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工程统计管理问题研究

作者

姚宇阳

兰州新区铁路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兰州 730300

引言:工程统计管理是建筑企业将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进度、成本、材料消耗、质量安全等信息转化为量化数据,通过分析与应用为项目决策、成本控制、风险预警提供支撑的关键工作。随着我国建筑行业进入 “高质量发展” 新阶段,新形势带来了多重变革:新基建项目如 5G 基站、数据中心等对工程统计的实时性、精准性要求显著提高,传统统计模式难以满足项目动态管理需求;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使得建筑企业面临 “数据爆炸” 与 “数据利用不足” 的矛盾,同时行业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平台加强对项目的监管,也对企业统计数据的规范性提出更高要求。

一、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工程统计管理现存问题

1 数据采集环节存在 “滞后性” 与 “碎片化” 问题

当前多数建筑企业工程统计数据采集仍沿传统模式,施工现场数据由施工员纸质台账记录,每日收工后统一录入系统,导致 8-12 小时滞后,无法实时反映施工动态。如某省安置房项目,钢筋消耗数据未实时采集,3 天后才发现超耗,已浪费 5 万元。同时各部门用独立系统,统计口径不一,混凝土用量统计差 12% ,需大量人力核对,影响效率与准确性 Π[1]0

2 统计管理体系存在 “脱节性” 与 “粗放化” 问题

部分建筑企业未健全工程统计管理协同机制,统计部门仅汇总数据,不参与项目规划与管控,导致数据与需求脱节。如某集团项目,统计部门按月交成本报告,管理层却需周度数据调计划,报告成 “形式化文件”。且流程无标准,仅人工审核,曾因录入错误致成本预估偏差 90% ,数据也仅罗列未深度分析。

3 统计人员能力存在 “单一性” 与 “滞后性” 问题

新形势下工程统计需人员兼具统计知识、施工经验与数字化能力,但当前人员能力单一:部分仅会数据录入,不懂 “模板周转次数” 等指标;部分懂施工,却不会 Excel 高级函数等工具。且能力滞后,多数未学 BIM、物联网应用,无法用智能设备采数据,统计仍处于传统人工模式。

二、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工程统计管理优化对策

1 构建 “实时化”“一体化” 数据采集机制

在设备层面,企业应在施工现场部署物联网智能设备,如为施工班组配备智能安全帽(内置定位与数据上传功能),实时采集人员出勤与施工区域信息;在材料仓库安装智能称重传感器与 RFID 标签,自动记录钢筋、水泥等材料的入库量、出库量与使用位置;将这些设备与企业 ERP 系统、项目管理平台对接,实现数据实时传输,消除数据采集滞后性。

在流程层面,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参照《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23),明确施工、财务、物资部门的统计口径,如 “混凝土用量” 统一按 “施工图纸量 + 合理损耗率( 3% )” 统计;设立跨部门数据协同小组,由统计部门牵头,每周召开数据核对会,及时解决数据不一致问题,实现数据采集 “一体化”,确保统计数据的实时性与准确性 [2]。

2 完善 “协同化”“精细化” 统计管理体系

在协同机制上,建立 “统计部门 + 业务部门” 联动模式:统计人员参与项目前期规划,明确项目各阶段的统计需求,如施工前期确定 “周度进度统计指标”“月度成本统计维度”,确保统计数据贴合业务需求;同时,将统计数据应用嵌入项目管理全流程,如在成本控制中,统计部门每周向成本管理部门提交“材料消耗偏差分析报告”,标注超耗材料的种类与原因,为成本调整提供依据,实现统计与业务的 “协同化”。

在流程规范上,推行精细化管理:制定《工程统计数据分级审核制度》,明确施工员录入数据后,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初审、统计部门复审、企业总部终审,每级审核需标注审核意见与签字,避免数据错误;同时,建立统计数据分析模板,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如房建、市政)设计 “进度偏差预警模型”“成本超支分析框架”,如当某分项工程进度滞后计划 5% 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分析滞后原因(如人员不足、材料短缺)并推送至相关部门,推动统计数据从 “罗列” 向 “深度应用” 转变。

3 培育 “复合型”“专业化” 统计人才队伍

在培训体系上,构建 “理论 + 实操 + 实战” 三维培训模式:理论培训邀请行业专家讲解《建筑工程施工统计规范》《大数据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夯实统计基础;实操培训聚焦数字化工具应用,如开展 Excel 高级函数(VLOOKUP、数据透视表)、BIM 模型数据提取、Power BI 数据可视化等课程,确保人员能独立操作数字化统计工具;实战培训安排统计人员参与项目现场实习,跟随施工员学习 “工程量计算”“施工工序衔接” 等专业知识,提升对建筑施工的理解,培育 “统计 + 施工 + 数字化” 的复合型能力 [3]。

在激励机制上,建立与能力挂钩的考核晋升制度:将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数据准确性、分析报告质量纳入月度考核,考核优秀者给予薪资上浮 5%-10% 的奖励;同时,设立 “统计管理骨干岗位”,优先选拔具备复合型能力的人员担任,明确晋升路径,如 “统计员→统计主管→项目统计负责人”,激发人员提升能力的积极性,打造专业化统计人才队伍。

结束语:新形势下,工程统计管理已成为建筑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其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统计数据的价值发挥,更制约企业项目管理效能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分析数据采集、管理体系、人员能力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可落地的优化对策,即构建实时一体化数据采集机制、完善协同精细化管理体系、培育复合型专业化人才队伍。未来,建筑企业需进一步结合行业变革与自身实际,持续优化工程统计管理模式,推动统计数据从 “被动记录” 向 “主动赋能” 转变,让统计管理真正成为企业把控项目风险、提升经济效益的 “决策助手”,助力建筑企业在新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林成 . 统计分析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华建设 ,2022,(05):27-28.

[2] 赵静 . 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工程统计管理问题研究 [J]. 绿色环保建材 ,2019,(11):209+212.

[3] 任淑叶 . 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工程统计管理问题研究 [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9,(02):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