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练耳学习中“ 听准唱不准” 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分析
和文阳
临沂大学音乐学院 山东省临沂市 276000
视唱练耳是高校音乐院系学生必备的基础核心课程,对音乐素养养成意义重大。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既能获得听觉能力与演唱、演奏技能,又能提升音乐感受力、音准与节奏把控能力。然而,部分学生虽能敏锐区分音高、节奏等细微差别,实际演唱时却难以准确表达,“听准唱不准”问题严重阻碍其学习质量与音乐素养提升。本文从生理机能、心理因素、训练方法等维度剖析成因,并结合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探寻改进对策,缩小听力与发音误差,解决这一难题。
、“ 听准唱不准” 成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
(1)发声器官机能差异
人体发音器官(声带、共鸣腔体)存在天然构造与机能差异,声带的厚薄、长短、松紧不同,共振频率各异;共鸣腔体大小、形状及肌肉调节能力的差别,也会导致音色音准不同。部分学生因发声器官特殊构造或未发育成熟,难以自如控制发声。例如,声带过厚的学生唱高音时,需更多气息与力量推动声带振动,而声带难以承受过度压力,易出现音准偏差;共鸣腔体调节能力弱的学生,高音区共鸣不佳,难以找到最佳发声位置。
(2)肌肉控制能力不足
演唱中,呼吸肌肉群与喉部肌肉的协调控制至关重要。呼吸肌肉群控制不足会导致气息不稳,如唱长音时气息不均致音高下沉,唱密集音符时气息不足使声音无力、音准失准。喉部肌肉协调不佳则影响声带正常振动,造成音高不稳或声音沙哑。
(二)心理因素
(1)紧张焦虑情绪
日常放松环境下,学生能较好控制音准,但课堂展示、考试等场景易引发紧张情绪,干扰大脑思维与身体机能协调,导致演唱失误。部分学生过度关注自身表现,反而忽视音准节奏,出现“越怕错越出错的情况。
(2)自信心缺失
频繁出现“听准唱不准”问题,易使学生怀疑自身歌唱能力,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心理暗示,形成厌唱心理与心理挫败感。这种暗示在演唱中不断强化,致使学生过度关注错误,进一步加剧演唱失误,阻碍演唱技术提升。
(三)训练方法因素
(1)理论与实践脱节
部分学生学习视唱练耳时,重理论轻实践。虽掌握音高、节奏等音乐要素的识别分析方法,但未能将理论有效应用于演唱,无法精准把控音准。
(2)缺乏针对性训练
固定的训练内容与方法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学生视唱练耳弱项各异,有的对变化音、大跳音程把握不准,有的难以准确表达复杂节奏。
二、改善“ 听准唱不准” 问题的对策
(一)生理机能训练
1. 科学发声练习
科学发声练习是解决“听准唱不准”的基本手段。
气泡音
气泡音的练习可以很好的放松喉部肌肉,找到发声点。学习者放松身体慢慢呼吸,在气流作用下带动声带,听到并感受到气泡破裂的声音效果。多加练习能够更有力地控制声带的振动,进而保证音高准确。
(2)哼鸣练习
采用哼鸣练习能够更好的打开共鸣腔体,增加气息的支持能力,学习者模仿蜜蜂的叫声发出声音,运用鼻腔、口腔一起进行发声练习。在此过程中感知气息在共鸣腔体内的流动以及产生的振动感觉从而可以使嗓音更加圆润优美,演唱的时候也更好地掌控气息,利于音高的稳定。在演唱高音部分时,也可以借着哼鸣练习掌握气息支持的能力而毫无压力地去演唱高音,不再担心音高的问题。
2. 肌肉协调性训练
呼吸肌肉群与喉部肌肉群之间的协调能力会影响演唱的音准及稳定性,因此需要加强训练力度。
(1)慢吸慢呼
慢吸慢呼可以使呼吸肌肉群得到加强,学习者站立或者挺胸收腹挺着肚子尽量深吸一口气后憋着气,然后再慢慢将气吐出来,力争达到快吸慢呼的程度,并且掌握好气息进出的方法,从而保证在演唱的时候气息能够平稳。
(2)快吸慢呼
快吸慢呼可以锻炼学生的呼吸灵活度和控制力,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吸气,再慢慢地、平稳地把气呼出去,类似于演唱中的快速换气。
(3)唇颤音、舌颤音
唇颤音、舌颤音,使喉部肌肉的协调性得到增强,唇颤音是在放松的状态下,用气息冲击来使嘴唇发生连续不断地颤动;舌颤音是利用舌头快速颤动发声,以加大喉部肌肉的弹性和灵活性,学会在演唱时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声带,关闭并振动起来,从而使声音高度准确无误。
(二)心理调适策略
1. 放松训练
深呼吸、冥想可有效缓解演唱紧张情绪。演唱前,学习者进行深呼吸练习,吸气时腹部外凸,屏气后缓缓呼气,调节生理状态、平复心情;通过冥想专注呼吸与身体感受,排除杂念,提升心理调控能力,实现坦然演唱。
2. 建立积极自我认知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识,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所在。把平时录制的演唱音频或视频作为参照物,通过对比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注意演唱技术、表现力等是否有所提高。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同时多与同学交流经验,一起分享视唱练耳的学习体会、困难、解决的方法等,可以扩宽学习思路和方法,从大家那里获得信心和支持,以此提升自己。
(三)训练方法改进
1. 强化演唱实践
增加视唱练习时间与量,采用模唱、构唱、移调等多样化训练方法。模唱即先听教师范唱再模仿,通过多听多唱掌握音准节奏;构唱以给定音为基准,构建演唱音程、和弦等;移调将旋律换调演唱,拓展音域,增强发声弹性。
2. 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
依据学生个体演唱问题,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如变化音演唱困难的学生,可进行专门的变化音模唱、构唱练习,并融入视唱作品训练。
本文系统分析了“听准唱不准”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但仍存在不足,后续研究将持续深入。期望本研究能为高校视唱练耳学习提供参考,助力探索更有效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乐感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佳琪 . 视唱练习中音准普遍性问题的解决途径 [J]. 艺术大观 ,2022,(31):26-28.
[2] 郭雪莉 . 视唱练耳教学中音准提高途径问题思考分析 [J]. 戏剧之家 ,2022,(01):63-64.
[3] 卢睿琦 , 李卢幸雨 . 基于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方法探究 [J]. 中国音乐教育 ,2021,(10):52-55.
本论文是山东省第三批一流课程《视唱练耳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和文阳(2004- ), 2022 级音乐学专业本科学生。
指导教师:朱雪莲,副教授,教师。承担视唱练耳、音乐鉴赏等本科课程教学,出版专著 3 部,专辑 1 张,公开发表教学相关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