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创新的逻辑要义与实践路径

作者

石丹

成都开放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目前,数字化以泛在性、智能化、协同性等优势影响着教育领域,促使其在教育教学中形成一股巨大创新势能。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数字教育深入展开,教育治理正经历着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从封闭系统向开放生态转变,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协同转变的过程,并由此而带来教育治理的价值取向,转变着教育治理的运行机制。在此语境下,厘清数字化驱动教育治理创新发展内在逻辑机理,建构技术赋能与教育相融互促的理论架构,探索顺应教育规律的实践路径是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然任务。

一、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创新的逻辑要义

(一)技术赋能的必然性

在以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进入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以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管理模式很难满足教育系统日趋复杂、变化莫测的教育治理需求。社会转型促进社会发展,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也进一步说明了教育治理体系从经验决策到数据决策转变的过程。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治理全过程中,在此背景下我国确定了数字化赋能的思路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等部署,并规划了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实施路径,充分体现了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布局即朝着教育治理的数字化方向加快迈进。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不再是技术的孤立使用,关系着整个社会系统发展建设的完整计划,核心是对整个教育系统在数字时代的结构性变革。

(二)价值维度的正当性

技术赋能教育治理更根本的价值指向不是优化效率、改善质量,而是重塑治理理的合法性和价值正当性,在价值维度上体现为技术性和教育本体的深度融合,价值正当性不只是赋能技术用来提高认知度、认同感的教育技术工具。将教育治理从原来的相对封闭的经验主义因素向着更加面向未来的开放的数据化趋势转变。从认知建构来看,大数据分析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知识来源渠道、手段更加多元,打破了单一维度,通过数字技术创新集成的方式提升了受教育者从海量信息中准确甄别、综合分析、深入提炼、主动内化的能力,有效克服了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信息获取方式狭隘造成的信息获取差异问题,认知方法趋于同质化所造成认知能力差的问题,让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成效性。在资源重组方面,数字化技术打破信息孤岛,推动构建动态的资源网络,推动教育公平。传统教育治理中的资源分配往往受限于地域发展等因素呈现出静态的倾向,而数字技术通过共享性、动态化、可获取等特性,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区域流动。在形态层面,虚拟现实等技术催生可触碰、可感知的教育场景融合,重构了教与学的交互范式,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教育主体的协同共治、教育过程的精准供给以及教育场景的泛在可及。

(三)系统变革的协同性

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开放、协同的智能治理,传统教育治理存在着碎片化的状况,各环节如学籍管理、课程管理、教师管理等系统的建设相对独立,并未形成资源共享、互联互动的联合治理。而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连接,可以把各种分散的师资、课程、设施等资源整合成可互操作的资源网,从而实现跨地域、跨学段的协同调度。其次,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可以实现主体多元化协同,可实现与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共享协同,共建教育教学资源。最后,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能提升教育场景适配精准度,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可精准匹配教育场景需求,实现教育场景与教育资源两者的智能化耦合,教育场景根据学科内容、年级课程、班级规模和时空变化等因素的变化自适应性地重构,最终实现智能化教育教学新模式,从而真正地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范式转变。

二、数字化赋能是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

(一)数字化赋予教育治理现代化新内涵

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治理正在重塑 " 教 " 与 " 学 " 的主体性关系,为教育现代化注入全新内涵。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在线数字技术使学生由过去的单纯接受客体转变为参与到主动学的过程中来,能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得到针对性的学习反馈,避免统一整齐划一的单一供给,可以使用在线评价系统、学习反馈平台等多种数字化手段,更便利地行使诉求表达的权利,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信息来源。而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教育者的专业自主性被赋予更加丰富的意义。如智能备课系统、教研协作平台的运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依托对教学过程的数据采集分析来建立起来的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性评价也就可以较为全面地追踪和把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可以看出,数字使二者之间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治理关系。虚拟化的网络空间教学打破着原来的课堂时空局限,人可以在不受任何物理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之间更平等、开放的交互。教育治理不再只是自上而下的规范约束,而是通过师生数字足迹的分析反馈,形成双向互动的质量改进循环。这种新内涵的实质是教育治理重心的根本性转移,转向服务师生发展需求。

(二)数字化赋能为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在当前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的技术支撑,正为教育治理现代化注入前所未有的新鲜动能。具体而言,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科技的深度应用与广泛融合,教育治理的各个环节得以全面优化与高效升级。数字化手段不仅显著提升了教育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使得数据更加精准、全面,还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智能化配置及高效利用,确保资源分配更加合理、高效。这种新动能的注入,不仅使教育治理过程更加精准、高效和透明,减少了人为干预和误差,还极大地提升了教育治理的整体效能和水平。因此,数字化赋能无疑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加速了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为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数字化赋能为教育治理现代化构建新模式

数字化赋能从技术层面赋予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活力,在模式上开辟了更多新途径,数字化为教育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应用数字技术,教育治理方式发生着深度的变化,由原来依靠经验到依靠数据,改变了思维方式。数字化教育治理改变了以往那种教育治理的局限性、不透明性和不科学性弊端,使以往的经验主义、意志式、偶然性的决策变为现在的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决策;将原先的信息孤岛效应转变为了现实的信息联通效应;让原来的碎片化思维转变为关联性思维;由过往的粗放型、单一性的管控转变为现在的精细化、多要素式科学管理;并得以促进学校之间开展结对帮教活动、联盟互学及组建共同体,以放大教育治理效能,拓宽教育治理手段,并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夯实基础。

三、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优质资源共享长效机制

为了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与有效运用,需要构建长期、稳定、高效的资源共享长效机制。从政策层面看,积极出台并执行各种制度政策,以建立一个能够激励和引导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制度机制体系,让各种教育资源可以畅通无阻地在各所学校之间和各个地区之间实现流动;在平台建设方面,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一个功能强大、方便快捷的资源共享平台,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快速精准地传递到每一个角落;在运行机制搭建方面,实现共享的长效化需要完善的运行机制支撑,要不断地完善制度管理规范,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定,确保资源共享过程持久运行。为此,需要不断完善管理规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资源共享的过程公平、透明,并且具有可持续性。通过引入用户评价机制、专家评审机制以及算法优化机制,形成三重保障体系,确保资源共享的质量和效果。通过这三重机制的协同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共建、共享、共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高效利用。

(二)优化网络空间学习治理环境

伴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加快,以往仅作为技术载体而存在的网络学习空间也开始显现出独特的教育意味,在此情境下,传统的教育治理模式也将会面临全方位的考验。与此同时,更需要推动对于网络空间学习治理环境的建设,保障学生可以拥有健康的良好秩序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必须建立起适合此种新环境下学生的治理新模式。其次,应该建立起完善的教育适配型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推进针对学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在努力攻克“最后一公里”网络接入问题的同时,向各地区更多的农村和偏远地带推进校园教育专网,最大限度地解决当下仍存在的一些重点难点。在保证有足够的网络传输带宽以及稳定性的基础上,使得各种线上课时能够流畅通达,并且可以带给学生最为直接的学习感受。其次,在进一步加强网络内容的严格把关的同时,要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去过滤、阻断有害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努力净化网络空间,保护好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最后,在教育评价环节要建立由学科专家参与的课程内容质量评价标准。要从多方面广泛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在学生身边组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思想深处认清危害,认识到主动学习并切实树立安全上网的观念,并能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之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完善网络学习的行为规范,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引领学生正确利用好各种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上网习惯和自我约束力,从根本上提高网络学习效率与质量。

(三)打造高效教育数据治理体系

教育数据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抓手,为适应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应加快形

成贯穿教育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应用全过程的新型教育数据治理体系。首先,通过建立全面、准确、及时且能够及时检测异常情况的教育数据采集系统以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获取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并对其进行质量追踪。其次,在数据存储与处理层面,对于数据存储与处理来说,单一的集中化管理不能够满足教育治理的实际需求,要完善安全、稳定、高效地教育数据存储系统,保证数据可以得到安全的应用,在数据的基础层保证数据被完整且安全地保存下来;分析层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为各类业务分析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为用户提供了多方面的业务需求定制化服务。当数据的应用能与专业判断很好地交互配合时,才会带来很高的治理效能,因此,必须开发出更加智能化、更加高效的教育数据处理系统,并以此深度发掘数据的价值,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最后,要建立一种方便快捷、方便使用的教育数据应用系统,并将这种数据深入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决策、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服务工作中去。只有当数据治理充分地考虑到教育自身特点、尊重教育规律的时候,才能充分发挥教育数据的治理效能,推动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张培, 夏海鹰. 数据赋能教育治理创新: 内涵、机制与实践[J]. 中国远程教育,2021,(07).

[2] 葛道凯. 推动数字化转型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J]. 中国高等教育,2023(02).

[3] 陈云龙, 孔娜. 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挑战与建议[J]. 中国教育学刊,2023(04)

[4] 鲁巧巧 . 高校数字化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内涵与实践路径 [J]. 高教探索 ,2022(04).

课题:本文系成都市社会治理与终身教育基地一般项目“数字化转型推动成人高校教育治理现代化路径探究”(2023JDCJ0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