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实施策略之探讨

作者

张玉梅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

学校是以班级为教育教学基本单位来达成教学计划落实与德育活动开展的,所以班级建设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而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班级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应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什么是班级文化

(一)班级文化的概念

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塑造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与精神氛围,通过制度、活动、环境等载体凝聚集体认同,影响成员成长,彰显班级独特气质与凝聚力。它既是一种隐性教育资源,也是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班级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构成要素:

1. 物质文化,表现为板报、荣誉墙、图书角、绿植第教室布置,以及班徽、班服等等;2. 制度文化,表现为班规、奖惩机制、班干部选举流程、值日制度等班级运行规则与管理制度;3. 行为文化,表现为礼仪、班会活动、志愿服务、技能竞赛参与等师生日常互动中的行为模式和习惯;4. 精神文化,表现为班训、班级口号、集体荣誉感、团队协作精神等班级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目标。其中物质文化为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里,而精神文化则是核心。

(二)班级文化的特点

1. 教育渗透性。以隐性引导替代直白说教,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2. 职业导向性。融入行业规范,帮助学生提前接触、体验职场。

3. 动态生成性。随学生成长不断调整优化。

4. 群体差异性。不同班级因学生构成、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风格形成独特文化标签。

二、中职学生的特殊性

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在学习背景、心理特征及培养目标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 学业基础薄弱。受中考分流影响,多数中职生文化课基础较弱,长期应试教育中的挫败感导致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学生存在“习得性无助”心理。

2. 心理矛盾性显著。中职生处于青春期以及向职业化、社会化过渡的关键期,自我认同感较低,既渴望通过技能学习证明自身价值,又易受“差生”标签困扰。部分学生有自卑心理,进而通过课堂违纪、对抗教师等行为释放压力,博取存在感。

3. 职业导向鲜明但认知有局限。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较早接触专业技能如财会、烹饪、电商等,但职业认知多停留在表层操作层面,对行业发展趋势、职业道德规范第理解不足。

4. 实践能力优势突出。他们技能操作熟练,问题解决灵活,擅长在真实场景中运用知识,应变能力优于理论学习。

5. 多元发展需求并存。面临升学与就业的分流选择,但普遍存在职业信息获取渠道单一、生涯决策能力不足问题。

三、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班级文化建设更需要以人为本、有的放矢,运用特殊手段,满足特殊要求,以达理想效果。

(一)重建赛道,淡化学业基础弱势,提升学习主动性和职业使命感。要求如下:第一,正向激励为主,针对学生自信心不足的问题,班级文化要营造包容、鼓励的成长环境,避免分数至上的单一评价;第二,职业认同培育,强化专业认知和职业理想教育,通过行业先锋案例增强学习内驱力;第三,实践育人导向,突出中职教育特色,将课堂知识与技能实践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第四,规则意识塑造,建立清晰的行为规范和奖惩机制,培养责任意识和学习习惯。

(二)打造心晴家园,疏解心理矛盾,为中职学生的学习成长保驾护航。

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阶段,普遍存在自我认同模糊、职业焦虑突出、情绪波动显著等心理矛盾,班级文化建设需满足以下要求:第一,营造包容性环境,缓解心理冲突;第二,建立情感支持系统,增强集体归属感;第三,融入职业发展要素,化解就业迷茫;第四,搭建价值引导平台,促进人格完善。

(三)强化职业认同,突破认知边界,构建良性育人生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求及具体措施如下:

1. 模拟职业场景,建立岗位认同。

建立模拟企业化管理制度,将班级划分为生产部、质检部等部门,实行岗位轮换与绩效考核。设立 " 职业文化墙 ",展示行业技术标准、优秀毕业生案例,组织" 职业角色日" 活动,让学生以岗位身份参与班级事务,强化职业身份认知。

2. 拓展认知,打破思维局限。

邀请企业导师开展技术前沿讲座,每月组织企业开放日;设置职业规划沙盘课程,通过情景模拟体验职业发展路径;开展职场生存挑战,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3 构建孵化体系,促进持续发展。

组建跨专业项目小组,承接校园维修、活动策划等真实任务。开发职业素养积分系统,将班级管理、团队协作等指标量化考核。校企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创新项目,定期开展职业心理调适工作坊。

(四)发挥实践优势,提升班级凝聚力和职业素养,做强职教特色育人模式。

中职学生实践能力优势突出,这对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三点核心要求:第一,文化建设需强化职业导向,将实践育人理念融入日常管理;第二,活动设计要贴近专业特色,搭建产教融合的实践平台;第三,营造动态开放的成长环境,注重技能展示与经验分享。

(五)立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构建 " 升学就业双轨并重 " 的培养模式。

中职教育应通过政策支持、灵活课程与产教融合,既夯实文化基础拓宽升学路径,又强化职业技能对接岗位需求,实现学生学业提升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双向培养。具体要求体现在:第一,价值引领与职业导向融合,既要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又要搭建升学指导体系;第二,素质培养与个性发展兼顾,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开发多样化成长路径;第三,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将行业标准、职业规范融入班级日常管理。

具体措施包括: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职业导师,校内教师则负责学业指导,通过联合教研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设置技能展示区、升学信息角、职业体验坊;记录学生技能证书、创新作品、实习表现等发展轨迹,引入企业评价维度;开展升学模拟、技能擂台赛、应聘面试等主题活动;将企业 6S 管理、岗位操作规范转化为班级日常行为准则,定期组织实训演练。

四、结语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它通过物质环境、制度规范、行为实践和精神追求四个层面的协同作用,塑造学生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模式。对中职教育而言,班级文化还需与职业素养深度融合,成为连接校园与职场的桥梁,并且通过构建价值引领、实践养成、文化浸润三位一体的班级文化体系,打造支持学生多元发展的立体化成长环境。

班级文化建设这项工作做好了,班级管理工作也就从“管理班级”升级为“经营文化”了,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谈谈班级文化建设》,钟家胜,《教育教学》2017.(3)

[2]《班级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陈燕萍,《教育前沿》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