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强基础、促多元、适未来的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作者

宋婷

漯河市召陵区实验高级中学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强基础、促多元、适未来的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强基础;促多元;适未来;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引言

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我国面临许多“卡脖子”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月3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关键要靠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创新人才”,也是对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出的迫切要求。创新人才应该是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能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创新人才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和表现,在各行业中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1基于强基础、促多元、适未来的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意义

强化基础能力培养:通过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实现个性化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关注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提高教育质量: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使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2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

培养模式陈旧:忽视育人实质,培养成效欠佳。近年来,我国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和计划层出不穷,但从实际培养过程和培养模式来看,与常规人才培养差别不大,缺乏针对创新人才的特殊性培养,部分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试点落入“豪华的教育”的陷阱。以“实验班”模式为例,一些普通高中通过设计名目繁多的交叉实验班、创新实验班、实验班,引进先进设备等外部要素,营造高质量教育的假象,而不关心实质性的个性化培养和创新能力涵育。大部分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在顶层设计中融入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先进理念,但实则缺乏扎实的教育教学研究作为支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培养成效往往跟不上顶层设计理念,达不到期望的育人效果。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教师大多是在原有班级基础上重新组建而来的,缺乏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专业认同和专业化教学培训;课程设置是普通班级的复制或简单拼接,且规定要求多,学生缺少选择权和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个体兴趣和个人专长的发展;课程内容缺乏学科前沿性,学生难以通过现有课程了解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课堂教学依然采用“系统知识传授”的方法,由教师向学生传授标准化的知识,对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欠缺;学生评价上依然唯分数论,难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方案中“规定动作”多,“自选动作”少,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被充分激发。

3基于强基础、促多元、适未来的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3.1完善课程体系

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丰富地方课程。结合地方特色,开发具有地方文化底蕴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创新校本课程。鼓励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开设特色课程。鼓励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开发个性化课程。加强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衔接,形成有机整体。

3.2多管齐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多元化课程平台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学校积极做好课程建设顶层设计,搭建“一体两翼”的“至美”特色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大“特色课程群”。特色课程建设本着“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原则,按照不同学段、不同群体,在符合国家艺体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艺体课程体系。根据学生需求和特长发展方向开设了艺术表演、播音与主持、视唱、乐理、素描、足球、田径等丰富多彩的专业课程,不仅满足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需求,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艺体特长教育,一是唤醒学生的兴趣、发现自身专长,推动其进一步探索,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二是加强锻炼,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各类比赛积累经验、认识自我,为将来的升学考试筑牢根基;三是让学生拥有特长,树立自信,拥有更加自立和阳光的心理状态;四是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学生将成长为有修养、有韧性、有想象力、有美感、不服输、通达、乐观、积极的“至美”学子。

3.3促进多元发展

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在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采用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取得进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强化家校合作: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过程,形成教育合力。

3.4以多元评价为主,优化创新人才的评价机制

评价作为高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价值,评价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工具,更是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合理制定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是非常关键且重要的。毕竟,合理评价能够引领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然后积极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改变不足,以便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传统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习成绩,但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评价标准应当多元化,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巧以外,还应该对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意识、空间想象力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的多维发展。

结语

总之,基于强基础、促多元、适未来的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普通高中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思考,积极探索,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贡献力量。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要不断优化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努力实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克明.造就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2003(11):7-12.

[2]董泽芳,王晓辉.国外一流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及启示:基于对国外八所一流普通高中培养杰出人才的经验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4):83-89.

[3]张杨,张立彬,马志远.哈佛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72-77.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课题名称《强基础,促多元,适未来——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3JZX01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