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疫情不同时期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及对策探析

作者

林淑琼 柯东成 林丹凤

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广东 茂名,525024

基金项目:茂名市2023年度第二批科技计划立项项目(编号231115138188559)

基金项目:茂名市2023年度第二批科技计划立项项目(编号20230237)

作者简介:林淑琼,出生年月:1978.0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广东高州,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了解探索高职院校新生在疫情不同时期(前、中、后)心理健康的群体特征,对比研究不同年份入学的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转归规律,并提出心理健康干预对策,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对疫情前2019级新生、疫情中2020级-2022级新生和疫情封控放开后2023级-2024级新生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开展线上调查,对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

关键词:疫情;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对策

一、背景和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次重大公共卫生应激事件,其长期性与反复性对高校学生心理状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新阶段,但系统梳理疫情不同阶段(暴发前、常态化防控期间、“乙类乙管”调整后期)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入学的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群体特征和变化转归规律,旨在构建面向突发公共危机情境的高职生心理干预策略体系,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应急状态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与实践参照,从而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韧性与响应能力。

当前,对疫情不同时期(前、中、后)特别是包含三个时期的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较少。国内学者侯颖超对2019级和2021级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1];赵艳杰对比分析了2019年和2021年疫情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并进行了策略探究[2];陈琴对2019年与2022年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3];刘恨、李丽慧、王妍对2019级、2020级、2021级高职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4];徐松寅、徐银对2019级、2020级与2022级新生心理普查作了比较研究[5]。

可见,目前尚未有学者从2019年-2024年对疫情不同时期(前、中、后)跨越6年的高职新生入学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过全面对比研究;并且在疫情结束后尚未有对高职生经历疫情三阶段后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转归规律进行过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对象

选取某高职院校2019级(简称19级,以下类推)、2020级、2021级、2022级、2023级和2024级学生,在学生作为新生入学时进行全覆盖的心理测评。19级学生3171人,20级学生4107人,21级学生2955人,22级学生4460人,23级学生4004人,24级学生3107人。研究对象均在入学当年的4周内按照严格的程序完成测评。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采用量表测评进行数据收集,所用量表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是临床常用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主要用来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以及症状严重程度。SCL-90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饮食和睡眠状况)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受试者SCL-90总分超过160分可考虑筛查阳性预警。

3.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27.0统计软件处理,通过对19级-24级这六个年级学生的SCL90总分(划分为阳性预警与非预警两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研究结果与解释

采用卡方检验(χ2)对19级-24级学生的SCL-90得分进行纵向比较,结果见表1与表2。

由表2可知19级-24级学生的阳性预警检出率差异显著。

对各个年级学生的阳性预警检出率进行χ2分割法进行两两比较得出表3。

由表1-表3可知,19级,20级与21级的阳性预警筛出率逐年上升,并且差异显著,22级、23级与24级阳性预警筛出率逐年上升,并且差异显著。采用比较列比例的Z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与χ2分割法一致。

当将19级-21级三个年级的学生作为一组(阳性预警筛出率为21.9%),22级-24级学生作为一组(阳性预警筛出率为19.0%)进行阳性预警筛出率卡方检验时,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19级-21级学生与22级-24级学生的阳性预警筛出率差异显著。

从研究结果来看,不同入学年份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先急剧恶化,后显著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态势,与新冠疫情的发展阶段高度吻合。具体分析如下:

1.疫情暴发与高峰期(对应20级、21级新生):心理压力急剧攀升

数据表现:阳性预警率从19级的16.0%迅猛攀升至20级的23.0%和21级的26.5%。两两比较均显著,说明这不是偶然波动。

原因解释:这三年正好对应疫情最凶猛、管控最严格、不确定性最强的时期。20级新生经历了第一波疫情的冲击和首次大规模线上教学;21级新生则在疫情反复和常态化防控中入学。他们面临入学适应、社交隔离、对健康的担忧、未来规划被打乱等多重压力,导致心理困扰显著增加。这与“疫情作为重大社会应激事件”的背景完全一致。

2. 政策调整与后疫情时代(对应22级、23级、24级新生):压力缓解后出现新挑战

数据表现:22级新生预警率骤降至16.0%(与疫情前19级持平),但随后23级(19.3%)、24级(23.0%)又出现了连续且显著的上升趋势。

原因解释:22级(关键转折点):他们于2022年秋季入学,此时疫情管控已非常成熟,社会面相对稳定,特别是2022年底管控措施大幅优化,带来了强烈的 “曙光效应”。社会重启的乐观情绪、校园生活的正常化,极大地缓解了新生的心理压力,导致预警率大幅回落至疫情前水平。

23级与24级(反弹与新高):管控措施放开后,学生们并非进入“无忧天堂”,而是面临 “后疫情时代”的次生挑战——学业挑战、社交技能退化、价值感、就业焦虑以及“长新冠”心理影响。学业挑战主要是疫情造成的“知识断层”和学习习惯的破坏性开始显现,新生学业基础可能更薄弱,适应大学课程的压力更大;社交技能退化主要是长期的线上学习和社交隔离,导致部分学生的现实社交技能有所退化,重新建立深度人际关系面临困难;价值感与就业焦虑主要是经济环境变化和对未来就业的担忧,给高职学生带来了更直接和现实的焦虑;“长新冠”心理影响主要是部分学生或家庭可能经历了健康冲击,留下了长期的心理阴影。

3.分组比较的深层含义(19-21级 vs 22-24级)

整体上,疫情核心期(19-21级)的预警率(21.9%)显著高于后疫情时代(22-24级)的预警率(19.0%)。这说明,疫情最严峻时期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是最大、最广泛的。但同时,后疫情时代组的预警率(19.0%)依然高于疫情前的19级(16.0%),这说明疫情的长尾效应依然存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基线水平可能已经被永久性地改变了,再也回不到2019年的绝对“正常”状态。“后疫情”并不等于“无疫情影响”。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探析

本研究通过对某高职院校19级至24级共六届新生入学时的SCL-90测评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新冠疫情对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了显著且持续的阶段性影响。研究发现,新生心理预警检出率的变化轨迹与疫情发展及社会应对阶段高度同步:疫情前(19级)基线水平较低(16.0%),在疫情暴发及常态化防控期间(20级、21级),预警率呈现显著连续上升(至26.5%),表明严格的管控措施和不确定性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应激;而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22级),预警率显著下降至疫情前水平,反映出社会秩序恢复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

后疫情时代新生心理健康面临新的挑战,预警率出现反弹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乙类乙管”政策实施后的23级与24级新生中,心理预警检出率并未保持低位,而是再度显著连续上升(至23.0%)。这表明,尽管大规模封控等急性应激源已消失,但疫情造成的学业断层、社交能力弱化、未来就业焦虑等长期性、次生性心理挑战正在持续产生影响,心理健康风险已从“急性冲击”转变为“慢性压力”。

基于研究发现的阶段性心理特征,本文提出以下三级对策体系,以增强未来公共危机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韧性。

(一)危机暴发期:快速响应,稳定情绪

1.启动应急预警机制: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快速心理筛查,建立从识别到转介的绿色通道,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2. 强化信息引导与支持:通过权威渠道及时发布清晰、科学的危机信息与政策解读,遏制谣言传播,降低不确定性焦虑。

3. 提供应急心理工具包:推广在线心理自助课程,聚焦情绪调节、正念放松等实用技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适。

(二)危机缓解期:聚焦恢复,预防反弹

1.实施学业补救措施:针对学业断层问题,开展能力普查,提供补习班与学习方法指导,减轻学业压力源。

2.推动社交重建活动:设计团体辅导、主题社团等结构化活动,创造低压力社交环境,助力学生修复朋辈关系。

3.前置职业规划教育:将生涯教育融入大一阶段,通过企业参观、校友分享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未来的掌控感,缓解就业焦虑。

(三)长效建设期:融入全程,提升韧性

1.将心理韧性纳入核心素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教育,实现从应对到发展的转变。

2.建设智能心理支持平台:整合测评、预警与干预功能,依托大数据实现学生心理状态的动态追踪与精准支持。

3.健全校-家-医-社协同机制:与专业机构建立稳固转介渠道,加强家校沟通,构建多方参与的心理守护网络。

总结:对策核心在于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模式转型,通过构建兼具应急能力与长效功能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综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超越“疫情已结束”的认知,认识到重大公共事件影响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构建兼具应急响应能力和长期支持功能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从而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类公共危机事件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侯颖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43(5):107-111.

[2]赵艳杰.后 疫 情 背 景 下 高 职 院 校 大学 生 心理 健 康 策 略 探 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49(5):92-95.

[3]陈琴.2019年与2022年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J].心理月刊.2023,18(4):211-232.

[4]刘恨,李丽慧,王妍.综合心理干预调节高职生心理健康:一项纵向研究[J].心理月刊.2023,18(9):78-80.

[5]徐松寅,徐 银.新冠疫情背景下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帮扶探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3,32(2):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