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研究

作者

李雷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610213

引言:

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思政课教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坚力量,其育人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 [1]。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面临专业学习与职业素养同步提升的双重任务,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还需因地制宜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研究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路径,不仅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保障。

一、新时代提高高职思政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性

(一)符合党和国家的需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明确提出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2025 年1 月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进一步强调,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课程教材体系的核心内容,并推动其融入各类教育体系,确保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忠于党和国家,服务于民族复兴大业。作为育人主力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理论素养、教育能力和实践引导能力。在高职院校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要融合职业教育实际,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因此,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能力,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目标的重要支撑。

(二)强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职思政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主力军,只有不断提升育人能力,才能适应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 [2]。不断强化自身育人能力,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自信,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这也是教师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育人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有助于教师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真正做到不负时代、不负育人初心。

(三)深化改革创新的需要

近些年,全国高校思政课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在规模上迅速扩大、教师队伍日益年轻化,更在定位上实现了由“副科”向“国家课程”的转变,承载着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 [3]。在政策与资源双重支持下,思政课在硬件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显著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也焕发出新的活力。然而,资源的丰富只是基础,真正能否转化为高质量育人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教学能力,还要善于改革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爱听、愿学、能行的“金课”。因此,在当前思政课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修炼内功”,以育人能力的提升来回应改革需求,推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育人能力的灵魂,体现在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上。首先,教师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学生,准确传达党的方针政策,确保思政课的政治方向正确,助力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其次,深厚的理论素养使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将抽象理论转化为贴近职业实际的教育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最后,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复杂社会思潮中辨别是非,引导学生抵制错误观念,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学生的思想品格,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只有具备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才能在课堂内外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激发其爱国情怀和职业使命感。

(二)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

专业知识是教师育人能力的基础,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深刻掌握,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系统理解。这使教师能够准确传递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结合高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将理论与实际相融合,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教学能力则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育人效果的桥梁,涵盖课程设计、教学组织、课堂管理及方法创新。新时代高职学生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和职业特性,教师需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多样化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例如,教师可设计与职业场景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教学能力还体现在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能够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需求。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下,教师需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手段,运用信息化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互动等,提升课堂实效性。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灵活的教学能力,教师才能在新时代高职教育中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职业素养与社会担当,从而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使命。

(三)实践指导能力

实践指导能力指教师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职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内化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学生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实践指导能力使教师能够设计与职业岗位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或企业参访,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项目,结合思政内容引导其感悟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在新时代,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学生易受多元思潮影响,实践指导能力帮助教师通过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的思想辨别力,培养其理性思维与社会担当[4]。实践指导能力还体现在教师对实践活动的组织与评估能力上,需科学设计活动方案,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并通过反思环节深化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教师通过指导实践,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素养与实际行动,助力其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实践指导能力是新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教育使命的达成。

(四)创新与科研能力

创新与科研能力指教师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阐释中国理论、解读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从而增强思政课的阐释力和说服力。在新时代,社会思潮多元,学生思想活跃,教师需通过科研深入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将其融入教学,回应学生关切 [5]。创新能力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如运用信息化技术、多媒体资源或实践教学,提升课堂吸引力。科研能力则为创新提供理论支撑,教师通过研究中国道路的实践案例,开发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确保课程的时代性与针对性。创新与科研能力推动教师紧跟时代脉搏,应对新挑战,进而设计更具说服力的教学方案。这种能力使思政课不仅传授知识,更能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提升路径

(一)筑牢信仰根基:强化思想政治素质的引领作用

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育人能力的灵魂,直接决定思政课的政治方向和教育效果。教师只有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深入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助力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研究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实践逻辑 [6]。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这些理论知识内化为信仰,外化为教学行为和教育情怀,以理论上的清醒带动政治上的坚定,以政治素养提升引领学生信仰构建和价值塑造,切实发挥思政课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路人作用,从根本上提升育人效果和教育质量。

(二)深耕课堂阵地:优化专业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

专业知识是育人效果的根基,教学能力则是实现课堂育人的关键保障。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思考“为谁教”“教什么”的核心问题,准确把握教材体系,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对社会热点、时政新闻等现实问题的敏感性和多元信息来源背景,因势利导,增强课堂的现实关照和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鼓励采用情景式、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合作式、社会体验式等多样化方式,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现实教育内容。在此过程中,要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生在思想道德、社会适应、价值判断等方面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引导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实现思想引导与能力培养的同步提升。

(三)对接职业需求:拓展实践指导能力的培养路径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思政课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更要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服务于其未来职业发展。当前,高职思政教育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行为与生活行为不一致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课的现实影响力。为此,教师要主动融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模式,在思政教学中引入真实的职业场景和社会议题,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代入感。同时,要将职业素养、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等内容贯穿于课堂和实践指导全过程,鼓励学生在社会服务、企业实训、志愿活动等多种形式中践行思政理念。将思政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实现“思政育人”向“实践育人”转变。这种转变使思政课更贴合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学生通过实践将思想素养转化为职业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工作态度[7]。

(四)突破发展瓶颈:激发创新与科研能力的驱动效应

高职教育强调技术技能与思想素质并重,思政课教师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可研究如何将中国精神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设计案例教学或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责任感。同时,灵活选用 VR、AI、视频、音乐等教学载体,将社会热点与思政课堂紧密结合,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与现实感。这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学术含金量,引导学生将思想素养转化为职业行动和责任担当,培养具有政治认同、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学术交流与教学改革,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发展。科研不仅能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深度,还可以增强课程的思想性、时代性与专业性,提升教学前沿性和影响力。思政课教师应通过论文撰写和课题申报等方式,提高科研能力,以此推动教学发展、增强学术影响力,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和理论自信,使其在课堂上更具说服力与思想引领力,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正视现实、坚定信念,在职业发展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思政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沟通、价值的引导和思想的启迪。要实现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目标,教师必须在信仰根基、课堂教学、实践指导与职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政治素养、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只有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育人能力,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思想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宏芳 , 熊春燕 , 姜睿 .“新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引领力的实践路径 [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5,41(02):65-69.

[2] 柯增金 , 张换 . 教育强国视域下思政引领力的价值图景、理论阐释及提升路径 [J/OL].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11[2025-05-02].

[3] 夔彩虹 .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J]. 大学 ,2020,(33):72-73.

[4] 潘乃烨 .“思政 + 实践”:五年一贯制高职思政课纵向一体化研究 [J]. 教育视界 ,2025,(07):32-36.

[5] 王世娟 , 董小龙 . 新时代高校红色基因传承路径探析 [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20):25-27.

[6] 李芳芳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J/OL]. 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 ),1-3[2025-05-02].

[7] 王强 , 肖海雁 .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思政课亲和力的生成逻辑与提升策略 [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39(02):11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