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区域策略与实践探索

作者

崔杰 李得强

焦作市电化教育研究中心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界定

信息技术:本文中的信息技术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所有相关信息技术内容,主要指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5G 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含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教师信息素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理解、掌握的能力及水平,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要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能力及水平,三是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及水平。总的来说,教师信息素养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意识、信息技术、信息处理的思维进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变革,提升优化教育教学效率和效益,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实践与合作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区域现状分析

(一)设计制作了解、掌握教师信息素养的能力和水平的工

1. 工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1)测评体系不健全

当前焦作市教师信息素养测评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测评指标单一,难以全面反映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师信息素养的真实水平。

(2)测试题库不完善

现阶段针对教师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和水平的测评试题库中的题目数量有限,质量参差不齐,难度没有呈现梯度化,且未根据学段、学科进行分类,这自然会导致测评结果缺乏针对性和准确性。

(3)测评报告不深入

现有测评报告仅提供基础数据,缺乏对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深度分析和个性化提升建议。

2. 改进的思路方法(1)完善测评体系

依据国内外先进标准,结合焦作市实际情况,构建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等多维度的测评体系。

(2)丰富测评题库

增加试题数量,按学段、学科分类设计试题,确保测评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3)深化测评报告分析

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教师个人、各学校、县区的信息素养测评结果进行深度挖掘,为他们生成个性化提升方案,并提出针对性地区域培训提升建议。

3. 对工具的测试与修复(1)研磨试题库

组织专家团队对试题库进行三轮咨询论证,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开展测评运用改进后的测评工具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测评,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3)修复完善

根据测评结果和专家反馈,对测评工具进行修复和完善,形成更加精准、有效的测评体系。

(二)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现状分

1. 测评体系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

现阶段焦作全市在各级各类教师信息素养的测评方面更多地还是使用通过性指标,缺乏对幼儿园、中小学等不同阶段教育特点和教师个人及区域整体特点的考虑,从结果来看,测评并没有精准地反映出本市教师在信息素养能力提升方面真实需求,也无法看到不同本市不同区域的不同学段、学科教师在信息素养水平方面的具体差异,这给学校层面的培训也带来了难度,无法确定培训内容。另外,现阶段的教师信息素养测评机制并未做到动态化更新,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需求。

2. 培训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目前还是以夯实理论基础知识为主,在实践操作层面的训练还有诸多不足,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类理科类课程的具体应用,相关的培训案例较少,导致经常出现教师在实际学科课堂教学中无法灵活应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具辅助教学。总体来说,焦作市区域内还有相当一部分一线教师无法将现有教师信息素养的相关培训内容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这也反映了当前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方面有形式之嫌,抑或负责培训一线教师的人员自身水平有待提升,从而提高培训的专业度。

3. 区域资源分配不均

当前,焦作市域内各城乡间、不同学校校际间由于技术设备、网络资源及培训机会等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尤其是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师通常没有机会参与国家及省级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方面的培训,也很获得基层政府提供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的资源,这自然会扩大城乡间教师信息素养能力与水平的差距,进而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4. 教师自主提升动力不足

虽然焦作市区域内的学校都制定了一些教师信息素养激励机制,但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面仍然比较迷茫,由于是新技术,他们对未来的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和职业发展路径还没有明确的规划。还有一些年长的教师对使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并没有很高的积极性,他们主观上认为有一定的难度。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区域内教师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都比较一般。

5. 人工智能应用融合度低

尽管焦作市作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信息素养提升工作,但从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虽然都认可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科教学带来的优势,但由于自身掌握的技能有限,并没有充分开发相关的人工智能工具的功能,这也限制了一线教师在本领域的创新实践。

6. 政策支持与保障机制不完善

焦作地方目前,政策针对教师信息素养能力与水平提升方面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和监督测评方面都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的保障机制,这些都制约着教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作开展的长期效果。

三、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与思路

(一)构建多维度专家咨询体系,科学设计教师信息素养测评指标

课题组对当前焦作市教师信息素养测评体系内的各项功能及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同时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如《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20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本土化修订指南》、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2014)等,以及《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等,深入讨论和分析,设计一套新的教师信息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同时为增强测评指标的前瞻性和时代性,我们还参考了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人工智能与教育-政策制定者指南》及《中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对政府认可人工智能课程的调研》,之后形成文字版的初稿,以供各方专家论证,提出建议,不断完善。

课题组专家在第一次咨询论证后,整合区域内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以及教研员、电化教育中心主任等多元主体的建议,提出了修改意见。然后我们根据意见进行讨论,尝试增加测评系统平台培训功能,并在平台上上传了国内外教师信息素养学习方面的优质资源,方便教师在课下通过该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数字化教学技术。之后继续组织第二轮的专家咨询论证,主要围绕完善后的测评试题库内容在覆盖面、难度梯度设计、符合教学实际需求等方面的契合度进行深入论证。第三次专家咨询论证中,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智能学院等顶尖机构专家和相关企业负责人参与进来,最大化地保证教师信息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具有具有科学性和前沿性。

(二)搭建智能研修平台,实现教师信息素养测评与提升一体化

课题组依托焦作市中小学智慧教育公共平台积极搭建了全新的教师信息素养智能研修平台,新平台增加了教师信息素养测评、测评结果自动统计与分析、精准反馈、教师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及“师徒”制智能培训和研修多项功能,构建了针对区域内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与水平提升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具体功能如下:

一是测评功能,通过在线测评系统,对教师信息素养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二是分析功能,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测评结果进行深度挖掘,生成教师个人、学校及区域的信息素养画像;

三是反馈功能,根据测评结果,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提升建议和学习路径;

四是培训功能,整合国内外优质信息素养培训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和研修活五是交流功能,建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社区,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合作交流。

(三)优化测评报告内容,提供个性化提升方案

借助焦作市教师信息素养智能研修平台中的测评试题库对教师进行测评的目的是全面地了解不同区域教师、教师个体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具应用情况的真实水平,形成精准的报告,然后根据报告按照区域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性的提升方案。为此,课题组对测评报告的内容做进一步的优化确有必要。

针对教师个人,报告将提供个性化的提升建议和学习路径,包括推荐相关培训课程、学习资源及实践项目等。

针对学校,报告将提出全体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发展方案,包括制定培训计划、建立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等。

针对区县,报告将分析区域信息素养发展现状,提出区域性提升策略和建议,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四)实施分类测评,确保测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对信息素养提升有不同的需求,因此,课题组认为应该对焦作全市教师开展分类的信息素养测评,按照学段、学科甚至学校类型如城镇学校、农村学校等实际情况,采用差异化的智能的测试题库和针对性的测评指标,确保测评结果的精准化,也为后期各学校对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培训指导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五)强化专家调研指导,确保信息素养提升工作的科学性

课题组为保障本市教师信息素养的区域提升工作开展的实效性,多次邀请了不同领域的专家来对我们的工作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调研指导。专家团队深入到学校、课堂去真正地了解线教师在相应学科的信息素养提升方面的实际需求,以及现阶段对各类人工智能工具操作应用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同时还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区域策略的实施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从多个和角度提出了优化建议,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区域实践

课题组运用新的智能研修平台和测评试题库,对焦作市解放区、中站区、马村区、山阳区、修武县、博爱县、武陟县、温县、沁阳市、孟州市、市直及示范区全体教师进行了测评,将结果通过《焦作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报告(2024 年)》发布出来,介绍了教师们的信息素养整体发展水平,以及信息意识、信息应用、信息伦理、信息伦理,还有教师专业发展等具体发展情况。

测评系统平台还生成了教师个人信息素养画像和学校、区县以及全市的信息素养地图,并据此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提升建议。

另外课题组还组织了多轮信息技术素养及测评方法培训,要求参训教师提交“一案一例一报告”,并在焦作市“智慧教育大讲堂”进行成果展示。数据显示,参与培训的教师在“AI 工具应用能力”测评中平均分提升了 2 1 . 3 % ,显著高于未参训群体。

五、区域提升的效益及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提升的效益

经过对焦作市教师信息素养智能研修平台和测评系统的区域实践,焦作市教师信息素养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具体数据显示,教师信息素养平均分从 2023 年的 64.11 分提升至 2024 年的 86.11 分,增长了约 10 分。其中,乡村教师在“技能基础”维度上提升了 1.2 分,优秀率从2 5 . 7 3 % 增至 3 8 . 2 % 。沁阳市教师平均分从 58.72 分提升至 63.41 分,接近全市平均水平。这些数据表明,通过区域策略的实施,焦作市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1. 测评题库与信息技术发展契合度不足

测评题库中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案例较少,难以全面反映教师信息素养的最新发展。

2. 测评报告分析深度不够

个人信息素养报告多为图表呈现,缺乏详细的文字阐述和分析,未能充分指出教师信息素养的不足和提升路径。

3. 区域发展不均衡

城乡、校际间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仍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

六、下一步的想法

1. 根据人工智能发展情况及教育教学实际需求,动态更新教师信息素养测评试题库题目。同时在教师信息素养智能研修平台上多增加一些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师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典型案例,并据此开发设计新的测试题,保证焦作市全体教师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始终与时俱进。

2. 进一步优化教师信息素养测评报告内容,增加详细的文字阐述和分析,为不同学校教师个人及区域整体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提升建议。

3. 继续加大对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通过送培下乡、资源共享等方式,缩小城乡、校际间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差距。

本文系 2023 年河南省教育资源保障研究课题《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区域策略与实践研究》(课时立项号:2023JZB07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