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构筑现代治理的基石:自然资源与不动产确权登记的意义与实践

作者

徐鹏

四川省安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642350

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清晰、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石,也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自然资源与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正是这一基石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如同一本厚重的“国土家底”大账,通过法律形式对土地、房屋、森林、草原、水域等各类资源资产的归属、位置、面积、用途等进行统一确认和记载,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 核心概念:何为确权登记?

不动产确权登记:主要指对土地、海域以及房屋、林木等定着物(即“房、地、林、海”)的权利归属和其他法定事项进行的登记。我们日常生活中购买的商品房,其《不动产权证书》就是最典型的体现。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是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它旨在对具有完整生态功能的自然生态空间,如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江河湖泊、森林、草原、湿地、荒地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进行统一登记,清晰界定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以及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职责范围。

笔者认为,不动产登记更侧重于保护“私人”或“单位”的用益物权(如使用权),而自然资源登记则侧重于明确“国家”或“集体”的所有权。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覆盖全域、权责清晰的产权制度网络。

二、 为何重要:确权登记的多重价值

定分止争,保护权益的“法律盾牌”

确权登记的核心功能是明确权利主体,从法律上终结“这块地是谁的?”、“这间房归谁?”的历史争议。颁发的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不动产权的法定凭证,有效避免了因权属不清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为公民和法人的合法财产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赋能市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清晰的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只有权属明确、信息透明的不动产和自然资源,才能顺利地进行抵押、出租、转让、入股等市场行为,盘活巨大的沉睡资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流动性。它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风险,增强了投资者信心。

支撑管理,政府决策的“数据底图”

统一登记形成了庞大、准确、动态的自然资源和不动产数据库。这张“底图”是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房地产调控、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的根本依据。政府可以基于精准的数据做出更科学、高效的决策。

守护生态,生态文明建设的“产权基础”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首次为山川、河流、森林等生态空间明确了“主人”。通过划清“四条边界”(全民所有/集体所有、不同集体所有、不同类型自然资源、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解决了所有权人缺失的问题,压实了生态保护责任,实现了“山有主、树有权、水有责”,为推行生态补偿、追究环境损害责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 中国的实践:从分散到统一的制度变革

中国的确权登记工作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制度变迁。

过去:“九龙治水”的分散登记时代

长期以来,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登记职责分散在国土、住建、农业、林业、海洋等多个部门。不仅手续繁琐,标准不一,还容易出现产权重叠、信息矛盾等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和权益保护。

现在:“一体登记”的统一新时代

2013年,国务院决定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将分散的职责整合由自然资源部门承担,实现了“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的四统一。2015年,第一本《不动产权证书》在徐州发出,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新纪元。

在此基础上,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同步启动,旨在逐步实现对全国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的全覆盖登记。

四、 挑战与未来展望

笔者认为尽管成就显著,但这项工作依然面临挑战:历史遗留问题复杂,部分地区权属来源材料缺失或矛盾。数据整合与更新任务艰巨,需要保持信息的现势性和准确性。登记与管理的衔接需进一步深化,让登记成果真正服务于生态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笔者认为在未来,确权登记工作将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法治化的方向深度发展。基于三维地籍的“数字孪生”、区块链技术防篡改、与其他政务系统的深度融合等,将让这本“国土家底”大账更加清晰、智能、可靠,持续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总结而言,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确权登记绝非简单的“发证”工作,而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市场繁荣和生态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它正在悄然而深刻地重塑着中国的人与地、人与资源的关系,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新时代铺就坚实的产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