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东汉乐文化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江瑞
大埔县大埔小学 514200
小学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感知的重要途径。在岭南地区,广东汉乐承载着无数先辈的智慧与情感,是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然而,在现代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将广东汉乐文化引入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能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还能让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重新认识和亲近家乡的传统音乐文化,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校园里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
一、溯源历史故事,设计创作内容
广东汉乐作为岭南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历史故事犹如一座蕴藏丰富艺术宝藏的宝库。这些故事不仅承载着过去的岁月记忆,更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精神与审美价值,为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将汉乐历史故事融入美术创作内容,能够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触摸历史脉络,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培养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艺术教育层面分析,不同的历史故事具有独特的情节与场景,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创作主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在以故事为蓝本进行创作时,需要深入分析故事元素,提取视觉符号,将抽象的故事转化为具象的艺术作品,这一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实现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创作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在小学美术岭南版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家乡》教学中,教师以广东汉乐 “汉乐入宫” 的历史故事为核心,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术创作活动。课堂伊始,教师通过播放精心制作的动画短片,生动地讲述了广东汉乐如何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民间走向宫廷,成为宫廷雅乐的辉煌历程,让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历史之中。随后,教师展示了大量古代宫廷建筑、服饰、乐器等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细节,为创作积累素材。在创作环节,学生们热情高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创意。有的学生运用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绘制出一幅气势恢宏的宫廷汉乐演奏画卷,画中人物神态各异,乐器刻画精致;有的学生则利用黏土、彩纸等材料,制作出立体的宫廷汉乐演奏场景,还为人物设计了精美的服饰和配饰。在作品分享环节,学生们纷纷讲述自己创作的思路与故事,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通过这次创作活动,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广东汉乐文化的认识,更在艺术实践中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魅力,激发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聚焦特色乐器,开展造型教学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广东汉乐特色乐器不仅是音乐演奏的载体,更是极具艺术价值的造型教学资源。头弦纤细灵动的琴杆、提胡古朴典雅的琴筒、古筝修长优美的琴身,这些乐器以独特的造型与装饰纹样,构成了丰富的视觉符号系统。从美术教育理论来看,将其纳入造型教学,契合了儿童通过具象事物感知艺术的认知规律。学生在观察乐器造型的过程中,能够直观感受线条的曲直、形状的组合与色彩的搭配,进而掌握比例、对称、均衡等美术造型的基本法则。同时,每件乐器背后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古筝上的云纹装饰体现着传统美学观念,头弦的制作工艺蕴含着匠人的智慧。通过对乐器造型的描绘与制作,学生得以触摸文化脉络,在提升艺术技能的同时,实现文化传承与艺术素养的协同发展,使美术课堂成为连接传统音乐与视觉艺术的桥梁[2]。
在小学美术岭南版三年级上册《大花瓶》教学基础上,教师将广东汉乐古筝引入课堂,开展特色乐器造型教学实践。课程伊始,教师播放古筝演奏视频,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汉乐之美,随后展示不同形制的古筝实物与高清图片,引导学生从琴头、琴身、琴弦、琴码等部位细致观察其形态特征。在素描环节,学生以铅笔勾勒古筝轮廓,通过反复测量与调整,把握琴身的长条形比例与琴弦的排列规律;装饰阶段,学生参考传统纹样资料,运用彩笔在纸上绘制云纹、花鸟等图案,为古筝赋予文化韵味;立体制作环节,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卡纸卷制琴身,用彩泥塑造琴头装饰,再以细线模拟琴弦。有的小组还别出心裁地为古筝设计了展示底座,搭配微型演奏人偶。在作品分享时,一位学生兴奋地说:“原来古筝上的花纹这么讲究,制作过程就像在和古人对话!” 这场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造型表现技法,更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广东汉乐乐器的独特魅力,实现了艺术教育与文化浸润的双重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将广东汉乐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实践成果显著。
通过溯源历史故事设计创作内容,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聚焦特色乐器开展造型教学,则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技能与文化素养。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育模式,为小学美术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校借鉴这种模式,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丰富美术校本课程内容。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绽放光彩,助力学生在艺术与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馨 . 生活实践与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整合的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4,(34):141-143.
[2] 黄雪萍. 寻生活之源,造自然之化——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J]. 家长 ,2024,(32):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