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孝文化实践建设”路径探究
王芳
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 412006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升,单纯的技术训练已难以满足社会对“大国工匠”的期待,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融合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语文课程作为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的核心载体,不仅承担着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功能,更应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精神品格的关键阵地。孝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伦理基石,与职业教育倡导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家国情怀具有深层呼应。在此背景下,探索孝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便成为引导青年学子从家庭责任走向职业担当、从个体修身迈向社会奉献的重要方法。本文以“知—行—传”为逻辑主线,试图构建兼具文化深度与实践效度的孝文化育人体系,为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新视角。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孝文化的时代内涵
中华孝文化历经千年传承,在当代社会已突破传统“侍亲奉养”的单一维度,呈现出动态演进的多元价值。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核心价值的重构,孝文化从家庭伦理升华为贯通个人成长、职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的精神纽带。在代际关系层面,其内涵由“父权主导”转向“双向关怀”,强调亲子间的情感共鸣与平等对话,既要求子女传承“老吾老”的敬亲传统,也倡导父母践行“幼吾幼”的理解与尊重,构建代际互助的现代亲情模式。在社会责任维度,孝文化突破血缘边界,与职业伦理深度融合,工匠“精益求精”的执着、服务行业“以人为本”的关怀,皆可视为孝道“推己及人”精神的职业化表达。尤其在技工教育语境中,孝文化更被赋予“生命教育”的深层意蕴,通过理解父母养育之恩、感悟师长培育之情,引导学生珍视劳动价值、敬畏职业使命,将孝心转化为精进技艺的动力。这种从“修身齐家”到“敬业报国”的价值延伸,既保留了孝文化“感恩反哺”的核心基因,更在新时代实践中焕发出培育工匠精神、塑造职业品格的文化生命力。
二、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孝文化渗透价值
(一)锚定价值塑造,巩固学生道德修养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融入孝文化,本质上是将道德伦理教育嵌入职业技能培养的全过程。孝道所蕴含的感恩意识、责任观念与反哺精神,为正处于价值观成型关键期的技工院校学生提供了清晰的道德坐标。在技术理性主导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孝文化的渗透能够弥补工具化教育可能引发的精神浅层化倾向,引导学生从“家庭之孝”体悟“生命之敬”,从“父母之爱”生发“社会之责”。这种润物无声的价值引导,不仅帮助学生建立对亲情伦理的深度认知,更通过情感共鸣激发其内在的道德自觉,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等职业素养自然生长为精神底色。尤其在物质消费主义与个体意识膨胀的当代社会,孝文化的浸润能够抵御价值虚无主义的侵蚀,让技术人才在掌握精密技艺的同时,始终保有对人性温度的坚守与对道德底线的敬畏。
(二)助力文化传承,体现学生使命担当
技工院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通过语文教学激活孝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实质是赋予技术人才培养以文明赓续的历史深度。面对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碰撞,孝道教育使学生从家庭伦理的微观视角切入,感知中华文明“家国同构”的文化基因,进而理解工匠精神中“以技报国”的深层逻辑。这种文化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古模仿,而是引导学生在现代职业语境中重构孝文化的表达方式,将“事亲以敬”转化为对技术标准的敬畏,将“立身行道”升华为对职业操守的恪守。当学生意识到自身既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者,便能在数控机床的精准操作与非遗工艺的匠心延续中,自觉承担起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使命,使“中国制造”的技术成果始终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
(三)丰富育人资源,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孝文化为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提供了兼具情感温度与文化厚度的内容支点,有效破解了职业教育中人文课程与专业技能教育相互脱节的困境。通过挖掘孝文化中“家训”“家风”“家书”等具象化载体,语文教学得以摆脱抽象说教的桎梏,构建起“以情促学、以文化人”的教学新范式。教师可依托孝道主题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撰写感恩家书、解析工匠家训、探讨代际沟通等实践活动中,实现语言表达能力与情感认知能力的同步提升。这种将文化基因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创新路径,不仅增强了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使传统文化学习成为学生探索职业身份认同的精神通道。当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家庭记忆、职业愿景产生深层联结,人文教育便不再停留于知识传递层面,而是真正成为塑造“完整职业人”的育人新场景。
三、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孝文化融合实践
(一)知孝:教学主体实践,融合理念入心入
1. 教师维度:孝文化的教学转化
教师在孝文化融合实践中承担着文化解码者的核心角色,需从哲学、伦理、教育三重维度解构孝文化的深层意蕴。通过研读《孝经》《弟子规》等经典文本,提炼“敬”“顺”“养”“显”的伦理层次,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中“敬业”“责任”“创新”等核心素养,构建“传统孝道—职业伦理”的互动谱系。例如,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孝道训诫,转化为“珍视职业技能培养机会,以精湛技艺实现自我价值”的现代诠释。同时,教师需掌握“文化表达”能力,将文言经典转化为贴近学生认知的生活化语言,设计“孝道微叙事”教学单元,如通过分析工匠世家的技艺传承故事,揭示孝道与职业使命的内在关联,使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可感知、可讨论、可践行的教育素材。
2. 学生维度:孝文化的价值内化
学生作为孝文化实践的主体,需经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认知跃迁。教师要通过创设“代际对话日志”“技术伦理工作坊”等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审视自身与家庭、职业、社会的伦理联结。例如,在“技术伦理工作坊”中设置两难情境:面对高薪异地就业与留守照顾父母的选择冲突,让学生在思辨中理解孝道的时代适应性,孝不仅是物质赡养,更包含精神关怀与价值实现。同时,借助“孝道认知图谱”绘制活动,要求学生梳理个人成长中父母的技术启蒙,如父亲传授的维修技巧、母亲教导的耐心品质,将孝心感恩具象化为对职业技能的精进追求。通过这种从“家庭孝行”到“职业孝德”的认知升级,引导学生意识到精湛技艺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对家族期待与文化基因的创造性传承。
(二)行孝: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技艺融汇贯
1. 课程重构:孝道与技术的深度嵌合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需打破学科壁垒,将孝文化转化为可融入专业技能培养的伦理框架。技工院校语文课程可以尝试开发“孝道技术”主题课程模块,围绕“技艺传承中的孝道表达”“职业责任与家庭伦理平衡”等议题,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例如,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解析《考工记》中“工师之孝”的历史内涵,对比现代工匠对技术精进的追求,理解孝道从“家族技艺延续”到“社会技术革新”的价值升华。同时,将孝文化嵌入实训项目设计,要求学生以“技术反哺家庭”为命题,完成如家用工具改良、长辈生活辅助装置制作等实践课题,使孝行从抽象伦理转化为具体的技术创造行为。通过课程重构,不仅强化专业技能的人文底色,更要让学生在技术应用中自然体悟“以技尽孝”的现实意义。
2. 方法创新:情境与行为的交互共生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过程需构建“浸润—实践—反思”的动态循环,通过情境化教学激活学生的孝道践行力。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搭建“跨代际职业对话”场景,让学生在数字化情境中扮演不同代际的技术从业者,体会孝道在技术革新中的传承与调适。例如,模拟传统工匠与现代工程师的对话,探讨“机械化生产是否背离手工技艺传承的孝道责任”,在思辨中深化对孝文化时代性的理解。同时,创建“孝行成长地图”可视化工具,将学生的技术学习轨迹与孝道实践节点关联标注,如将数控编程精度提升与“减少父母操劳”的家庭承诺相关联,使技术精进过程成为孝心养成的具象投射。通过教法创新,模糊课堂与生活的界限,让孝道实践成为技术学习的自然延伸,最终实现“技以载道,道以技显”的育人目标。
(三)传孝:教学环境实践,文化氛围良性互动
1. 空间赋能:构建“技孝共生”的校园文化生态
技工院校不仅要在语文课堂融入孝文化,更需将孝文化基因植入校园物理空间,打造“可见、可触、可感”的文化浸润场域;在实训车间、教学楼廊等高频活动区域,设置“技以载孝”主题文化展陈,通过“工匠家训墙”“技术家书树”等互动装置,呈现古今技艺传承中的孝道故事。例如,在实训基地悬挂“精工细作是对父母之敬”的警示语,在工位旁展示“焊花如星火,孝心照长夜”的诗化标语,使学生在技能操作中自然感知孝道与技术伦理的深层关联。同时,创建“孝技创客空间”,鼓励学生以专业技能创作孝文化载体,如用新技术复刻传统家训摆件,让技术实践成为孝文化传播的创造性表达。通过校园文化的隐形渗透,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外感受孝文化、体验孝文化,使孝道育人润物无声、悄然生根。
2. 场域联动:拓展“孝行辐射”的社会实践网络
技工院校应构建“家校企社”四位一体的孝文化实践共同体,推动孝道精神从校园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延伸。语文教师可以联合社区开展“技暖银龄”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学生利用专业特长解决老年人智能设备使用难题,将“老吾老”的传统孝道转化为“及人之老”的技术关怀。专业教师可以与企业共建“孝道责任岗”,在顶岗实习中设置“技术反哺”考核项,要求学生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记录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家庭生活质量或改善父母工作条件。此外,学校要搭建“孝技云社区”数字平台,开设“家国技艺直播间”,邀请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非遗技艺数字化保护、传统工艺现代改良等跨界项目,使代际协作与技术传承成为孝道表达的新范式。通过跨场域实践,强化了孝文化的社会辐射力,促使学生在服务与实践过程中,完成从“小孝齐家”到“大孝报国”的价值升华。
结语
经过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华民族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孝文化便是其中的精髓所在,应当对其深入发掘并充分利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孝文化实践建设,需突破传统文化灌输模式,构建情感浸润、行为养成、价值内化的渐进式育人范式。通过课程改革、环境营造、校企协同的立体化路径,使孝文化成为连接职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养提升的桥梁,为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注入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琼 . 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现代职业教育 , 2020, (04): 198-199.
[2] 林玮. 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孝德文化:语境、意涵与框架 [J]. 社会科学家, 2023, (01):30-34.
[3] 杨志刚, 陈三营.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孝文化专题设计的理与路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2024, 40 (02): 90-9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3 年湖南省技工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编号:JYKT202347)《中华孝文化“生态式融入”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