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港口配电室设备全息感知智能预警系统研究

作者

刘轶

武汉港迪软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现代港口作为能源密集型枢纽,其电力系统稳定性直接影响集装箱装卸、冷链储运、岸电供给等核心业务的连续性与效率。配电室作为电力系统中枢,其设备运行状态感知能力和故障响应速度对供电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多数港口仍依赖人工巡检和孤立监测手段,难以实现对设备的实时感知与故障预测,导致突发故障频发、运维成本高企、管理反应滞后。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设具备高精度感知、智能分析与主动预警能力的监控系统成为关键突破方向。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与三维可视化建模,港口配电室设备状态可实现动态呈现与风险演化推演,为电力运维带来智能化、前瞻性和可视化协同的新模式。

一、全息感知智能预警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一)系统目标与功能定义

港口配电室设备智能预警系统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对关键电气设备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实时建模和多维预警。系统需支持1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主要设备,如开关柜、变压器、互感器、电缆及保护装置等,具备高频采集、边缘处理、状态分析和故障预测等能力 [1]。功能方面,系统通过布设多类型传感器接入高频电参数、热成像、振动、局放和环境信息,融合 SCADA 等系统的运行数据,构建实时动态监测平台;结合数字孪生模型和可视化引擎,实现三维交互式界面展示设备运行状态;利用行为识别算法和风险等级评估方法,及时预判潜在故障趋势,准确划分预警级别,并支持图文并茂的告警推送和决策辅助功能。

(二)系统架构总体设计

本系统采用四层体系结构:感知层、数据层、模型层与应用层。感知层位于港口配电室现场,集成包括电流互感器、红外热像仪、超声局放传感器、环境检测器等设备,支持 Modbus RTU、OPC UA 等工业通讯协议,通过边缘计算网关预处理后上传中心服务器;数据层基于 InfluxDB 时序数据库与 PostgreSQL 结构化数据库混合构建,利用 Kafka 实现流数据异步处理及任务分发,保障高并发访问场景下的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模型层利用 Unity3D 与 Python 脚本协同开发,构建具备实时互动功能的数字孪生体,嵌入SCADA 参数、BIM 结构信息与状态变量,形成可响应设备行为变化的动态模型;应用层提供 Web 端与移动端访问界面,具备多角色权限体系,支持实时告警推送、远程控制、状态回溯等业务操作,增强用户对配电系统运行态势的把控能力。

(三)港口配电室设备数字孪生建模

数字孪生模型构建以高精度 BIM 文件为基础,结合配电室内激光点云扫描技术还原真实空间环境,建立三维场景模型,并以Unity 引擎绑定各类动态属性,实现与SCADA 及IoT 平台的数据双向映射。模型对象包括开关柜、母排、变压器、电缆桥架等,嵌入设备型号、运行参数、检修记录、负载等级、故障历史等信息,形成结构化对象。以开关柜为例,其孪生体中动态变量包括分合闸状态、电弧保护状态、电流负载率、接触电阻值、局放放电次数等;通过实时监控这些变量并构建其变化趋势曲线,可在孪生空间中动态呈现运行演化过程,对设备健康状态作出预测判断,极大提升决策效率与现场透明度。

二、多源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一)数据源类型与采集机制

系统需融合来自港口配电室的多类型、多维度数据源,以支持设备状态的全面建模与精细化感知。结构化数据主要通过 SCADA(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或EMS(能量管理系统)采集,涵盖三相电压、电流、频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断路器状态量等典型电气参数,采样周期通常设定为 1~5 秒,以兼顾数据实时性与存储压力。半结构化数据包括红外图像、可见光视频、温湿度传感器、气体浓度检测器等信息[2]。其中红外热成像模块采用 320×240 分辨率红外探头,测温精度可达 ±2℃,通过热像图分析设备局部过热风险;视频数据则通过智能帧抽取与图像识别算法,提取关键行为如人员异常靠近、设备遮挡、烟雾扩散等特征。非结构化数据则涵盖检修日志、语音报警记录、运维工单、历史报表等,以文本或音视频形式存在,需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语义分析等方式提取有用信息。数据采集机制基于边缘计算架构,部署工业级采集终端与边缘计算网关,实现本地数据预处理、事件初筛与安全上报。例如,一旦母线温度超过设定阈值(如 75℃),设备将生成中级预警事件,立即通过 4G/ 以太网通信上报平台并触发声光告警,确保处置时效性。此外,系统统一采用 UTC(协调世界时)标准时间戳记录所有数据,配合 GPS 授时模块和 NTP 协议对终端时间同步,确保所有异构数据的时空一致性与对齐精度,为后续建模与分析提供高可靠数据基础。

(二)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针对港口复杂、多变的电力运行环境以及感知数据的异构性,系统设计了从特征提取到融合决策的分层式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路径。首先,在特征级融合阶段,系统将来自电压、电流、红外热像图、局放信号等异构数据进行时间对齐、尺度统一与标准化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降维处理,并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自动提取多维特征空间中的关键指标,显著提升数据表达效率与模型训练能力。进一步,针对时序性强的数据如负载波动、温升曲线、放电信号等,系统采用 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构建多维时间序列模型,对设备运行趋势进行短期预测,实现对潜在异常模式的动态追踪。其次,在决策级融合阶段,引入Dempster-Shafer 证据理论对多通道的判定结果进行置信合成处理,通过贝叶斯网络动态调整各数据源的可信度,提升融合推理的鲁棒性。例如,当电缆接头处红外图显示区域温度上升、局放幅值增强且环境湿度变化显著,则该区域可能存在绝缘退化趋势,系统会将风险等级从“观察”提升至“预警”,触发详细巡检建议。最终,融合结果不仅用于预警,也用于构建XGBoost、LightGBM 等模型训练样本,以提升未来识别效率,支撑故障精准识别、分类和定位,提高系统的学习迭代能力与智能化水平。

(三)异常检测与预警模型构建

为实现设备早期故障的主动识别与风险动态评估,系统构建了基于多源数据驱动的异常检测与预警模型。对于原始运行数据缺乏人工标签的情况,系统采用无监督学习方法,主要使用孤立森林算法(Isolation Forest),识别高维多源数据中的孤立点,精准捕捉潜在异常事件,适用于初步过滤与新设备状态判别。在已有一定历史故障标签的场景下,则进一步引入 XGBoost 与随机森林(RandomForest)等有监督学习模型,利用电气参数、温升、局放、震动等特征数据进行训练,对故障类别进行自动标注与预测。为实现对设备整体健康状态的量化评估,系统引入设备健康指数(HI,Health Index)概念,综合考虑设备老化等级、历史故障频率、环境影响因子、运行负荷偏移程度、振动异常幅度等五个维度指标,以权重计算方式评估设备当前健康状态,并划分为五个等级:健康(HI>0.8)、亚健康(0.6~0.8)、轻度异常(0.4~0.6)、中度异常(0.2~0.4)、重度异常(HI<0.2),每一等级分别设定颜色编码(绿、黄、橙、红、紫)及对应处置策略。系统还引入动态阈值机制,依据设备历史工况与典型运行曲线,自动调节告警触发条件,解决因固定阈值造成的误报、漏报问题,从而提高模型适应性与实际应用的准确性,有效保障港口配电系统运行安全。

三、系统实现与工程应用示范

(一)系统平台开发与部署

系统平台采用前后端分离架构设计,前端基于 Vue 框架开发,集成由Unity3D 引擎构建并发布为 WebGL 技术实现的港口配电室全景数字孪生可视化模块 [3]。用户可在三维场景中自由浏览配电室结构、设备布设及运行状态,实时查看每台设备的参数曲线、历史告警记录、检修日志等信息。后端则由 Spring Boot提供服务支撑,Nginx 作为反向代理服务器,实现前后端高并发数据交互。数据存储方面,采用 MySQL 保存用户权限、设备信息、工单等结构化数据,同时配合InfluxDB 存储高频时序数据,如电压、电流、温度、局放信号等。系统部署于港口专用能源管理中心内网环境,通过防火墙、VPN 通道等保障网络安全。通信协议方面,支持主流工业协议OPC UA、Modbus TCP 用于采集设备运行数据,MQTT协议连接边缘设备与云平台,RESTful API 支持第三方平台对接及数据调用,如对接港口智能调度系统或设备资产管理平台。权限管理模块采用基于 RBAC(角色访问控制)机制设计,支持管理员配置系统参数、管理预警策略,维护人员接收并处理设备告警,审计人员查看日志与导出历史报表,保证系统在多角色、多部门场景下安全稳定运行。

(二)港口典型配电场景实证应用

系统已在我国东南沿海某国家级自动化集装箱港区完成示范部署,覆盖 4 座10kV 配电室,服务于近百台岸桥、场桥及堆场冷链等重点用电设备。此次部署涵盖超过 80 台中高压开关柜、12 台干式变压器,以及若干环网柜、电缆终端、互感器等关键电气节点,构成覆盖全面、运行闭环的配电感知网络体系 [4]。关键监测设备包括频率响应范围为 20kHz~60kHz 的超声波局放传感器,用于监测母线、开关触点等处的局部放电活动;高精度无线温度传感器布设在电缆接头与母排连接处,测温范围为 -40℃ ~125℃,精度控制在 ±1℃,实现对设备发热点的持续温升监控;此外,还部署空气质量传感器检测氢气、CO 等易燃有害气体,用于识别电气火灾隐患,辅助通风控制和安全联动机制 [5]。所有传感器接入边缘计算单元,通过本地算法进行数据预处理、异常识别、数据压缩和降噪筛选后,经有线与无线混合链路上传至中心平台,并同步映射至数字孪生三维可视化场景中,供值守人员实时远程监控和协同决策。在连续试运行 6 个月期间,系统累计识别出 15 起中高等级预警事件,包括电缆头异常温升、电缆护套轻微破损、开关柜内部局放信号活跃等典型故障征兆,平均提前告警时间达 26 小时,全部经现场技术人员核查验证准确无误,未出现误报或漏报,显著提升了运维工作的预判能力、响应效率与整体可靠性,为港口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系统性能评估与效果分析

通过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指标监测与用户反馈整理,平台在稳定性、响应能力与综合运维效益方面表现优异。在连续 180 天不间断运行中,系统平台整体可用性(Uptime)维持在 99.92% 以上,未发生严重宕机事件,支撑每日数据吞吐量超 200 万条。数据延迟控制在 1 秒以内,保障设备状态与数字孪生场景的同步更新。异常事件平均响应时间由部署前的 2.5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以内。与传统人工巡检方式相比,该系统将运维效率提升约 40% ,显著降低了依赖经验判断所带来的误报与漏检风险。根据港区能源中心提供的实际运行统计,自部署系统以来,因电气设备故障导致的非计划停运事件减少了 68% ,有效保障了港口物流作业连续性。同时,平台预警机制的主动性大幅减少了突发性抢修任务,降低了设备备件应急调配与人力调度成本,全年节约运维支出约 60 万元。系统还支持设备健康档案自动生成与周期性评估,为后续检修决策与更新计划提供数据支撑,逐步推动港口配电系统向数字化、智能化、高可靠方向转型升级。

总结

本研究围绕港口配电室设备的智能运维需求,构建了基于数字孪生与多源数据融合的全息感知预警系统,实现了对关键电气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感知、风险预测与智能告警。通过系统架构优化、多源数据融合算法设计与智能识别模型训练,系统具备了高精度的异常检测能力和强适应性的预警响应机制。实证部署结果表明,该系统在提升设备运行安全性、降低故障率、优化运维流程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性与推广价值。未来,系统可进一步扩展至配电系统以外的能源关键环节,如岸电系统、冷链供电等场景,并结合边缘计算与知识图谱技术,实现更加智能、高效的港口能源系统管理与运维支持。

参考文献

[1] 庞善臣 ,“ 端 - 边 - 云” 协同全息透视化工园区智能预警管控平台及产业应用 . 山东省 , 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 ),2022- 08- 17.

[2] 程仲 .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的随钻风险预警方法及应用研究 [D]. 西安石油大学 ,2024.000019.

[3] 张向军, 李茜楠, 马强, 等. 地理实体数据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探索[J].地理空间信息 ,2024,22(08):64- 67.

[4] 刘业森 , 刘昌军 , 刘媛媛 , 等 . 数字孪生流域数据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2408.242.

[5] 李聪 .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无线通信网络干扰信号滤除方法 [J]. 长江信息通信 ,2024,37(01):184- 186.