化模式。

二、机械臂在空调产线发卡管下件上设想

机械臂在空调产线发卡管自动下件上的应用前景呈现出多维度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趋势,结合行业实践与前沿技术,其发展潜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技术升级驱动精准化与柔性化

1. 高精度视觉引导与自适应控制

视觉系统与机械臂的深度融合成为关键技术突破点。例如,武汉美的暖通工厂通过AI视觉检测系统实现压缩机搬运节拍控制在10秒内,未来,3D视觉技术将进一步提升对复杂形状发卡管的识别精度,结合力觉反馈实时调整抓取姿态,解决传统人工下件的位置偏差问题。

2. 协作机器人与多机协同作业

协作机器人的引入显著提升产线灵活性。大金空调通过节卡协作机器人实现绝缘检测、热交换器检漏等多任务集成,其高精度和平稳运动特性保证了检测一致性。未来,多机械臂协同系统将实现从弯管、成型到下件的全流程联动,通过中控系统优化路径规划,减少设备等待时间。

3. AI算法与动态路径优化

AI技术推动机械臂从“程序执行”向“自主决策”升级。通过零样本感知技术,使机械臂在无预训练数据的情况下快速适应新环境,结合CUDA加速库实现路径规划效率提升30%以上。这种技术迁移到空调产线后,可动态调整发卡管下件路径,适应多规格产品的柔性生产需求。

(二)行业需求与政策环境双重驱动

1. 头部企业智能化转型示范效应

格力、美的等企业的智能产线实践已形成标杆效应。通过5G+AI技术实现15秒下线一台空调,出口订单同比增长50%;自动化率达67%,8秒下线一台空调,同时实现零碳排放。这些验证了机械臂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方面的显著价值,推动行业加速跟进。

2. 政策支持与补贴激励

中国“智能制造2025”政策明确鼓励工业机器人应用,此外,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技改资金等方式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进一步降低机械臂部署门槛。

3.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机械臂的应用契合环保趋势。通过光伏覆盖和智能水循环系统实现“零废工厂”,通过机械臂优化喷涂工艺,减少涂料浪费20%以上。未来,机械臂与节能型伺服电机、轻量化材料结合,将进一步降低产线能耗。

(三)采用机械臂多技术融合实现精准操控

(一)视觉识别与定位技术

机械臂通过集成3D视觉传感器,对发卡管进行非接触式扫描,获取其形状、角度及空间坐标信息。结合AI算法,系统可实时补偿物料摆放偏差,定位精度达±0.1mm,确保抓取成功率超99.9%。例如,格力电器采用多目视觉系统,可同时识别多种规格发卡管,切换时间仅需0.5秒。

(二)柔性夹爪与力控技术

针对发卡管材质多样的特点,机械臂配备气动或电动柔性夹爪,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反馈夹持力度,避免管件变形或滑脱。部分高端机型采用仿生手指设计,可自适应不同曲率管件,夹持力控制精度达±0.5N。

(三)路径规划与避障算法

基于实时传感器数据,机械臂采用动态路径规划算法,自动规避产线上的其他设备或物料,确保与传送带、检测工位等协同作业。

(四)虚拟仿真模拟真实场景

机械臂虚拟仿真生产场景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传统“试错式开发”转变为“预测式设计”,在生产成本、效率、安全、创新四个维度实现突破,成为智能制造升级的关键技术支撑。随着AI、数字孪生和云计算的发展,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展至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经济效益与产业生态协同发展

(一)成本优化与效率提升

机械臂的规模化应用显著降低人力成本。共青城中汇达引入机械臂后,单台空调搬运时间从1分钟缩短至30秒,柜机生产线效率提升50%;武汉美的工厂通过5G+物流系统每年节约配送成本56万元。长期来看,机械臂的投资回报周期可缩短至2-3年,尤其适合高节拍、重复性强的发卡管下件场景。

(二)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机械臂应用推动产业链技术升级。美芝压缩机工厂通过机械臂实现3微米精度的曲轴活塞装配,倒逼上游供应商提升零部件标准化水平;而下游空调企业如追觅科技将扫地机机械臂技术迁移至空调产品,开发出双机械臂分区送风系统,实现技术复用与产品创新。

(三)人才培养与产业生态完善

企业与高校合作加速技术落地。格力与清华、华科大共建创新中心,研发智能检测算法;发那科等企业推出标准化培训体系,通过模拟场景教学提升操作人员技能。这种产学研结合模式将缓解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支撑产业生态持续发展。

五、未来趋势

(一)AI驱动的自主决

机械臂将结合深度学习算法,自主优化抓取策略和装配路径,适应更复杂的管路结构和工艺要求。例如,通过强化学习,机械臂可自主调整夹持力度以适应新材质管件。

(二)数字孪生与远程运维

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实现机械臂程序的离线调试,结合5G技术实现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降低停机时间。某企业试点数据显示,设备维护效率提升40%。

(三)人机协作深化

采用安全协作机械臂(如UR系列),与工人共享工作空间,完成发卡管预装等复杂任务。例如,在定制化空调产线中,人机协作使小批量订单交付周期缩短30%。

结语

机械臂在空调产线发卡管自动下件环节的应用,是制造业向智能化、柔性化转型的缩影。通过集成视觉、力控、AI等技术,机械臂不仅解决了人工操作的效率、精度与安全痛点,更推动了空调制造向“黑灯工厂”模式升级。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机械臂将在空调产线的更多环节(如焊接、测试、包装)实现深度渗透,成为空调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未来,机械臂将与数字孪生、5G、AI等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空调制造迈入“无人化、柔性化、智能化”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基于视觉伺服的桌面型机械臂创新实验平台研制[J]. 杨亮;郭志军;李文生;王博轩.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05)

[2] 动态环境下六自由度机械臂在线运动规划算法[J]. 柴铜;庄春刚;张波.机械制造,2021(02)

[3] 基于ROS的机械臂在线实验系统设计[J]. 王倩男;何文辉;赵颖.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04)

[4]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机械臂动态目标跟踪控制[J]. 沙林秀;曾童年.实验技术与管理,2023(06)

[5] 基于深度相机的机械臂动态避障研究[J]. 邱宏波;司徒仕忠;高萌;孔德良;冯桑.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