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矿产安全中的生态修复技术与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高言哲
新疆火烧云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 848000
引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在矿产开发中实现生态修复与风险管理的有效结合,已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生态修复技术不仅能够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还能为矿产开发的可持续性提供保障。同时,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能够有效降低矿产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确保资源利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研究生态修复技术与风险管理策略的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地质矿产安全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一)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
矿山废弃地的植被恢复是生态修复中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人工干预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建。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是关键。通常优先考虑本地物种,因为它们更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能够更好地与周围生态系统融合。在种植前,需对废弃地的土壤进行初步处理,如平整土地、清除碎石等,以创造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种植方式可以多样化,包括直接播种、移栽苗木或使用草皮覆盖等。为了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可以采用保水剂、有机肥料等辅助材料,帮助植物在恶劣条件下更好地扎根和生长。植被恢复过程中还需注意后期的养护管理,如定期浇水、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确保植被能够稳定生长并逐步形成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1]。
(二)水土流失控制与土壤改良技术
水土流失是矿山废弃地常见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修复的效果。为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可以采用多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挡土墙、排水沟和梯田等,通过这些结构物减缓水流速度,降低土壤侵蚀的风险。生物措施则主要通过植被覆盖来实现,植物的根系能够固结土壤,减少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在土壤改良方面,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质、石灰或其他改良剂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其保水性和肥力。轮作和间作等农业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土壤改良,通过不同植物的交替种植,避免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
(三)地下水污染修复与生态补水技术
矿山活动往往会对地下水系统造成污染,修复地下水环境是生态修复中的重要任务。针对地下水污染,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修复技术。物理方法包括抽取污染水体进行处理,或通过隔离墙阻止污染扩散。化学方法则通过注入化学试剂,使污染物发生反应并转化为无害物质。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的代谢作用,降解或吸附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在修复过程中,还需注意地下水的补给问题。生态补水技术通过人工引水或雨水收集等方式,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维持地下水位的稳定。这不仅有助于稀释污染物浓度,还能为周边生态系统提供必要的水源支持,促进整体生态环境的恢复。
二、地质矿产安全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一)矿山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
监测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地表位移、地下水位、岩体应力等多个方面。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够全面掌握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为预警提供科学依据。预警系统的建立需要依托先进的信息化平台,将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提前发出预警信息 [2]。预警信息的传递需要高效可靠,确保相关部门和人员能够及时接收到并采取应对措施。预警系统的完善不仅依赖于技术手段,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确保各个环节的顺畅运行。在实际操作中,监测与预警技术的应用需要结合矿山的具体地质条件,制定个性化的监测方案。不同矿山的灾害类型和风险程度各异,监测点的布置和监测频率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时,加强监测设备的维护和校准,确保数据准确性,定期检查和更新设备,提高监测系统的可靠性。
(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
通过对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估,能够识别出潜在的环境风险,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评估内容涵盖生态破坏、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开发活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在开发过程中,应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管控措施,确保环境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管控措施的实施需要多方协作,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个主体。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标准,确保开发活动符合环保要求。企业应承担主体责任,积极采取环保技术和措施,减少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也是环境风险管控的重要环节,通过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能够增强环境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矿山安全生产中,标准化建设涉及到生产设备、操作流程、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需要全面系统地推进。标准的制定应结合矿山的实际情况,确保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标准化建设的实施需要全员参与,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都应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标准。通过定期的培训和考核,能够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标准得到有效执行。同时,应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安全生产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标准的持续改进和优化[3]。另一方面,通过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职责分工,能够在事故发生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事故损失。应急演练是检验应急预案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组织演练,能够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真实事故中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效果。
结语:本文通过对地质矿产安全中的生态修复技术与风险管理策略的探讨,揭示了其在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双重目标中的重要作用。生态修复技术的不断创新为矿产开发后的环境恢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风险管理策略的完善则为矿产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风险提供了有效控制手段。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完善,生态修复与风险管理的结合将更加紧密,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鑫 . 地质矿产勘查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 [J]. 世界有色金属 ,2024,(17):178-180.、
[2] 骆诗颖 .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分析 [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3,(09):178-180.
[3] 赵龙刚 . 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 [J]. 世界有色金属 ,2023,(11):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